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之舟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n_v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骆驼以隐忍、坚守、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成为人类的朋友,被称为沙漠中不沉的航船。
  
  迪拜,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第二大加盟酋长国,全球最富裕的地方之一。这里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特殊的比赛,比赛的主角是骆驼。
  针对“比赛选手”,每只骆驼有一套专门的训练、医疗、保健体系,耗资巨大。但这种奢华并非骆驼真实的风格,吃苦耐劳才是骆驼真正的本性(图1)。
  
  


  (1)沙漠之舟亦是赛场上的高手
  
  阿拉伯沙漠是骆驼的传统家园。纵然大漠无边,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也不会迷失方向,它们总能沿着正确的线路行进。
  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贝多因人把骆驼称为“上帝的礼物”,因为骆驼为他们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类驯养骆驼大约始于4000年前。几百年前,阿拉伯人发现了骆驼的军事潜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世人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英国军人——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将阿拉伯各个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骆驼骑兵,战胜了土耳其人。
  骆驼的每只脚都有两个脚趾,脚掌扁平,脚下有坚韧的肉垫。骆驼的脚掌可以在沙地上尽量撑开,而不会陷入沙中(图2)。
  
  


  (2)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正是循着这样的足迹,在沙漠中生活的人们,才一步步走上财富和文明之路。
  ?单峰骆驼是北部非洲柏柏尔人商队的主要运输工具。单峰骆驼组成的驼队驮着盐等货物穿越撒哈拉沙漠,它们是最早的商业驼队。每头骆驼可以负重150多公斤。
  驼队目的地是700公里外,赋有传奇色彩的廷巴图。
  途中,驼队会在仅有的几口水井边休整。骆驼在不喝水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行走八天多的路程。而每次休整,它们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喝下130升的水。
  经过12小时的长途跋涉,驼队在星光下安顿过夜。
  围坐在篝火旁,讲述关于骆驼的传奇故事是驼队的传统。骆驼能够预知风暴的来临,甚至会为人类预警;风暴来临时,卧在沙地里的骆驼,成为主人躲避风沙的掩体;夜晚,骆驼跪在营地周围,围成一圈,使商队在沙漠中安然入眠。
  柏柏尔人把这些故事刻画在沿途的石壁上。
  驼队在中世纪盛极一时,直到20世纪中叶都十分兴旺。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骆驼涌向商业之都——廷巴图城。
  骆驼把盐、黄金等货物运到了廷巴图的尼日尔河岸边。这些货物从这里再辗转运往西非和中非(图3)。
  
  


  (3)千百年来骆驼是人类可靠的朋友
  
  一千多年以来,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从廷巴图出发去运盐的骆驼,每星期都超过50头。
  盐同黄金一样珍贵。骆驼驮出了柏柏尔商人兴隆的生意,更驮出了整个廷巴图的繁荣。
  今天,伊吉尔、比尔马等地盐商仍使用驼队。而对于撒哈拉沙漠里的一些居民来说,骆驼粪则是他们唯一的燃料。
  任凭世界怎样变化,骆驼依旧往来于沙漠,坚持着工作,坚持着本分(图4)。
  
  


  (4)沙漠之舟的默默奉献
  
  撒哈拉沙漠历史上最大的变化,源于入侵的阿拉伯人带来的骆驼,它们使贸易往来可以穿越沙漠,北方地中海沿岸的酋长们将马匹和工艺品运到南方,南方的萨赫尔王国由于出口黄金和盐而变得富裕强大。沙漠中的绿洲成为商业中心,逐渐被北方的酋长们控制起来了(图5)。
  
  

x
  (5)大漠作海 步步维艰
  
  骆驼所以能够适应沙漠恶劣环境,是由于它生理结构的与众不同。
  驼峰中储存着丰厚的脂肪。环境条件恶劣时,这些脂肪能够分解成身体所需的热量和养分。依靠贮存在驼峰里的脂肪,即便数日不饮不食,骆驼也能活下来。
  骆驼的皮毛具有良好的绝热作用。为了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沙漠环境,骆驼的体温可以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白天体温最高可达到41℃,夜晚最低则在34℃。这也意味着,水分蒸发被有效地限制到了最低点。不过,即使丧失掉体重25%~30%的水分,骆驼仍然可以生存。而人类在失水10%~12%的时候,就几乎无法生存了。
  骆驼一次能喝下相当于体重的三分之一的水量,这足以让它们在撒哈拉沙漠中再走100公里,到达下一个绿洲(图6)。
  
