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寻宝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小名叫周来,奶奶告诉他:你是周公爷的娃,是他把你送来的。也许正是应了这个名字,他从二十多岁开始,就痴迷上了西周考古,以毕生之力——
  
  


  生在周原,常年在周原大地探宝、寻宝的考古学家罗西章
  
  三千年前,这里,曾是奠定了周王朝八百年江山大业的发祥之地。但在“烽火戏诸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人们却很少再问津此地。直到寂静的田野中,不时有窖藏青铜器显露峥嵘,人们才再次将目光汇聚于此。这个地方,就是今天距离陕西西安不足200公里的“周原”。
  
  大胆试验 确认阳燧
  
  


  (1)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工具:阳燧
  
  “阳燧”是古人利用太阳取火的用具(图1)。但它最早出现在何时?形状怎样?古籍上虽有记载,但一直没有实物作证。1995年,《人民日报》等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周原挖出个太阳”(图2)。那就是罗西章发现并复制了我国古人用来取火的用具——阳燧。
  
  


  (2)1995年《人民日报》刊载的报道
  
  记者:您怎么想起来要复制一个?
  罗西章:是阳燧不是阳燧,关键就是能取火不能取火。能取火就是阳燧,不能取火就不是阳燧。
  记者:所以当时一定要试一试。
  罗西章:这个东西不能打磨,只能复制一个。
  早在1972年,罗西章就在一个大坝的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件形似杯盖的铜器。他在撰文时取名为“器盖”,编辑给它改名为“铜镜”。罗西章一直疑惑不解。后来,他在查阅有关记载后,怀疑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阳燧,但是苦于无法证实。直到1995年,在抢救清理一座西周古墓时,他又一次意外地发现了这种器物。这一次,为了解开心中长久以来的谜团,他做了大胆的尝试。
  罗西章:复制好了以后,那一天是八月伏天。天气晴得很,太阳很好。中午时候,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陈全方领着一个瑞士的客人,名字叫马利欧·罗伯迪。我就拿着阳燧到院子里,取了一张宣纸。开始不知道咋样弄。这么弄,那么弄,最后把焦点试了一下,对准了,两秒钟就着了。瑞士客人特别高兴,乌里乌拉地说,我也听不懂。局长给我翻译说他很高兴,他到中国来,才真正见到了圣火。
  只要对着太阳,几秒钟时间之内就能将棉团点燃(图3)。罗西章心中存放了20年的疑惑,终于得到了确认。这不仅有助于西周历史文化研究,也是中华祖先在三千年前就知道利用太阳能的见证。有人把它誉为世界奇迹和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3)用复制的阳燧取火
  
  记者:就您所知道,比如说在世界上,在其他国家,类似用这种方式取火的有没有?
  罗西章:我对世界上这方面的情况还不太清楚。不过咱们国家取火的东西,出土的实物还是比较多的。商代有,西周早期也有,西周中晚期也有。
  许多专家都认为这就是阳燧,但是谁也没有试验过,谁也没有再现过这个。用复制品再现的阳燧取火,在咱们国家,大概我是头一个。
  我搞考古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啥事情都要追根问底。不能为古而古,要古为今用嘛。
  
  小心验证 物归原簋
  
  就是凭着一股追根问底的劲头,让罗西章在考古界赫赫有名。他是首批“郑振铎—王冶秋文物保护奖”的获得者。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他对西周考古的独特贡献。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冶炼技术的鼎盛时期。要了解这段三千年前的历史,最主要的载体就是青铜器。但他在长期的考古中却发现,周原出土的相当一部分窖藏器物,都有所缺失,并不完整。
  罗西章:这说明一个啥问题呢?说明当时没有埋在一个窖藏。周原能证实埋几处窖藏的例子很多。像1962年在齐家村挖的一个窖藏,其中出了3个簋,有底,没有盖儿,上面的铭文写着“周我父”。30年以后,就在出这个“周我父”不到30米的地方,又出了一个窖藏,里头出了6个大簋,多了3个盖儿。这3个盖儿正是“周我父”丢的盖儿(图4)。
  
  


