“1+X”证书制度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ezha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X”证书制度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水平、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重大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社会背景和试点内涵,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坚守职业教育公益性,秉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本质,深化产教融合,把好证书入校关,强化全过程闭环监管,促进质量提升,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教育。
  关键词:“1+X”;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书证融通;学分银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1-0113-03
  职教20条与双高计划意见均指出,要开展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1],“1+X”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印发,正式开始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程。
  一、深刻认识“1+X”证书制度的社会背景
  (一)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
  随着物联网、人机互动、3D打印、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工业4.0的到来,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全面融合,生产模式急剧变革,交叉融合持续深化,学科边界不断突破,跨界与融合成为行业常态。《中国制造2025》的印发,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制造强国战略征程,产业布局结构不断调整、生产技术水平快速升级,传统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产业变革所需的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此时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旨在改革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满足产业“跨界”“复合”人才需求,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培养“一专多能”的跨界复合人才。
  (二)人才可持续发展对学习成果积累转换的刚需日益加剧
  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同样提出,要注重人才终身学习和融合发展。推动人才可持续发展,需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搭建学习成果的积累与转换平台,让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共认,以减轻学习者重复学习负担。为此,“职教20条”“双高计划”和“试点方案”均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以达到“1”与“X”相应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目的,为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亟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技术技能人才多承担着繁重的劳动任务,发展空间小、社会认知度不高等现实问题始终存在,其成长为“高精尖缺”高技能人才的通道不畅。因此,必须完善职业教育框架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制度,彻底打通“中职教育→高职教育→职业本科教育→职业研究生教育(职业硕士、职业博士)”的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
  二、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试点内涵
  (一)凸显类型特色,实现职普教育协同发展
  “职教20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特色。然而,由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健全,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1980年第一批职业大学设立,高等职业教育才正式起步,1985年正式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的出台,让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快速发展,但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依然差距悬殊,多数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2]。“职教20条”既肯定了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也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路径,“1+X”证书制度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水平、体现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重大创新,为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开辟了“绿色通道”,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同并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二者以不同育人角色承担不同社会功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人才供需结构矛盾
  “双高计划”指出,要“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全方位融合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适应产业发展,动态调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深入挖掘X对1的补充、强化与拓展功能,将X根植于1的全过程,让行业领军人才、企业专家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核心工作,把产业需求融入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达到“三对接”要求,切实提高人才培養质量,让职业教育培养出产业急需、技艺高超的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效缓解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三)深化书证融通,避免学习者重复学习负担
  “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主线是书证融通,书证融通的核心是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以促进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的精准对接。靶向产业发展人才要求,将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机融入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过程,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紧密对接相应层次的专业教学标准,将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精准培养,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度统一。通过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让课程内容涵盖X证书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学习者在获取1的同时已掌握了X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获取X的过程也取得了1所要求的相应学分,在职业生涯中,学习者只需在“学分银行”中“存取”,无须重复学习。
  (四)促进终身学习,实现职业人才可持续发展
  终身学习是“大职教观”的重要内涵[3],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八大理念之一,是从业者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终身学习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的特点。“1+X”证书制度下的“学分银行”建设,让学习者通过多种形式获取的学习成果得以认定和积累。平时零散的、碎片化的学习成果积累后在未来可能带来职业生涯的巨大收获,必然激励技术技能人才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让职业生涯得以延伸,让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切实惠及全体人民。   三、科学推进“1+X”证书制度下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教育资历框架
  “1+X”证书制度试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1与X的融通,然而,仅高等职业教育就有近八百个专业,X证书更是涉及数千个职业,每个X证书又有初中高三个级别,对同一门课程,不同职业院校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学分设置、考核标准上差距甚大,要实现1与X全面融通,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一是依托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调动政行企校多主体协作互动,共同构建国家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实现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良性循环。二是强化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协调,完善国家职业标准,开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我国职业教育实行教育部主管的职业教育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教育两个系统[4],两者本应相辅相成、竞争协同,但因招生对象、培养模式、就业面向等存在较大差异,致使两个系统自成体系。“1+X”证书制度的实施,必然促使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制定与学历证书标准相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
  (二)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5],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新时代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遵循。“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多元协同的育人格局。一是健全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走实走深。通过“1+X”证书制度的实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校企合作,按照职业标准要求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将岗位需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实习实训全过程,学校深度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流程再造、工艺改进各环节,学校教师与企业骨干双向流通,学校可以生产,企业可以育人,不仅提高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水平。二是创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提质升级。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校企合作研制人才培养方案,聚焦职业能力、专业素质、工匠精神培育和培养需求,以产教融合、书证融通为重点,发挥企业学校双主体育人功能,突出学生学徒双身份学习过程,专业学习与实践训练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岗位操作协同并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步获取。三是育训结合,落实教育培训法定职责。职业院校要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突破口,广泛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整合校企优质资源,结合行业特点,创新培训形式,将职业标准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深化“三教”改革,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广泛开展多样化特色化职业培训。