  


  (6)耐渴的骆驼在狂饮
  
  骆驼是沙漠中最重要的驮运工具。双峰骆驼驮着100公斤~200公斤的重物,每小时可行走3公里~5公里,日行30公里;而单峰骆驼的腿更长一些,人坐骑时,可以保持13公里~16公里的时速长达18小时。
  骆驼不挑食,其他哺乳动物根本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叶以及耐盐植物,都是骆驼的食物。
  
  为了应对极限环境,骆驼几乎是“全副武装”。
  骆驼眼球突出,睫毛长、密而下垂,不受阳光刺激和风沙吹袭。沙尘入眼后,由于瞬膜和泪腺发达,能很快把表面沙尘冲洗掉。所以即使在暴风中,它们也“心明眼亮”。
  骆驼的鼻孔可以自由开合阻隔沙尘,保持水分。多毛的耳廓可以挡住沙尘,保护耳道。可以说,骆驼把自己保护得密不透风。
  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们能适应浩瀚沙漠恶劣环境的原因(图7)。
  
  


  (7)把自己全部武装起来的骆驼
  
  蒙古荒凉的戈壁沙漠上,一场风暴正席卷而来。一群双峰骆驼挤在一起,用身体互相遮蔽风沙。双峰骆驼是骆驼家族中的另一族成员。
  荒凉的戈壁上,温度会在严寒与炙热之间不断变化。骆驼的尸骨好像在诉说着戈壁里的艰难困苦。
  对于这里不多的牧民来说,生活同样充满艰辛。骆驼是他们的运输工具、食物来源,甚至是他们的家庭成员。母亲每天要挤两次骆驼奶,骆驼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的含量也很高。
  这里的男孩子很小就学会了骑骆驼,它们是戈壁中惟一的代步工具。母亲将骆驼奶洒到帐篷上,牧民认为这样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帐篷里,姐姐正在做作业,父亲则在一旁喝着用骆驼奶做成的饮料。
  直到今天,依然会有商人骑着骆驼穿过沙漠,出入阿尔泰山口去做买卖。骆驼稳步前行,它们生来就适应这种长途跋涉。尽管速度不是很快,但胜在持久力强(图8)。
  
  


  (8)双峰驼是人们的好帮手
  
  骆驼不但适合长途跋涉,也适合短距离飞奔。
  迪拜,一年一度的骆驼比赛就要到来了。这项运动起源于阿拉伯沙漠。贝多因游牧部落之间,每逢聚会的时候都要进行骑骆驼比赛。
  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项传统几乎已经被完全遗忘了,因为他们离骆驼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贝多因人搬到了乡镇或城市居住,游牧生活的习俗渐渐淡化了。
  但是,有人把这项传统赛事引进了城市,并赋予了它时代特征——比如高科技、比如商业运作。
  参赛骆驼严阵以待,骑师们整装待发。骑师们头上颜色各异的头盔在阳光下闪亮,烘托出比赛的紧张气氛。
  教练驾驶着汽车沿赛道一路追踪着骆驼,并用对讲机向骑师下达调整的指令。赛程全长10公里,而骆驼能以接近40公里的平均时速完成比赛。
  又一个赛季结束了,新的冠军产生了(图9)。
  
  

x
  (9)金牌应该奖给骆驼
  
  骆驼作为极限环境中的生存冠军,经过了更为漫长的“赛程”,那是一个默默付出,逐渐适应的过程。
  大自然造就了骆驼的“天赋异秉”,而骆驼则用它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在人类发展史中作出了巨大贡献。骆驼的脚步从阿拉伯迈到南美,从非洲迈入大洋洲。
  尽管科技在不断进步,但骆驼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沙漠中依然有它们往来的身影。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经动用40000多只骆驼组成大型驮队,向西藏运输援救物品;之后,更多的骆驼加入到修筑青藏公路的工作中;酒泉卫星基地的建成,从选址勘探到物资运输,都有骆驼的功劳;今天,他们依然是阿拉善盟武警官兵的“战友”(图10)。
  
