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课教学组织解析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老师提出这样一個现实的常态课问题:“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一个教师上课,既要安排、照顾好全体学生的学习,又要加强对基础薄弱学生的区别对待,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教师往往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由此所导致的后果也是无法预料的,特别是一些危险性项目的教学,教师往往犹豫不决,既要集中注意力在学生的保护帮助上,又要兼顾分组轮换中没有照顾到的这几组学生,难怪有很多教师选择了危险系数较低的项目进行教学。我们觉得这就是典型的教学组织问题,也是长期困扰常态课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瓶颈。
  
  一、新授课的教学组织
  
  教学组织方法是为完成课的任务服务的,笔者以为,首先必须分析课的不同类型,新授课主要是初步掌握技能,让学生大致形成基本的动作概念。因此,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激发全体学生的练习兴趣上,使每一位学生尽量不掉队,做好正确的示范,梳理好动作要领(口诀)。此时,学生分组练习也不用分层,一般是统一学练。学习动作进一步深入,进入后半部分学习时,学生的技能会出现分化,有的学生掌握得自然流畅,而有的学生就会遇到技术困难,很难定型,出现反复,动作的好坏之分就慢慢显现。这时,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要抓住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并选择技能相对成熟定型的学生对其进行帮扶,其他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练,教师则可以选择几个典型的错误和难点进行部分集合,辅以讲解、示范和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为这些同学开“小灶”。
  新授课尤其要注意体育尖子的行为,这部分学生由于运动基础和身体条件好,动作很快就能掌握,于是不满足于集体统一步骤的学习,喜欢尝试更高层次的技能学习,或者容易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高人一等的动作,此时往往出现组织上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发现苗头,积极引导这部分学生,将他们引到帮助其他学生的帮扶学练上,并适时提出“捆绑目标”,实施一对一,一对二的帮扶。同时,在新授课学习的后半部分,让这些学生进行示范、演示动作的学练成果,同时教师提出努力的方向,达到更高层次上的成功。新授课教师的主要精力分布在讲解示范和集体指导上,但在组织上如果能适时的改变和调整策略,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练表现,以及动作掌握的质量状况,根据需要进行个别或集体的行为指导和技能纠正。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经验老道的教师会注意积累学生典型错误发生的情况,甚至清楚大概占班级多少的学生会出现预料之中的问题。如果是大部分的学生,就采用集体集合进行集中纠正,个别学生产生的错误,则进行个别指导,或由学生骨干进行帮扶,这样确保教学顺利高效的进行。
  
  二、复习课的教学组织
  
  复习课的组织是最为讲究方法的,由于学生掌握动作,层次分化较为明显,一些运动、身体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进一步深入学习技能产生困难,这样课堂上的矛盾就出现了。一些同学能顺利的完成技能,并深入学习,而有很大部分学生有可能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此时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分层,重新确定各个层次的目标:
  1.对于动作掌握较好的层次,要求学生提高动作的难度和质量,提高动作标准,由体育骨干或组长负责组织练习。把中等程度的学生编成1-2组,也由组长负责组织练习,要求进一步体会动作,纠正错误动作,开展互帮互学。教师要注意提供一些利于技术突破的辅助方法和器材,使这部分学生加速形成正确的技能,向最高层次的小组靠拢。衡量一堂课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程度,其重要的指标是中等部分学生能否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发展情况。
  2.让一些体育尖子到掌握动作比较差的小组去,开展一帮一的活动。此时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中等部分学生身上,因为这部分学生涉及广,而且更需要辅助手段和技巧的支持,如果处理不当,会产生畏难、抗拒情绪,从而向差等转化。
  3.将精力分布在薄弱学生中,并适时引导尖子生。到了单元教学的后半部分,让起初动作技能掌握不是很好。后来掌握动作超过中等程度的学生(要有意识地培养1-2名)和动作完成比较好的尖子生,在全班进行展示,谈心得体会,尤其是动作技能掌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某些突变的点上某些动作学习的自身体验,促进各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动作的学习质量。
  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师教学位置的选择,使之有利于观察和指导整个课堂。复习课一般采用分组轮换(一些学校场地器材紧张)或分组不轮换的组织模式,学生在运动场上的活动范围较大,各学习小组之间练习的场地距离较远,此时教师观察课堂就比较被动,容易产生视野的盲点,指导学生容易“顾此失彼”。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选择自己的课堂教学位置,不断地积极巡回指导,做到脚勤、眼勤,使之能随时观察到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并能利用在指导“此”内容(小组)练习时的间隙,由“此”及“彼”地通视整个课堂,跟踪“彼”的动静,观察某些危险苗头的出现,一旦发现,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如何把握组织的“度”
  