  (三)落实主体责任,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质量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是职业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其标准的建设主体是培训评价组织,终极目标是塑造职业教育类属特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强化全过程闭环监管。为此,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三同两别”的监督管理原则和“双随机、一共开”的抽查和监督要求。一是职业院校必须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建立X证书入校的遴选退出机制和证书质量跟踪反馈机制,严把证书入校关,避免出现片面考证热,杜绝含金量低、社会认可度低、收费高的证书进入校园,影响试点效果,冲击学历证书含金量。二是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要公正、公平、公开遴选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证书培训、评价、发放全过程。三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培训评价组织和试点院校都应发挥监督主体职责,共同保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金量。
  (四)注重终身学习,强化学分银行应用成效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转型升级高速进行,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不断涌现,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正视的现实问题。一要坚持面向人人,加强校企合作。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契机,打破校企合作壁垒,拓宽互惠共赢通道,校企合作开展高质量教育教学和职业培训,同步产业升级、同步技术革新、同步社会发展,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在做强做优学历教育的同时,从终身发展的角度,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做大做实非学历教育。二要充分发挥学分银行功能,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已搭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信息平台,让学习成果登记、认定、存储、积累、转换成为现实,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补足动力。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适应产应转型升级需求的有力举措,为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找到了突破口。总体来说,把握“1+X”证书制度的关键在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深化书证融通、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和促进终身学习等方面,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措并举,积极探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积极贡献,服务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强化中国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2019-03-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 余秀兰. 普通教育抑或职业教育:教育价值观视域下的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20(01):68-76.
  [3] 余彬. “大职教观”视域下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实施[J]. 教育与职业,2020(06):20-27.
  [4] 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 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誤区规避[J]. 教育与职业,2019(15):5-12.
  [5]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荐稿人:赵多生,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其他文献
文章采用网络爬虫技术,以“前程无忧”网站的招聘大数据为基础,分析人才市场对会计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需求结构。文章结合我国本科会计教育现状,提出以职业能力结构框架为基础完善会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为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以课程思政方式塑造职业价值观四个举措改革本科会计专业教育的建议,以期实现高校本科会计人才能力供给与人工智能时代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最多的则是多文本阅读,这一教学模式的使用能够准确、具体的引导学生运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会正确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在小学阶段,高年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自我学习意识,单纯的阅读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在多文本阅读过程中强调“读写结合”,以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协作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高年级多文本阅读“读写结合”现状分析,探究其具体的应用策略.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混合式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推广、应用。本文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混合式教学为例,从教学活动设计前的基础工作以及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活动的设计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进行混合式教学的活动设计,总结了教学活动设计的注意事项。
本文以一节基于“意趣教学”理念设计的阅读课为例,结合“意趣英语”教学理念和学生真实的课堂反馈,探究了意趣教学的可行性.从情境导入、活动设计、合作探究以及语言输出方面,探究如何构建“意趣英语”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情境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的运用中有着诸多优势.初中物理教学也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是从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入手,结合情境教学模式应用的基本原则,进而提出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教育事业不断改革进步,使得各校教师教学策略也得到了一定优化完善.初中是学生培养学习能力黄金时期,而语文内容的学习是学生文化基础提升关键,因此教师加强中学生语文内容学习非常重要.阅读教学作为语文内容教学重要部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语文文学素养提升也有一定好处.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时期需要注重学生阅读教学.本文就以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为研究基础,分析了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新课改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变革,提倡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对每个学段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其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生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从此可见课外阅读在培养学生语文要素中的重要分量.如今,不少教师都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但因对阅读教材的搜集无序,缺乏科学的教学设计等原因
在学生的教育生涯中,语文是一直伴随其成长的重要学科,在新时代下,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及人们普遍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语文教师工作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更大的要求,而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与其语文水平的是否突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应地,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升也是其文化素养进步的重要表现,能够对于抽象的文字有着更为详细直观的体会,换句话说,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是对文字的感知能力.而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起点,是学生们开启教育生涯的必经之路,其重要性也可见一斑,因此小学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写作不仅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与表达的重要方式,还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创造性表达的全过程.初中语文的考试中,写作也是占据分值比例最大的模块.因此,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指导提出“拓展阅读积素材”“紧贴生活缩距离”“思维导图理脉络”“以读促写学方法”“赏读优文做示范”几点浅见.
摘 要:公共艺术鉴赏课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门课程,是高校实现以美育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当前公共艺术鉴赏课程的几点问题,分析了其中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力图揭示和运用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规律,探索大学生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科学的培养方法和有效途径,旨在推动高校公共艺术鉴赏课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