  (4)配有盖的青铜簋
  
  按照史书记载,古人用簋来盛放食物。在周朝,像这种青铜簋都应有盖儿。据罗西章猜想,这三件簋和盖儿,虽然出土时间相隔二十多年,但铭文上都刻有“周我父”字样,那么它们是否原本就是配对儿的呢?要证实自己的推测,还必须有令人信服的证据。
  罗西章:我于是就把这3件簋盖儿背上,乘火车跑到西安陕西省博物馆,叫人从仓库里面把“周我父”簋拿出来,我把盖子一盖,不大不小正好合适。
  有着“周我父”铭文字样的这3套簋,为何会在三千年前失散呢?罗西章在对西周历史的回溯中,解开了疑问。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代发生了“烽火戏诸侯”事件。这一事件使这个辉煌一时的王朝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致使戎狄入侵,周王朝无人救援。王公贵族在慌乱出逃中,只好把精美的器物埋藏地下。于是这些绝世奇珍就在地窖中掩藏了数千年真容。
  罗西章:当西周灭亡的时候,人家打来了,他们埋这些东西,急急忙忙地埋,什么地方有坑,就往什么地方埋。这儿放点,那儿放点,最后就放丢了。
  从阳燧重燃薪火,到簋在三千年后破镜重圆,这位原本只是半路出家的考古爱好者,获得了从发现到研究考证的乐趣。而他对中国考古最大的贡献,则是以毕生之力,收集、修复了万余件文物。其实,当我们第一眼看到罗西章先生时,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这位看上去和本地农民并无二致的老人,究竟是如何踏入考古行当的呢?
  
   耳濡目染 走进考古
  
  罗西章走上考古之路,仿佛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1937年2月,罗西章在这片西周文化的发祥地呱呱坠地。从小奶奶就对他说:“你是周公爷的娃,是他把你送来的,所以小名叫周来”。而真正萌发小周来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是他年少时跟随从事小手工业的父亲到陕西凤翔县上学时,无意中增长的许多见识。
  罗西章:我父亲住的那个地方,这边是我父亲的作坊,那边是老凤祥银楼。这个老凤祥银楼是个大企业。上海有,北京也有,西安也有,现在还有。老凤祥银楼是经营银器的,经营首饰;它也收文物,也贩卖文物。当时它收完文物就在那地方评论评论,评论这个东西是好啊坏啊,还讲一讲与这有关的历史。当然那时候还是小孩,很好奇,就从人缝里边钻进去,听人家说。久而久之对文物就有了兴趣,对历史就有了兴趣了。
  从那时候起,罗西章开始知晓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神秘悠远的历史:公元前12世纪中叶,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父带着他的姬姓族人,迁徙到距离陕西省西安市不到200公里的地方,休养生息,并逐渐发展壮大,建立了早期的都城。因这一带的地方名叫“周原”,而自称为“周族”。
  许多传奇故事,让罗西章对古代历史文化深为着迷。但他真正接触文物,还是在1962年。师范毕业已是小学教师的他,因多才多艺被调入扶风县文化局。一上班,他就听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人挖出了一件宝贝。于是,年轻的罗西章被差遣跑了一趟。
  罗西章:那时没有班车,我还没有自行车,就由县城走了30多里。是一个大盘,铜盘。大概就是35里路。就背着往回走。
  开始背着它还轻着呢,越背越重,越背越重。直到背到法门街,肚子饿得就不行了。那还是生活困难时期,拿上粮票,吃了两碗面,才背到县上去。
  从此,哪里进行挖土建设,哪里就有罗西章的身影。他的目的,就是前去察看是否有文物。而扶风县也终于有了专人来管理文物。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职工,但对于周原这块遍地藏宝的大地来说,却具有非凡的意义。正是因为有了罗西章,当地文物严重流失的状况,才有了根本转变。
  罗西章:当时多数都卖给收购站了。我从收购站收回来的,光铜镜这一项,汉代的、唐代的,各个时代的铜镜就有300多面。
  记者:要是发现不了,可能当时都熔化了。
  罗西章:都得熔化了,熔化得多了。我过去常往收购站跑,我到人家收的烂铜堆看一看。一看有一个博山炉底盘,我说单一个博山炉底盘,博山炉哪去了?他们说:这个博山炉前两天给装了麻袋,送到公社收购站去了。我就赶紧跑到人家公社收购站去,跑到公社收购站,收购站说前天已经送到总收购站去了。总收购站在绛帐火车站呢,揉谷离绛帐火车站20多公里路。我又把车子骑上跑到总收购站去,跑去一看,揉谷送来的麻袋早上又给送到段家大修厂去了。我就一路追着。跑去一进门就看见一个工人拿着铁锤要砸呢。我说:别砸,别砸,结果还是把汉代的一个铜灯给砸成两半了,砸烂了。
  一件汉代文物,就这样在罗西章眼前,被生生砸毁。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情,在那时数不胜数。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又一次遭遇了这种创痛,一件重达60公斤的铜器,在修池塘时,被推土机压成了碎片(图5)。罗西章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将碎片全部收齐。
  
