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兵圣

来源 :走近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19881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不起眼的汉墓,一堆残破竹片,一位偶然参与发掘的考古学家,机缘巧合,抽丝剥茧,揭开了关于《孙子兵法》的千载之谜。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兵书。
  然而,这部兵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直到1972年一次十分偶然的考古发现,才揭开了这一争论不休的千古之谜。
  
  *不期而遇*
  
  1972年4月, 31岁的吴九龙和他的同事毕宝启一起作为山东省博物馆派出的考古工作人员,到临沂地区调查文物保护情况。没想到,在当地一个叫银雀山的小山头上,与一次意义重大的考古发掘不期而遇。
  吴九龙:那天我们到了临沂,首先到地委去报到,这是工作程序。在地委大院,忽然看见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围着很多人,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不是在挖墓啊?
  毕宝启:山顶上乱哄哄的。吴九龙同志提出过去看一看。去了以后,真的是刘心健等几个地方文物干部在挖墓。
  这座汉墓是在临沂县卫生局的一次施工中被偶然发现的。墓的规模不大,里面淤积着大量污泥浊水(图1)。
  
  


  (1) 施工意外发现古墓
  
  忽然,墓坑中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东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吴九龙:有一些很短的褐色小片,拿起来一看上面都是泥,就在那个地方的水里头冲一下,仔细一看,上面有字,写着齐桓公、晏子的名字(图2)。
  
  


  (2) 写着齐桓公、晏子字样的汉简,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
  
  主持人:您当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吴九龙:当时我心里很激动,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发现。当时我就说,这是汉代的简册。
  开始,他们还以为混杂在淤泥中的这些东西,不过是墓坑中一个竹筐或一片草席的残留物,谁能想到它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呢?
  主持人:当时你看到的竹简还有竹子的感觉吗?
  吴九龙:竹简被抓断了,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已经腐朽,长的只要用手一拿就会断掉。
  如此珍贵的竹简险些毁于一旦,吴九龙和毕宝启当即叫停发掘工作,迅速向上面汇报。
  4月16日,银雀山一号墓的发掘工作在毕宝启、吴九龙、蒋英矩等人的主持下继续进行。
  主持人:没有被破坏的竹简多不多?
  吴九龙:被破坏的多,完整的少。这些东西挖出来就受到了一些损失,要是不及时保护,就会坏掉。我们曾做过试验,把没有字的竹简自然干燥后,就变成像黑粉丝那样细。它里边基本是空的,只有一点儿纤维和填充的水。
  竹简的珍贵之处是它上面书写的文字,那是经过千年岁月留存下来的思想和灵魂。竹简上面到底写着什么?齐桓公和晏子都是春秋时期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会是一部与他们有关的书吗?
  经过现场简单的清洗,吴九龙他们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吴九龙:绝大多数的简已经胶结到一起,当时就把一些游离在外的托在玻璃片上,用毛笔轻轻洗去上面的污泥,看见了上面写的字。我当时兴奋得全身的血液好像要凝固了。
  主持人:您当时都看到了什么?
  吴九龙:看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还有《六韬》。
  2008年春节前夕,我们记者和吴九龙先生一起来到山东省博物馆,这里存放着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原件。
  《孙子兵法》共计十三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军事著作,约有6000多字流传于世。古往今来,它一直深深吸引和启迪着国内外的军事家、政治家、商人、学者和军事爱好者们。竹简版《孙子兵法》的出土,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
  在发掘一号墓的同时,吴九龙他们还在旁边非常近的地方发现了另一座神秘的汉墓,那里会不会也埋藏着稀世珍宝竹简呢?
  1972年4月18日,吴九龙等人开始了二号墓的发掘,但一整天下来却一无所获,难道这座墓葬中没有竹简吗?
  吴九龙:清理到最后就发现了,而且竹简很长,有69厘米。一号墓的竹简长只有20多厘米。竹简的长短根据它的用处有不同的要求,如律书,就是写法律等文书的,有1米长。所以后来有三尺律的说法。子书,比如《晏子》、《六韬》,都是一尺二寸左右长(图3)。
  
  


  (3) 二号墓出土的较为完整的竹简
  
  二号墓出土的竹简是《汉元光元年历谱》,这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年历。根据吴九龙他们判断,银雀山一、二号墓是西汉早期的墓葬。
  银雀山一号墓和二号墓的位置紧挨在一起,以至于有些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夫妻合葬墓,但也有很多人持不同的看法。除《孙子兵法》外,一号墓还出土了很多兵书,如《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图4)。
  
  