  


  (10)内蒙古阿拉善旗盟边防武警巡查边境线
  
  这样一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动物,实在是“动物劳模”这个称号的最佳注脚。
其他文献
1978年,在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从8000多年前到4800年前,历经3000多年,走过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里我们不仅验证了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也发现了大量古老而新鲜的事情。比如F901的地面在经历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洁平整坚硬,与现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难分高低。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想探究这个问题
期刊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但有人说它是由西方传入的。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呢?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他第一次听说仰韶是在1920年。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仰韶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  1914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从仰韶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期刊
巴马    巴马,广西省西北部的一个瑶族自治县。由于重重大山的阻隔,人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图1)。然而,这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县城,出现了许多的百岁老人。在平安村的巴盘屯,106岁的黄妈干和97岁的妹妹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尽管已经是上百岁的老人,黄妈干的头脑依然非常清醒,顾客买东西时,算起账来一点不比年轻人慢,谁都别想少给一分钱。      (1)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边远小县—
期刊
他将一只可怜的小鸟捡回家,小鸟的父母每天都飞到他家喂自己的孩子,小鸟会飞时,他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回了自然……    2007年6月10日早晨,四川省蒲江县的马世宝大爷晨练完回到小区,一阵急促而凄惨的鸟叫声,从楼下的灌木丛中传出。马大爷闻声前去观看。就是这么一看,引发了一个人鸟奇缘的感人故事。    猫嘴边捡回小鸟    马大爷看到两只鸟在风景树上跳来跳去地乱叫,地上有一只猫正虎视眈眈。马大爷
期刊
一座不起眼的汉墓,一堆残破竹片,一位偶然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机缘巧合,抽丝剥茧,揭开了关于《孙子兵法》的千载之谜。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  然而,这部兵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直到1972年一次十分偶然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这一争论不休的千古之谜。    *不期而遇*     1972年4月, 31岁的吴九龙和他的同事毕宝启一起作为山东省博物馆派出的考古工作人员,到临
期刊
易贡,在藏语里是美丽的意思,1900年的一次山体崩塌,形成了易贡湖,100年后的2000年又一次崩塌,使它很快消失了……  但这个神秘的地方,易贡湖,说不定哪天,又会重生。  1.易贡湖的所在地就是西藏东南的林芝地区,林芝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太阳宝座”,这里风光秀美,植物茂密,被人们认为是西藏的——林中秘境(图1)。      (1) 被称为林中秘境的西藏林芝地区    林芝是西藏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地
期刊
一次车祸让他的双腿几乎瘫痪  一瓶奇妙的液体让他有了意外收获   三十年与蜜蜂打交道,他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场车祸,一份没有疗效的秘方,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福建农林大学1999年创办了一所蜂疗医院。它是我国第一家省级蜂疗专科医院,缪晓青教授是这家医院的创建人。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以为,蜂疗医院是专门给蜜蜂治病的地方。而实际上,它是一所地地道道的给人治病的医院(图1)。但与其他
期刊
他,小名叫周来,奶奶告诉他:你是周公爷的娃,是他把你送来的。也许正是应了这个名字,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痴迷上了西周考古,以毕生之力——      生在周原,常年在周原大地探宝、寻宝的考古学家罗西章    三千年前,这里,曾是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大业的发祥之地。但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却很少再问津此地。直到寂静的田野中,不时有窖藏青铜器显露峥嵘,人们才再次将目光汇聚于此。这个地方,
期刊
1985年4月17日,陕西皮影《闹社火》在巴黎东方博物馆演出,这是中国民间皮影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成功上演(图1)。      (1)陕西皮影《闹社火》    法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1957年5月法国总理埃德加·富尔秘密访华。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1981年密特朗总统访问中国两个月后,一个法国艺术考察团来到陕北。当时陪同法国代表团的翻译王国屏,对此印象很深刻(图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