  


  (5)图组:(左图)被推土机压成碎片的青铜器(右图)将碎片拼对复原的国宝文物:厉王簋
  
  记者:那您当时怎样去把这100多片收回来的?您挨个人去找,跟他们谈,他们愿意交回来吗?
  罗西章:不愿意。搞文物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考虑,群众路线是很重要的。必须要依靠群众,不依靠群众,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这堆被砸碎的铜片,原本有着怎样的姿容呢?罗西章不忍就此作罢。他把残片进行了仔细拼对,竟还原出一件国宝文物。它上面像石鼓,下面似平台,象征“天圆地方”。因内有铭文124个字,记载了周厉王祭祀祖宗的祝辞,罗西章给它定名为“厉王簋”。厉王是西周王朝中晚期的一位天子,在位37年间,因实行残暴的“专利”政策。百姓怨声载道,因而发生过史称“国人暴动”的战乱。
  罗西章:那个簋王,既是王簋,又叫簋王。为啥叫王簋呢?是周厉王当时用的;为啥叫簋王呢?是簋里最大的。
  记者:王者之器。
  
   目光如炬 民间收宝
  
  至今已有四五十个年头了,在周原这块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罗西章和许多村民,都熟悉得如同隔壁邻居。
  罗西章:我在文化馆这十几年内,把扶风县的山上、渭河滩上,县上的角角落落,沟沟洼洼,一年顶少跑两趟。开始就腿跑,后来我花了52块钱买了个烂车子。
  记者:自行车。
  罗西章:把这个车骑上,绕全县跑,一年顶少跑两次。所以,到现在,扶风县60岁以上的农民都认识我,60岁以下的就不一定了。
  罗西章颇有些得意。直到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保持着以往的习惯,只有等到他的到来,才把收藏的宝贝拿出来。
  记者:您还记不记得在这些农民手里,收到哪些非常重要的文物,您印象非常深的?
  罗西章:中颜纸。我没记错的话,那是1978年的事。冬天,一个放电影的人来跟我说:我村子里昨天有人挖了一个罐,里头还有好多小东西。我就赶紧跑着去。它是推土机推开的,地层很清楚:耕土层在哪里,明清地层在啥地方,唐宋地层在啥地方,秦汉地层在啥地方。这个东西是汉代地层底下的,至少它是汉代的。
  记者:当时您一下子判断肯定是纸吗?
  罗西章:那绝对是纸,谁看了都是纸。
  记者:当时您没有感到非常奇怪?因为一般来讲东汉才有纸。
  罗西章:当然感到奇怪了。纸保留下来了,要是汉朝的很不容易的。
  在中颜村陶罐里发现的这片古纸,让罗西章兴奋不已。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而在一些历史记载和资料中,早在西汉,就有纸的存在。为了慎重起见,罗西章恳请北大教授予以帮助。专家们也认为事关重大,在几次检验纸样之外,又专程赴周原,仔细鉴定了陶罐里所有出土的文物,之后,作出结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时间,从蔡伦造纸又向前推进100到300年(图6)。
  
  