  (4) 银雀山一号墓和二号墓墓:近为一号墓坑;远为二号墓坑
  
  *不解之谜*
  
  那么,这座汉墓的主人是谁,为什么随葬如此多的兵学典籍呢?
  吴九龙:在一号墓里发现两个耳杯,是古人喝酒用的杯子。杯底刻有“司马”二字。我们推断墓主人是“司马”的可能性很大,司马可能是姓,也可能是一个司马的官职。“司马”这个官有大有小,从墓葬规模看,他不会是一个很大的官(图5)。
  
  


  (5) 杯底刻字似乎传达着墓主人的信息
  
  主持人:因为这是个小墓。
  吴九龙:本来司马应该是一个武官,但没有兵器出现,我们觉得“司马”是姓氏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他的一个职务,而且是个与军事有关的人物。
  主持人:您推测一下,他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吴九龙:就是一个中下层的,比如军队中的一个参谋人员。
  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大规模竹简书籍出土的记载,是公元281年西晋人不淮在汲郡魏冢盗墓时挖出的战国竹书,而银雀山汉墓的这次考古发掘则是有史以来的第二次。在人们的印象中,临沂古城一直安静地隐藏在蒙山沂水间,如此罕见的大量竹简为何在这个地方横空出世呢?
  吴九龙:临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南北通道。《读史方舆纪要》写道:“南服有事,必由此以争中国”。如果南边起兵,要由临沂北上在中原争霸。抗日战争时期也在临沂地区打过仗,后来解放战争时期也在这里打过大仗。
  主持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
  吴九龙:所以在这里出现这些兵书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地方也是齐国人通往南方的吴国、楚国、越国的一个交通要道。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一代兵圣孙武正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他南下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在吴、楚、越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司马迁认为他是《孙子兵法》的作者,但这一说法1000多年来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银雀山出土的这批竹简能够破解这个谜团吗?
  
  *不解之缘*
  
  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十分重视,他特别指示将竹简运到北京进行保护和整理。于是,吴九龙和杨正旗一起带着竹简进京,并从此踏上了清理和研究这批珍贵文物的漫长道路(图6)。
  
  


  (6) 吴九龙在整理出土的汉简
  
  竹简的清理工作十分困难,稍有不慎字迹就会脱落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吴九龙他们小心翼翼地分离清洗,然后将它们夹在玻璃片中间进行保护。
  吴九龙:把它们一条条地分别装进玻璃管子,灌上消毒药水,塞紧橡胶塞子,最后用蜡封住。
  2000多年前写下的这些文字,为何出人意料地仍然如此清晰?难道说中国古人制作和书写竹简,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吗?
  主持人:我们今天在纸上写字,如果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很快就会洇掉。为什么这些竹简浸泡了2000年,上面的字迹到现在还这么清晰?
  吴九龙:有一些记载说这是漆书,就是用漆写的。但我们发现的这些简都是墨写的。说明当时墨的质量很不错。
  主持人:当时做这个竹简的工艺是怎么样子的?
  吴九龙:竹简做起来很复杂,首先要选择竹子,把它做成竹简的形状,经过烤炙,挤出水分。当时称为“汗”,就像人流汗一样。所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就是从这儿来的。
  在这些残简中,留有字迹的占大多数,每一枚完整竹简上的文字多则40余个,少则二十几个,残简上的字迹不过三四个,全部是隶书。这些文字的内容,更让吴九龙如痴如醉,整个剥离、清洗工作进行了差不多两年多时间。
  吴九龙:我们同时把《晏子春秋》、《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分类,把每一条简的内容抄下来。
  主持人:可不可以说,这是我国现存的,出土最早的书?
  吴九龙:完全可以这么说。在我国,宋版的书哪怕只有两三页,也是非常珍贵的。
  主持人:这些竹简称得上相当于汉版?
  吴九龙:相当于汉版,比宋版要早得多。像《孙子兵法》这些书在《史记》之前。
  1974年,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清理、考释工作基本完成。银雀山一号墓共计出土竹简7500多枚,其中有字的4942枚。竹简的内容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春秋》、《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先秦古籍。其中与《孙子兵法》有关的竹简将近300枚,共计2600多字,超过传世本的1/3(图7)。
  
  


