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命题角度例析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keBabyY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角度一:赏析内容情感
  [命题阐释]
  情感是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作者情感。诗歌鉴赏的基点,涉及赏析的各个方面。情感作为整体内容的统领,从赏析的角度提出问题,是对全诗情感的领会和把握。因此,诗歌鉴赏题较多地涉及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评价。考查角度可以从整体内容着眼分析诗歌情感,如2006年北京卷:“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也可以从部分内容入手,如江苏卷:“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川卷:“‘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浙江卷:“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诗歌的异同点,如重庆卷:“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Ⅱ)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①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②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指点迷津]
  赏析内容情感即是品赏诗意和诗情。回答情感类的问题,首先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在理解全诗内容和立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及文中有关表露思想感情的句子加以分析。其次,要关注形象、画面及一些重点词语,找到它们与情感抒发的联系点。此外,要看清题干要求,做到“答为所问”,有的放矢。
  角度二:赏析有关诗句
  [命题阐释]
  这里是针对诗中一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而言的,一些关键诗句不但蕴含着真挚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哲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创造。解读重要语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首诗歌。所以,对诗歌有关语句的分析与把握,也是诗歌鉴赏的关键一环。对诗句的鉴赏,和其他部分似有交叉,但这里着眼的往往是整个诗句的多方面的赏析,又是考查的一个焦点,这里把它作为一个角度来探讨。这类考题常见的考查角度主要有:一是对整个诗句内容及作用的理解,如安徽卷:“‘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辽宁卷:“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二是对诗句艺术手法的把握,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三是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某联(句)的理解或赏析,如湖南卷的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等等。
  [典型考题]
  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指点迷津]
  从语句角度命题,是今年诗歌鉴赏的热点,多数省市有所涉及,上例江苏卷三道题全部考查有关诗句问题。分析诗句的含义与作用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通过语句结构的分析,掌握诗句的基本意义;二是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抒情言志上的表达效果;三是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答题时还要注意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有层次、有美感,并且注意针对性和完整性。
  角度三:赏析手法技巧
  [命题阐释]
  手法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对手法技巧的考查就是要解决“怎样写”的问题,这是鉴赏评价中的热点和难点,绝大部分省市都考到。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查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等。如福建卷:“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二是具体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如安徽卷:“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三是其他手法方面,主要有象征、比兴、用典、烘托、虚实相生、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如天津卷:“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江西卷)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①将:行,流过。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指点迷津]
  回答上题一定要指出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主旨。因此首先要明确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技巧、修辞、表达方式,其他重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动静、用典、衬托等,同时,要特别注意后面的“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准确地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其次要结合诗句展开该用法的具体使用,此外,要联系诗歌所表现的感情与旨意,分析该手法的好处。
  角度四:赏析意象意境
  [命题阐释]
  诗是意象的艺术,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诗歌的意象是浸染了作者特有情感的具体形象,这个形象一般指某个特定的景物如日月山川、花鸟草虫等,把握诗歌的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感情。当诗人的主观情绪和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赏析意象和意境是历年来诗歌鉴赏常考的重点内容,常见的命题角度有指认意象、感知形象、揣摩画面、鉴赏意境及分析情与景的关系等。如浙江卷:“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哪个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哪个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天津卷:“‘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山东卷:“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这些都属此类。
  [典型考题]
  [例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
  [例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例一](1)晚:归艭、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例二](1)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此题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指点迷津]
  上例广东卷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主要是指认意象。“晚”是从时间角度而言,“望”是从空间角度而言。江上归艭,山中“钟声”正体现了“晚”。“望”是望立,立处“江、青山、帆、鹤”皆入诗人目视范围。湖北卷赏析的是意象和意境,同一意象“水”却承载了不同的思想情感。第二题的意境鉴赏可分三步去答:一看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景象、物象;二看用了哪些技巧,展开联想想象再现画面;三要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指明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角度五:赏析构思艺术
  [命题阐释]
  构思是诗的成败的关键所在,是整个诗歌创作中诸多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诗歌构思艺术包括谋篇布局、层次安排、前后照应、角度切入等等,对构思艺术的考查,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奇妙魅力和诗人的独具匠心。构思艺术讲究精美、新颖、巧妙,高考的诗歌鉴赏也大都从这些方面进行命题,以考查同学实际的诗歌感受力和理解力。2006年的上海卷、四川卷、全国卷等都考查了这方面的内容。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夜归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指点迷津]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间是“夜”和事件是“归”。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并交代主人公形象。接着三句移步换景,写主人公越走离家越近,环境景物不断变化,人物心情也不断变化发展,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形象描绘:依筇的归客、凄冷的磷萤、昏月下的村店、竹窗斜漏的灯光,写景句句叩住“夜”字,写情句句不离“归”字,从而景真情切地写出了远出的归客在深夜赶路和即将回到温暖的家的感受。艺术构思类题目,尤其要注意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层次和思路特点。
