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创作中的自我再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夫卡封闭内倾、不善与外界交流的性格特征,使其作品充满恐怖和无望;挥之不去的父权的巨大阴影,使其作品充满了荒诞与焦灼。可以说,卡夫卡的小说与其短暂的一生有着惊人的一致。
  关键词:卡夫卡自我再现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解读卡夫卡时,总会自然地谈到他的孤独忧郁。而文学创作是作家主观情志与客观现实融合的产物,现实世界永远都是作家创作的最初动因。
  
  1、无从归属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老城,是一位犹太商人的后裔。布拉格有几十万人口,但把德语作为母语的人只占人口的十分之一。日耳曼文化本来就是布拉格中的文化孤岛,而犹太人又是德国人中的少数。他虽然说德语、用德语,却感觉不到自己是德国人。作为终生生活在布拉格的德语作家和犹太人,他不可能融于德语主流文化。面对多种文化的碰撞,卡夫卡不知自己站在哪一边。文化的冲突始终困扰着他,让他找不到归属。
  
  2、紧张的父子关系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对卡夫卡一生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赫尔曼是一位成功商人,他精明能干,刚愎自用,专横暴躁,以犹太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来要求儿子,期待卡夫卡成为坚强勇敢、自立自强的男子汉,并且要求儿子对他要绝对地顺从,这是卡夫卡尤其所不能容忍的。卡夫卡的母亲忧郁而好冥想,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使卡夫卡从小就形成了既自卑又自尊,既懦弱又反叛的忧郁的内向型性格。
  由于个性特点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卡夫卡与父亲的冲突一直存在着。从卡夫卡《致父亲》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间深深的隔阂及卡夫卡对父亲的怨恨。可以说那是一篇声讨父亲的檄文,特别说明了父亲赫尔曼暴虐专横的性格、粗鲁的言行对他性格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尽管卡夫卡在信中解释道:“当然我不是说,只是因为受了你的影响我才变成现在这种样子的。这种说法未免太夸张了(我甚至倾向这样夸张的说法)。”但他还是明确地表示“但我肯定会变成另外一种样子,肯定是与今不同”。“我那时已经有了一种自卑感,它不断地压抑着我”,“给我的打击是致命的。我的勇气、决心、信心,以及各种乐趣都无影无踪了”,甚至“我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这些都说明父亲对他童年时期心灵的严重伤害。
  
  3、文学作品中的“本我”再现
  
  对卡夫卡来说,写作主要是他内心世界情绪的宣泄。他认为,写作需要“超越限度”地敞开自己,“特别的”坦率和献身精神是强调作家创作的彻底的坦诚态度。他还指出,作家更重要的在于挖掘“更深的源泉”,而“更深的源泉”就是内心“更真实的感觉”,要求真实的感觉和表面形式的一致。他把写作看成表达主观情感、感觉的特殊方式,认真写作就是真实心灵的外化,这也是卡夫卡作为表现主义小说代表作家的原因。
  而对卡夫卡来说,内心最真实的感觉是“恐惧”,这就是他要表现的。“把我整个惶恐不安的心情全部写出来,并且像它从我的内心深处出来那样,把它写进纸的深处去;或者把它这样写下来,把所写的东西不折不扣地引进我的内心里去。”在他的小说《地洞》里,那只无名的动物,整天提心吊胆地过着日子,对每件事情都诚惶诚恐,哪怕一点细微的响动,他都要探个究竟,其象征意味一如卡夫卡本人:卡夫卡因为懦弱而退却,因为退却而深刻。
  他的早期作品《判决》是一篇以父子冲突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描写的是青年商人本德曼在受到父亲指责后,忍不住顶撞了一句,他父亲为此而判他投河自尽,本德曼竟然默默执行了这荒诞的判决,可以说,主人公本德曼在相当程度上已是卡夫卡的一个自况写照。在《审判》和《城堡》中,这种意味更加浓厚。“K”这个字母就是卡夫卡姓名的第一个字母。约瑟夫·K曾在法庭上大声谴责司法制度的腐败,揭露官吏的贪赃枉法,并决定不去理睬这桩案子,但约瑟夫的努力无法改变法庭曾传讯过他这一事实,并且越来越关心这桩案子,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最终,他还是被两个黑衣人戳死在采石场。K最后的想法是“象狗一样的死去”。
  与《审判》相同的是,《城堡》的主人公也叫K,只不过《审判》中,他的职务是银行高级管理员,而在《城堡》中的身份则是土地测量员。土地测量员K终其一生的精力都想进入城堡,却始终未能成功,最终因劳累过度而死。卡夫卡之于官僚机构与法律机器的努力,其象征意味就像其对父亲的顶撞一样。顶撞父亲,那是死罪,向官僚机构与法律机器“进攻”,也是死罪。在这里,卡夫卡通过用象征的手法精辟的描述出了对父亲的恐惧。我们可以看到卡夫卡为避免与父亲正面冲突,他把文学创作作为用来反抗父亲的一种方式。
  卡夫卡的创作带有自传的性质,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在某种程度上与他自己的名字有着或多或少地联系。走进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孤独仿佛是一位不速之客,将作品中的人物死死地纠缠,使里面的主人公终生难以挣脱,这恰恰是卡夫卡自我生活的写照。
  卡夫卡作品意蕴的繁多与纷纭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想过,当心中的恐惧有所投射和纸上的恐惧面对面时,这恐惧便会有所消解。当恐惧变得客观的时候,他才会有勇气与之对视,而文学恰恰成了他将恐惧真实化的桥梁,成了宣泄和释放的幌子。
  