  (7) 银雀山汉墓竹简
  
  在中国的著名史书《左传》中,并没有记载孙武这个人物。正因为如此,自唐代以来,有人对《孙子兵法》的作者产生了怀疑,认为世上并无孙子其人,《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当时某位无名氏假托孙子的名义写的。而更多的人则陷入了孙子是孙武还是孙膑的漫长争论。这两位传说中的军事天才究竟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还是传说中虚构的梦幻英雄?或者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孙子兵法》到底是谁写的呢?
  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出土,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吴九龙:我们认为这肯定是《孙子兵法》,因为无论是指孙武还是孙膑,简上写的都是“孙子曰”。另外,《孙子兵法》的内容过去我们也知道一些,所以一看就说这就是《孙子兵法》的内容。后来发现,“吴王问孙子”,这个孙子肯定是孙武;还有“齐威王问孙子”,在齐国的这个孙子肯定是孙膑。
  主持人:根据吴王或齐威王这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判断出这两个“孙子”不是一个人。
  吴九龙:对。还有好几条简上有“十三篇”的字样。可见《孙子兵法》在当时就是有十三篇,而且是春秋晚期的孙武所著(图8)。
  
  


  (8) 孙武
  
  按照《史记》记载,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比孙武晚出生100多年。除了家学渊源,高人鬼谷子还曾收他为徒,传授绝世兵书,使他成为齐威王手下的重要谋士。而他与师弟庞涓之间的恩恩怨怨也成为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相传他曾写下一部兵书,详细描述了他与庞涓在战场上的殊死较量,可惜在很久以前这本兵书早已不知去向(图9)。
  
  


  (9) 孙膑
  
  主持人:这次出土的《孙膑兵法》,是在2000多年后第一次重新露面?
  吴九龙:《孙膑兵法》一直成了佚书。这次出现是在它失传2000年以后了。
  主持人:这本书的可信度是非常高的,因为它跟《孙子兵法》同在一个时代保存下来,又在今天同时出土。
  吴九龙:就是孙武、孙膑各有其人,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史记》记载是准确的,它不但记载了吴孙子,而且记载了齐孙子,又说:“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可见这两种兵法都存在。
  
  *不朽之作*
  
  孙武和孙膑同样以军事才能名震天下,那么究竟谁才真正配得上“兵圣”这一称号呢?通过对《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比较,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差别所在。
  主持人:从出土的这些残缺的东西,跟传世本的《孙子兵法》比较,您觉得这两个差别大吗?
  吴九龙:这两个差别不大。
  主持人:说明传世本还是比较可靠的?
  吴九龙:很可靠。曾经有一种说法,说“孙子十三篇”,是经过曹操删削以后成了现在的十三篇。从我们发掘的结果看,这个说法不成立。因为在曹操之前,这个十三篇已经基本定型。
  主持人:您判断《孙子兵法》跟《孙膑兵法》,两者之间的差异有多大?
  吴九龙:《孙子兵法》着重从战略角度来谈战争;而《孙膑兵法》较多的是谈战役、战术,比如一些阵法。
  主持人:一个是战略家,一个是战术家,或者一本是战略书,一本是战术著作。
  1974年6月7日,银雀山汉简兵书初步整理的成果公之于世,在中外学术界引起轰动。这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也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视,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毛泽东对《孙子兵法》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吴九龙所在的研究小组接到了一个光荣任务。
  
  吴九龙:当时调集全国一些很著名的专家,如张政先生、唐兰先生、商承祚先生等很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参加整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并将其印成书。
  主持人:就是为了赶出来给毛主席看?
  吴九龙:印制这个书很考究,用的是玉扣纸,就是从毛边纸中选出的一种最好的纸来印,而且印的是大字本。
  完成了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整理工作,吴九龙调到了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所工作。作为惟一一个全程参与《孙子兵法》发掘、清理、考释、研究工作的考古学家,他被“孙子兵法研究会”特邀担任副会长。1990年,吴九龙利用银雀山竹简文献和《太平御览》等传世古籍,主编出版了《孙子校释》一书。
  《孙子兵法》究竟反映了孙武怎样的军事思想呢?
  吴九龙:《孙子兵法》说:“昼战多旌旗”,“夜战鼓金”,“所以一民之耳目也”。它这个讲的就是通讯。 “昼战”, 白天打仗以旌旗为信号,信号能够看得见;“夜战”,就用鼓和金,通过声音来传达指挥进退。也就是小说里经常写到的“击鼓进攻,鸣金收兵”。
  ?吴九龙认为,孙子对通讯手段的强调,充分说明了这位几千年前的军事家对信息的重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战争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正是《孙子兵法》博大精深的战略思想,让这部传奇兵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从唐代开始它就传到了日本,1772在巴黎出版法文版。20世纪80年代掀起的那场世界范围的《孙子兵法》热潮,说明古老的《孙子兵法》依然有着无穷的魅力(图10)。
  
  