  (6)图组:(左图)周原中颜村陶罐中的古纸(右图)东汉蔡伦造纸应晚于中颜村出土的古纸100年~300年
  
   机缘巧合 发掘庄白
  
  1976年,是罗西章考古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周原出土的很多文物,引起陕西省乃至全国的关注。这年春天,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共同成立了“周原文物保护与发掘领导小组”,参加成员还有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罗西章因此结识了不少著名学者,也学到了田野考古的技能。
  罗西章:1976年12月15日,天气阴得很,10点钟左右,我的门被人推开了,庄白大队的队长陈长年跑来说:罗老师,赶紧,庄白把宝挖了。一听挖宝,我就把啥都忘了,赶紧把工具包一提,小跑就跑到了挖宝的那个地方。
  他一路小跑,一路在想,庄白村究竟会挖出什么宝贝呢?
  罗西章:我拿着手铲,一看北边有,再一探,南边也有。我就考虑这是个大的窖藏,就赶紧停了,后钻探确定,这个窖藏是一个比较大的。
  罗西章当时就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窖藏。他担心如果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人们就会蜂拥而至。因此,他当即指挥挖洞埋桩,将窖藏围了起来,并安排民工日夜轮流看护。
  罗西章:开始的安全压力非常大。每天晚上我都要从考古所跑着去检查一遍,看地人睡着还是醒着呢。要是在发掘期间发生了问题,这就无法交代。到最后那天,把保卫人员都派上,看着,底下才取东西。东西取了整一个上午才取完。取一件东西,标一个标签,做一个登记。记一件东西,贴一个标签,做一件登记,都是按照考古要求的一套做。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让罗西章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一只当时放在窖坑一角的大铜壶,这种铜壶在周朝时是用来装酒的。令人惊讶不已的是:在它刚出土时,里面竟装满了液体(图7)。
  
  


  (7)图组:(上图)周朝用来装酒的大铜壶(下图)铜壶竟然装满了液体
  
  罗西章:满满的一壶液体。当时我们都以为是啥东西?酒。但送到西安有关单位化验的时候,没有发现乙醇,也闻不出来什么酒味。
  记者:如果真要是酒的话,这也三千年了,那会不会即使有乙醇也早挥发没有了?
  罗西章:这个壶,它的盖子是从头一下插进去的,插得很死。水是存在壶里头的,蒸发不了多少。
  记者:您是说这个壶上的那个盖子盖得很紧,也就是说,它不可能是以后流进去的水。比如说雨水或者渗下来的水在里边积存下来,这不可能。因为盖盖得很严,就只有一个可能,水是原来就在里头的。
  罗西章:酒的可能性是有的,现在就成了谜了。
  也是在这只大铜壶里,罗西章当时还捞出了许多小的器物。
  罗西章:我一个一个取的。水很清,一看就看见了。那个水的药用价值很高。发炎或者是恶疮,把那个水点上以后,很快就好。
  记者:怎么发现的呢?
  罗西章:要了一点,给人试了。一试,炎症和疮就全好了。这都是医生说的,可能时间长了,里头有氧化铜。
  记者:您当时看着这里头的水,也没有带手套,就下手去捞,有没有担心这个水有什么细菌会引起感染?
  罗西章:我把手弄破了都没有感染。着急把那个爵拿出来了。
  这个窖藏,罗西章根据铭文判断,属于商代殷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家族。
  根据周代的礼仪规定:天子享用九鼎八簋;诸侯可用七鼎六簋;大夫则用五鼎四簋;然而,在微氏家族的窖藏中,却出现了完全相同的八只簋,但相配使用的鼎却没有出现。
  罗西章从以往贵族墓葬中出土鼎和簋的配置情况,结合这8只簋的形制来看,它们应该是五鼎四簋的两套。这说明,微氏家族在当时,应该属于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
  
  


  (8)被誉为“中国的青铜史书”的墙盘
  
  其中的“墙盘”,是迄今发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被誉为“中国的青铜史书”(图8)。此外,整个窖藏共出土器物103件,其中74件铸有铭文。除了具有实用功能的礼器外,还有成套的乐器。这也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个窖藏。罗西章给它命名为: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图9)。
  
  


  (9)“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出土了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的文物
  