  角度六:赏析语言风格
  [命题阐释]
  所谓风格是一个作家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某一种特定的创作风貌、格调,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恬淡优美,李贺的雄浑奇特等。而不同题材的诗歌同样也具有不同的风格,比如田园诗的恬淡静谧,山水诗的清新优美,爱情诗的缠绵悱恻,边塞诗的悲凉慷慨,讽喻诗的沉郁激愤,咏史诗的雄浑宽广等。从诗风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表情达意。这类题目的设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叫你谈谈诗的语言特色或分析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二是融入其他问题之中,间接考查语言风格。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北京卷)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②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指点迷津]
  这道题是间接考查语言风格,如果你不了解陶渊明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就难以答好第二问。只有根据陶渊明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你才能比较快捷地答出白描手法。因此,回答类似的题目,考生必须在平时多积累一些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如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同时,要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除上文提到的之外,如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角度七:诗歌对比鉴赏
  [命题阐释]
  比较阅读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比较阅读的能力,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鉴赏水平。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命题,2005年有八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占到总数的一半,2006年也有多个省市采用这种形式命题。比较阅读主要有两类,一是不同作品的比较,二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的比较和不同诗人的相关诗句的比较。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对意境营造的领会等方面的比较。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也有综合比较等等。如上文举到的湖北卷,主要是意象和意境的比较,重庆卷出到的“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主要是思想感情的比较,而湖南卷则是表现手法、炼字及表达效果的综合比较。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湖南卷)
  薛宝钗咏
  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
  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指点迷津]
  本题题干说“根据提示,完成赏析”,所以解答时一定要认真读“提示”。一要注意“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二要注意题中对薛诗的赏析思路,根据以上两点,在赏析林诗时就应紧扣“白海棠之‘白’”,结合内容分析出表现手法、炼字及表达效果等,也就是林诗如何绘形写神的。比较阅读要注意“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但重心都要落到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中找到具体的依据。
  角度八:表述对诗的理解
  [命题阐释]
  诗歌鉴赏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鉴赏活动,有着较强的主观色彩,鉴赏者只有使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达到高度一致,产生强烈的共鸣,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当然,诗无达诂,不同的人往往对同一首诗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也是正常的现象。此类题目的考查角度,常常是先摆出前人或别人的观点或看法,再叫你谈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如2005年山东卷“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2006年江苏卷“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等等,都属于这种情况。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Ⅰ)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此诗表面上看来作者似乎“厚于竹而薄于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头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指点迷津]
  此诗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另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此类答题,最要紧的是要有观点和态度,如果赞同前人或别人,对具体看法要有所发挥;如果不赞同,要阐明理由。一般来说,“前人”的观点大多有可取的地方,“别人”的观点则往往是偏颇的。
  角度九:针对诗论评析
  [命题阐释]
  诗论评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命题难度较大,它比一般的诗歌鉴赏题多了一道程序,那就是首先要读懂别人的诗论评析,然后进行自己的评析。设题角度主要有三类:一是你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观点中,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典型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于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自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
  [指点迷津]
  上题通过题目及注解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信息,作者的情感表现为傲岸,考生只须答出诗人怎样表达傲岸之情即可。“傲岸”在此表现的是诗人的自豪之感,诗人仕途屡遭挫折,早已习惯了,所以再碰到困难,也不放在心上了。回答诗论评析类题,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吃透诗论涵义,从诗论的内容或性质看,无非两类,一种是包括某个文学概念、某种文艺观点在内的一般性论述,一种是直指具体诗歌内容、手法、语言之妙的针对性评论;二是要了解诗论的暗示性和指向性,不论是哪种诗论,往往都能从内容的、形式的,或是主题的、技法的、形象的、语言的等方面为我们提供赏析视角;三是要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合情合理的评析,注意针对性和严密性,能够自圆其说。
  [作者通联: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
其他文献
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十分明确的单个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每个艺术典型都是“这一个”。其实,每个“人”也是独特的“这一个”。我们“这一个”李
近两年高考,材料作文在沉寂数年后,出现在全国Ⅰ、Ⅱ卷中。根据高考命题保持稳定、三年一小变的规律,各地加强了材料作文的写作训练。但是,由于写惯了话题作文,考生对材料作文写作适应较慢,内容上呈现了很多问题,成为制约学生作文成绩的瓶颈。在材料作文训练中,认真分析内容上的失误,诊断病因,对症下药,对于考生提高作文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下面结合一道材料作文命题,对写作时内容上的四种常见病作简要分析,以引起注意。
阳江市北山胶化厂是一个有三十多年生产橡胶制品经验的工厂,它既是全国橡胶工业胶管胶带协会的会员厂,又是省内生产运输带的定点企业。1989年上半年荣获省经委和省石化厅授予的
一、问题呈现曾作过这样一次作文练习:请从所给材料中提炼观点,联系实际,自定角度.写一篇议论文: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跑了所
本文从我国农业资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特种经济"的出现、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食品工业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食品机械市场发展的前景.同时从观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