  (10) 现代各国的《孙子兵法》版本颇多
  
  主持人: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美,给美国总统布什送了一批书,其中就有《孙子兵法》。这里面有什么含义呢?
  吴九龙:《孙子兵法》的合理内核对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孙子说,要“慎战”,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要尽量采取不流血手段,和平解决争端,争取双赢。
  主持人:送这本兵书的目的不是要告诉你,我们要战争;而是告诉你,我们要和平。因为这本兵书的内核是以和平来获得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战争的对抗。
  吴九龙:这就是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提出的这个论点,几乎在以前的战争中是很难做到的,但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有可能做到。孙子的这个预见性,以及他所阐述的军事理论是很深刻的。
  吴九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对《孙子兵法》的研究之中,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孙子兵法》继续熠熠生辉.
其他文献
对一个城市而言,工业和商业固然是其繁荣的重要特征和内在动力,但一个只有工业和商业的城市是缺乏品位的。城市的品位,不仅表现在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也表现在娱乐休闲方面。很多娱乐休闲的方式和内容经岁月沉淀后,成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赏灯猜谜、吟诗作对成就了中国的元宵文化,斗牛成就了西班牙的斗牛文化,而哥伦布远航带回的几粒咖啡豆更是开启了欧洲的咖啡文化。娱乐休闲是人的需要,古代农业社会里所谓“偷得
期刊
《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智慧在人心里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学习。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学习质量却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孔子曾经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说一个人要是每天连饭都不吃,觉都不睡,天天在那儿冥想,说我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脑袋也没有多大用处,你还不如好好去学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只是一字
期刊
2006年12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谱形,及其温度在空间不同方向的微小变化。他们用COBE卫星进行的精确观测,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图1)。大爆炸理论的确立,使人们对宇宙的起源,有了接近一致的认识。什么是大爆炸?关于宇宙的起源,人类在认知上,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期刊
1956年 7月,在新中国的第七个年头里,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尽管,从表面看起来,它显得那么的粗糙,但是,它却意味着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开端。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与销售的大国。但是,大,并不等于强。中国汽车要走上强国之路,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汽车安全之心   ——安全气囊    说到汽车,最通俗的解释就是:高速行驶的代步工具。可是,速度越快,危险也就离我们越近。作为汽车
期刊
建在鹅卵石上的水坝,为何能屹立千年?     广西兴安县境内有一条静静的小河流淌在岭南群山的深处。  正是这条貌不惊人的小河,打通了长江与珠江南北两大水系。在这条小河与湘江的交汇处,一座屹立千年的独特水坝,竟让现代科学遇到了似乎难以解释的谜团。 (图1)。      (1) 说是一座水坝,看上去更像是躺在河道中的一堆乱石,然而平凡中却隐藏着秘密    当地人传说,这座看似普通的水坝,实际上是几千年
期刊
1978年,在大地湾发现了一个大型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遗址从8000多年前到4800年前,历经3000多年,走过了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个阶段。在这里我们不仅验证了许多古老的神话故事,也发现了大量古老而新鲜的事情。比如F901的地面在经历5000年的掩埋出土后,如今依然光洁平整坚硬,与现代普通民用建筑水泥难分高低。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想探究这个问题
期刊
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 但有人说它是由西方传入的。它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文化呢?    安特生是瑞典地质学家,他第一次听说仰韶是在1920年。这一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豫西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在仰韶村看到了一些古老的石器。  1914年,安特生被中国北洋政府聘请担任农商部矿政顾问,主要职责是为中国寻找矿藏。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国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从仰韶
期刊
中国古典文学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    莫砺锋,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政协常委。   中国古典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学特点的是诗。  中国古典诗歌史非常长,从《诗经》、《楚辞》直到元、明、清的这部诗歌史中,什么阶段的诗最好呢?   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最好(图1)。    
期刊
巴马    巴马,广西省西北部的一个瑶族自治县。由于重重大山的阻隔,人们世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图1)。然而,这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县城,出现了许多的百岁老人。在平安村的巴盘屯,106岁的黄妈干和97岁的妹妹经营着一家小卖部。尽管已经是上百岁的老人,黄妈干的头脑依然非常清醒,顾客买东西时,算起账来一点不比年轻人慢,谁都别想少给一分钱。      (1)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边远小县—
期刊
他将一只可怜的小鸟捡回家,小鸟的父母每天都飞到他家喂自己的孩子,小鸟会飞时,他和家人依依不舍地把小鸟放回了自然……    2007年6月10日早晨,四川省蒲江县的马世宝大爷晨练完回到小区,一阵急促而凄惨的鸟叫声,从楼下的灌木丛中传出。马大爷闻声前去观看。就是这么一看,引发了一个人鸟奇缘的感人故事。    猫嘴边捡回小鸟    马大爷看到两只鸟在风景树上跳来跳去地乱叫,地上有一只猫正虎视眈眈。马大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