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知识分子的“着装”:生命体验与文化身份——《吴宓日记》中的“长袍”与“拐杖”意象

来源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服饰,一阶层有一阶层之服饰.服饰是一种叙事,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既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具有社会象征性,又是自我体现的一种手段,是穿着人员文化身份的一个象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或阶层,他们经历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在服饰上也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穿着体验.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②知识分子情感丰富,善于思考,充满洞察力.服饰于他们而言,是有内涵与生命的.服饰的变化不仅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是国家价值观、审美观和社会风尚的体现,服饰的选择和钟情更是穿着者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诉求的表征和传达.本文以吴宓为考察个案,尝试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不同时期的着装变化中,透视出他的情感状态和文化理想,期冀以点及面,烛照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着装变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生命意义.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时代,编程教育作为新时代数字人才培养的新方式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编程兴趣、自我效能感、编程效用等都是影响学生编程学习意愿的重要因素,但这些因素对编程学习意愿的作用机制还需要系统全面地研究与探讨.以601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编程学习意愿及编程兴趣、编程自我效能感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小学生编程学习意愿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中介作用机制.结果 发现:(1)编程效用在编程社会价值与编程学习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2)编程兴趣在编程社会价值与编程学习意愿之间起中介作用;(3)编程兴趣、编
基于信息时代的职业教育教师多角色特征,结合已有文献成果,初步建立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继而采用修正式德尔菲法,选取职业院校一线管理与服务专家,通过一轮试测和两轮专家咨询,经过讨论与修改形成专家共识,构建了包括6个一级指标(DECPOIR)、19个二级指标和56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拓展了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知识体系,实践上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与诊断提供了可操作性的依据和工具.
序言:想象日本的方法rn——中国现代文学的日本女性叙事rn1924年,徐志摩陪同泰戈尔访问日本,期间写下了《沙扬娜拉十八首》,后收录于翌年出版的《志摩的诗》,1928年再版时又删除了前17节,仅保留最后1节.这首诗题为《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rn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rn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rn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rn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②!rn这首诗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成为中国人想象日本女性的重要文本.
叙事文学作品一般有三重空间,即自然空间、想象空间、心理空间,它们经过统一综合后成为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空间①.上海沦陷区时期女作家张爱玲,抓住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特殊地理环境,从现实生活场景入手,突出外在环境对人物内里的影响,用参差对照的写法创造性格丰富、形象立体的人物谱表,观照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现代性启蒙问题.“后阳台”作为一个固定化的叙事空间,是张爱玲小说表现的一种特殊都市生活场景,具有一定的写实意义与启蒙意义.
教学临场感是探究社区理论框架的核心要素,研究发现教学临场感对认知临场感有重要影响.然而,两种临场感内涵丰富,已有研究缺乏教学临场感三个子维度对认知临场感四个阶段影响机制的深入探讨.细化研究教学临场感对认知临场感的影响机制既可丰富在线教育理论,又有助于思考教学如何才能促进学生认知临场感的发展.本研究以探究社区量表为数据收集工具,以118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数据收集,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数据,探究教学临场感三个子雏度分别对认知临场感四个阶段的影响机制及影响差异.研究发现:教学临场感第一个子维度
1938年12月,赛珍珠(Pearl S.Buck)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在中美两国文学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一种困惑始终笼罩着中国文坛:如果要表彰中国作家,瑞典学院评奖机构为何选择了一位美国人?如果要表彰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为何没有选择带有国民性批判视角的力作,而是选择了赞美旧中国乡村的落后、平庸乃至愚昧的《大地》?在中国,这一奖项不仅文坛反应冷淡,官方也不认同.瑞典学院邀请南京派驻瑞典的使节参加颁奖典礼,但遭到国民政府的拒绝.
疫情期间,家庭前所未有地卷入了在线学习过程中,父母教育卷入中“支持”和“监管”的作用机制值得关注.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某省开展了在线学习的大规模问卷调查,对35951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差异分析、交互效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在线学习中以民主型父母教育卷入为主,忽视型卷入最少;男女生所在家庭的卷入类型差异较大,年级越高,父母卷入越少;父母的在线学习支持能够给学习心理和学习投入带来积极影响,而在线学习监管不利于学习投入,会加剧初中生的孤独感、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发现,在线学习支持和在线学习监管不是独
为探究大规模在线教学环境下教师数字鸿沟与教师韧性的关系,对粤港澳大湾区1556位城乡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反映数字鸿沟的数字环境与数字素养差异对教师韧性具有显著影响,教学效能在其中存在中介效应.农村教师的数字环境及素养、教学效能与教师韧性相对城镇而言显著更弱,但城乡差异仅在中介效应第二阶段存在显著调节效应,意味着城乡间可能存在与数字环境及素养差异相区别的新数字鸿沟形态.因此,应加强在线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弥合第一、二道数字鸿沟,同时,关注农村教师等群体的教学困境与现实
来自贵州遵义的蹇先艾,“五四”以后离开家乡,侨寓北京读书并从事写作,时间较长,创作丰硕,被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土文学为数不多的代表作家之一.从贵州新文学的代际传承与文学传统来看,蹇先艾被称为第一代作家中的标志性人物.“乡土文学”的习惯性指认,地域文学开创者的身份,是蹇氏身上最为耀眼的文化标签.大凡从事文学评论或研究的学者,几乎都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对他进行描述与定位.蹇先艾的创作,题材上立足于贵州乡土,文体上以短篇小说见长,跻身全国乡土文学的重要阵营之中.其优势与特征均系于此.
身为鸳鸯蝴蝶派名作家的包天笑曾看过一个令他念念不忘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由西方译介进入中国的福尔摩斯大侦探.后来,包天笑在191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福尔摩斯探案集》序言中,如此追忆当年魂牵梦萦的感觉:“二十年前,汪康年、梁启超诸君所发行之《时务报》,首载有《福尔摩斯侦探案》,余读而好之,是为吾国译侦探小说之始.嗣后续有译者,而于是福尔摩斯之大名,留我脑界,而福尔摩斯之小影,贮我心目,仿佛真有其神出鬼没之人物.”①根据他的回忆可以推测,20年前令其深受吸引的侦探案应当就是被译员张坤德翻译,相继连载于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