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在关注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启发学生思维应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斯腾伯格说过: “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很少从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导致课堂思维含量不高,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发展。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跃起来呢?下面,我通过《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实验课这个课例,谈谈个人的体会。
  该实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第六大主题“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个实验,如果按照教材的规定选用鸡来做实验,短时间内不容易出现实验结果,所以多数老师不做这个实验。但是,课标中关于这方面的活动建议是“观察动物的不同行为”“并注意引导学生到周围环境中去观察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此主题下的重要概念包括知识方面和科学方法方面。知识方面: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的机会;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由后天学习获得。科学方法方面:探究动物是否能够绕道取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证据,还需要对证据、数据等进行分析和判断;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的实验结果,需要利用多种方式来呈现,比如采用文字、图表等,还需要与他人交流和合作。
  可见,本探究实验承载着的内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基于课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以重要概念为明线,以学生思维活动为暗线,把此实验当作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平台。
  由于此探究活动难以全部在课堂上进行,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在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后,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前半部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第二步,在课后分小组实施方案,进行探究;第三步,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后让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谈成功的体会。
  设计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
  第一,感知,思维原点。由于动物行为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先让学生饲养动物,观察动物的行为,以获得对动物的感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获得关于动物取食的感性认识,即将一份食物放在动物面前,动物会直奔食物而去。同时给予学生引导,让他们知道动物的这种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在此为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打下铺垫。
  第二,激疑,思维碰撞。设置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如果在动物和食物之间有某种障碍,使动物不能径直走近食物,动物会不会先向远离食物的方向走,然后绕到食物跟前呢?如果会,可能经过多少次尝试才能获取食物?不同动物学会绕道取食的快慢有差别吗?
  第三,自主,思维解放。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培养学生良好创造性的第一步是训练学生合理猜测。合理猜测是发明创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符合生物学规律的合理猜测。例如,有学生提出“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不同”“仓鼠的学习速度快于乌龟”“越高等的动物学习能力越强”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应该如何验证你的假说?”此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活动的继续深入,不少学生提出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教师继续提问:“实验应如何设计才能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实验选材、变量确定、无关变量的排除、实验步骤、记录表的设计、结果预测等方面进行探讨,在逐步深化中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严谨性。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多种多样,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多样,如选择的实验动物有鱼、兔、猫、仓鼠、小白鼠、蚯蚓等;设置迷宫障碍的多样;提供解决方法的多样等。同时,他们的实验方案还非常独特,很有新意。
  有一组学生对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产生怀疑,他们认为蚯蚓本身就喜欢阴暗潮湿的地方,它不可能向电极处爬,因为电极处干燥不适合它生活。于是,他们重新设计了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尽管目前他们的实验还不能说明问题,但是他们敢于怀疑真理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值得我们学习。
  第四,质疑,思维批判。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收集证据,分析推理,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交流展示的空间,为他们创设真实情境,引导他们讨论,进行思维交流和碰撞。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集中展示交流实验结果,并要求教师引导他们对其他小组的实验提出质疑,开展评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思维精神。
  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往往也是个体思维活动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被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真正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
  明确重要概念明线与学生思维活动暗线的关系
  教学设计时,在处理重要概念明线与学生思维活动的暗线的关系时,如何结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特征,是我思考的主要问题。从教学设计思路上讲,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要把教材活用,从教材中找到概念上的核心点,用这个核心点作为支撑,与学生思维建立关联,用关键点来撬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第一,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找出一个关键性概念或原理或方法作为核心点——“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由后天学习而获得”,为学生思维过程指明方向;第二,把核心点转化成基本原理——“当动物和它所发现的食物之间设有障碍时,它可能会经过若干次尝试与错误学会绕道取食”,为学生思维过程提供方法;第三,把基本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构建思维活动的路径图,为学生思维过程提供框架;第四,根据思维活动的路径图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评价活动,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行为,最终完成知识建构,促进思维的发展。   构建以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若干课例的实践基础上,我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知识,尝试构建了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模式一方面遵循了感知、激疑、自主、质疑这四条核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了重要概念明线和学生思维活动暗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遵循了学生“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同时体现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思想。