  参考文献:
  [1] [德]克劳斯·瓦根巴赫,周建明译:《卡夫卡传》,北京十月出版社,1988年。
  [2] 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作者简介:于金华,女,1971—,山东潍坊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与翻译研究,工作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冬泳是锻炼体质、磨练意志的极好运动。但锻炼不得法也容易出现偏差,甚至意外,那么,冬泳应注意什么问题? 1.冬泳时能量消耗很大,身体热量散失很多,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青紫
任何一场考试,都是能力、知识、智慧乃至运气等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高考更不例外。2005年高考即将开始。透过2004年状元骄人的高分光环,我们更想了解的的是:他
恶性肿瘤已是我国城市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有资料统计显示,2005年全世界5800万死亡人数中,癌症约占13%(760万),主要为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早发现、早诊断、
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源于心理学,后来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尤其是句法结构的意义。将图形/背景理论用于文学文本分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米兰·
4月2日,韩国媒体报道,韩国保宁制药和Babyra等著名婴幼儿用品制造企业所生产的婴儿爽身粉中,被发现含有1级致癌物质石棉,其中涉及中国市场上非常有名的进口产品德国NUK婴儿爽
《洛丽塔》(Lolita)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作品,主要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个未成年少女洛丽塔的畸恋故事。亨伯特由于难以忘记儿时的玩伴对十二岁
降低癌症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改变,如合理饮食、锻炼、戒烟限酒和心理平衡等。事实显示,在美国每年56万例癌症死亡病例中,1/3与饮食、锻炼和体重有关,1/3与吸烟有关
摘要海明威作为“精通现代叙事艺术”的文体大师,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和简洁洗练、内涵丰富的风格著称于世。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视角探索倾向,大部分采用了第三人称客观叙事视角,这是构成其小说“冰山风格”的重要因素。在运用第一人称有限叙事视角时,视角的限定性会带来更多的审美享受,而海明威的小说还有运用叙事视角转移和多重叙事视角的特点,并因各种视角的灵活运用而产生出叙述客观化、空白性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海明
编辑同志:我今年已经26岁了,从未交过男朋友。我母亲在40岁时得了乳腺癌,经历了很大的痛苦,耗费了几乎全部积蓄也没有治好。我怕母亲的悲剧在我身上重演,因此很自卑,也怕连累
坏习惯1:吸烟据统计,30%的肿瘤发病都与长期吸烟有关,肺癌与吸烟的关系更加密切,约15%的吸烟者将有可能患肺癌。建议不吸第一支烟,吸烟者尽快戒烟。坏习惯2:贪吃每天吃瘦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