  记者:其实在考古过程当中,像您这样常年在农村的田野里进行,也是很不容易的。
  罗西章:这是一大乐趣。能投入这个行业来,是不可多得的机会。我觉得,我这种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由一个对于文物一点不懂,最后到能在文物界站住脚,而且还能得到同行的认可,我就感到很满足了。不过做事不能满足,事还得继续地干。
  罗西章先生在40多年的考古生涯当中,共收集并修复了出土文物一万五千余件,其中国宝级的就有十四五件。他同时又建立了扶风、周原两个博物馆。罗西章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考古工作者,所有的考古学家都是我的老师,但谈起对周原大地的感情,恐怕没有人能超过我。
其他文献
1956年 7月,在新中国的第七个年头里,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尽管,从表面看起来,它显得那么的粗糙,但是,它却意味着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开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与销售的大国。但是,大,并不等于强。中国汽车要走上强国之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汽车安全之心   ——安全气囊    说到汽车,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高速行驶的代步工具。可是,速度越快,危险也就离我们越近。作为汽车
期刊
建在鹅卵石上的水坝,为何能屹立千年?     广西兴安县境内有一条静静的小河流淌在岭南群山的深处。  正是这条貌不惊人的小河,打通了长江与珠江南北两大水系。在这条小河与湘江的交汇处,一座屹立千年的独特水坝,竟让现代科学遇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谜团。 (图1)。      (1) 说是一座水坝,看上去更像是躺在河道中的一堆乱石,然而平凡中却隐藏着秘密    当地人传说,这座看似普通的水坝,实际上是几千年
期刊
1978年,在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从8000多年前到4800年前,历经3000多年,走过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里我们不仅验证了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也发现了大量古老而新鲜的事情。比如F901的地面在经历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洁平整坚硬,与现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难分高低。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想探究这个问题
期刊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但有人说它是由西方传入的。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呢?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他第一次听说仰韶是在1920年。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仰韶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  1914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从仰韶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期刊
巴马    巴马,广西省西北部的一个瑶族自治县。由于重重大山的阻隔,人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图1)。然而,这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县城,出现了许多的百岁老人。在平安村的巴盘屯,106岁的黄妈干和97岁的妹妹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尽管已经是上百岁的老人,黄妈干的头脑依然非常清醒,顾客买东西时,算起账来一点不比年轻人慢,谁都别想少给一分钱。      (1)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边远小县—
期刊
他将一只可怜的小鸟捡回家,小鸟的父母每天都飞到他家喂自己的孩子,小鸟会飞时,他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回了自然……    2007年6月10日早晨,四川省蒲江县的马世宝大爷晨练完回到小区,一阵急促而凄惨的鸟叫声,从楼下的灌木丛中传出。马大爷闻声前去观看。就是这么一看,引发了一个人鸟奇缘的感人故事。    猫嘴边捡回小鸟    马大爷看到两只鸟在风景树上跳来跳去地乱叫,地上有一只猫正虎视眈眈。马大爷
期刊
一座不起眼的汉墓,一堆残破竹片,一位偶然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机缘巧合,抽丝剥茧,揭开了关于《孙子兵法》的千载之谜。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  然而,这部兵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直到1972年一次十分偶然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这一争论不休的千古之谜。    *不期而遇*     1972年4月, 31岁的吴九龙和他的同事毕宝启一起作为山东省博物馆派出的考古工作人员,到临
期刊
易贡,在藏语里是美丽的意思,1900年的一次山体崩塌,形成了易贡湖,100年后的2000年又一次崩塌,使它很快消失了……  但这个神秘的地方,易贡湖,说不定哪天,又会重生。  1.易贡湖的所在地就是西藏东南的林芝地区,林芝在藏语里的意思是“太阳宝座”,这里风光秀美,植物茂密,被人们认为是西藏的——林中秘境(图1)。      (1) 被称为林中秘境的西藏林芝地区    林芝是西藏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地
期刊
一次车祸让他的双腿几乎瘫痪  一瓶奇妙的液体让他有了意外收获   三十年与蜜蜂打交道,他不断地挑战自己的人生梦想    一场车祸,一份没有疗效的秘方,一个难以置信的奇迹    福建农林大学1999年创办了一所蜂疗医院。它是我国第一家省级蜂疗专科医院,缪晓青教授是这家医院的创建人。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以为,蜂疗医院是专门给蜜蜂治病的地方。而实际上,它是一所地地道道的给人治病的医院(图1)。但与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