  这种教学模式多为通过分析推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而得出结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还应注意的事项
  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个学生的思维在他们可以跳一跳就够得着的区间内“动”起来,并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新知识的构建,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发现知识的过程。
  基于学生的学习经验。原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而不可能是从任何其他东西开始的。”学生学习是从经验材料获得感性认知,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假设—论证—结论”的推理过程获得理性认识上的提升。达到理性认识并不是认知活动的归宿,理性回归实践,把知识还原到学习及生活经验中,以此丰富学生完整的认知结构才是认知活动的回归点。
  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习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需要借助问题来促进思维的推进,引领学生从最初的经验、原有思维出发,层层推进,最终形成新的科学概念。因此,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
  引导可调控的弹性方案。由于思维活动是不可控的,因此,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敏锐性,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思维的多维性,设计“弹性化”教学方案,重视方案中的教学引导及调控作用,以利于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从而推进学生的思维探究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总之,教学设计中,要以重要概念为明线,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暗线,找准核心点,把核心点转化为基本原理,设计一连串有梯度的、能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问题。这种统摄、架构能力对于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挑战。
  □ 编辑 吴君
其他文献
以往的研究表明,UvrD解旋酶与核苷酸的切除修复功能相关,但其机制并不明确。美国纽约大学的Epshtein等人在近期的研究中揭示了大肠杆菌UvrD解旋酶在核苷酸切除与修复中所扮演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育一直采用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专门机构,教师是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士,学校以外的任何团体、个人,包括学生的家长,都不能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只是配合学校的教育,处于从属地位。  然而,学校教育只是个体成长中的一个阶段性经历。现代社会瞬息万变,信息的丰富和社会的多元时刻冲击着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他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渠道既快捷又广泛,接触的是一
编者按: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学生拥有手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出于不影响学生学习的考虑,很多中小学校有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到校。一方面,是学生抱怨学校规定的死板,另一方面,是学校抱怨学生的不守纪。因而,因手机而引发的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对抗并不少见,新闻也屡屡报道学校突击检查没收甚至砸毁学生手机的现象。  手机遭遇校规,您对这样的矛盾是怎么看待的?在自己的工作中又是怎么处理这一矛盾的?  我抬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学校却不允许我们带手机进校园,学校的规定太没有人情味啦!”  “手机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存在即合理,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学校的约束和规范中,求得手机的合理使用。”  这是我们班同学在“畅所欲言话手机”班会中所讨论的内容。  手机作为现代人重要的交流工具,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中学校园。手机的走进,既改变着学生的校园生活,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1709 年,法国蒙彼利埃法院院长弗朗索瓦·席来尔(Francois Xavier Bon de Saint Hilaire)向当时的太阳王——路易十四献上了一双银色的蜘蛛丝制成的长袜,这双袜子是用几百个
期刊
那天,我在英语课上慷慨激昂地诵读欧美“文字”,美英两国语言特点的瞬间切换让我的脑袋犹如12缸发动机的高级跑车,不断地给油,不断地提速。在我和学生共同探讨汽车英语中的4S究竟为何物时,我导入了Iphone4s,与其相比较。就在这个时候,天外飞仙般的传来一阵不和谐的音乐“叮铃……”是角落中的小鹏的手机响了,他慌忙将手机按下,略微紧张地看着我,生怕就此与新买的苹果手机“绝别”,看来他是忘记“静音”了。 
概念教学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而在教材中概念的呈现是一个一个分离的点,在实践中概念教学也是以一个一个的点分别完成的,如何让这些点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系统性知识?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整理,按照概念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概括。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整理  知识整理看起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却会看到以下的情境:  师:这个单元学习完了,该做什么作业了?  生:知识整理。(懒洋洋地齐说
信息时代,现代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得到的广泛应用,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情报主导警务模式被许多国家所认可.目前为止,我国情报体系基础建设已基本完成,但通过对情报体系各
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1962年建校,至今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成为拥有一校两址的市示范校。学校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早在1991年即成立了小荷艺术团,出色的办学成绩被原人大常委孙起孟、文化部部长高占祥等领导和音乐家时乐蒙誉为“日出荷花满坛红”。学校校歌中亦有“日出荷花满坛红,株株玉立笑盈盈”“舒袖长舞迎风雨,雨后荷花傲苍穹”之句。几代日坛人以荷花精神修己安人,美丽的荷花已经成为日坛人心中的骄傲,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一直关注“人的发展”,始终将队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不断以创新的思路、有力的行动,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的同时,统筹兼顾教育发展的质量。学区管委会、党总支积极落实上级关于“双名工程”的工作要求,并在学区总体规划及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中将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加以落实,制定具体、明确的“双名工程”年度计划和实际有效的推进措施。正是由于对“双名工程”的高度重视,才使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