  课的组织形式和氛围,包括队伍的整齐划一,学生纪律服从,还有学生注意力和思维活跃性。在过去的教学中,很重视练习的密度和运动负荷,注重严格的教学管理和组织,队伍调动要紧凑,这些都是为了达到最大的练习效率。这些具体的措施往往是有效的,特别针对初中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应该积极提倡和发扬。然而,我们不能忽视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下,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问题,因为这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学生精神和思维如果经常“游离”于课堂之外,那么教师的组织将是被动的,没有任何生机可言。下面介绍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学生们分为4组,将报纸摊开以后放在胸前,并快速向前跑,不让报纸掉下来。为了增加难度,教师要求第3次跑的时候将报纸折叠成1/2大小,迫使学生加速跑进报纸才不会掉下。这个练习途中跑的方式比较新颖,后面的同学为了观察前面同学是否掉了报纸,引起了队形的混乱,四路纵队一下子变成几列横队,还有些同学在纷纷议论别组学生有作弊行为,此时队形虽然有些乱,组织也有些失控,但同学们的注意力和思维还是相当集中的。然而此时,任课教师却严厉地喊了一声“保持队伍,各组站成一路纵队”,于是队伍又还原成开始前的整齐状态,但学生向前观察的视野受到限制,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讨论也被迫中断,虽然组织上有序了,但学生的交流被迫停止,热情也消失大半。
  片段二:另一个国外教学场面:学生在上400米跑的课,场地上到处三三两两,有跑的、有围圈坐的,还有写什么的,而教师只顾站在终点持秒表在测成绩。心生疑虑问了短长才知道他们正在进行小组学习和竞赛。再仔细观察,学生们有的在商量比赛的战术,有的在记录、计算小组的成绩,有的则在给队友加油,有的则以小组为单位做准备活动,也有人跑到老师那里去问问题或打探虚实……一个貌似松散的教学氛围却紧紧地扣在一个教学内容上。课显然没有拘泥表面整齐划一,却通过教师巧妙的教学组织和小组学习法达到全体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一致(摘自毛振明《“死”与“活”,“形”与“神”》,2003年《中国学校体育》第3期)。
  由此可见,课堂上(特别是复习课和技术课的后半部分),教师讲解示范,并提出相应具体而实际的练习目标以后,就要给学生自己练习的自由度,让学生自己感受、自己学练。教师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激活程度,注意力是否集中。只要能使学生认真地想、积极地练,那么课上的再“活”都不会乱,再严谨也不至于死板。但如果没有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就如同“放羊”,练习就成为“枯燥训练”,体育课就会被学生认为是无味、恐惧、疲惫的。因此,教师要解决一个观念性问题,即对学生放心、放手、放权(当然这是对初中八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不放心,求稳怕乱是症结,有的活动表面看来似乎有些“乱”,其实是“活而不乱”,正如上述案例所展现的。当然也不是漫无边际地让学生想怎么就怎么。只要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教师完全可以放手,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帮扶功能。
  在每一节常态课开始之前,要充分准备好场地器材,为学生创设最有利的练习条件。除了场地器材的安全和卫生要求外,还应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确保在器材的数量和规格上适应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节器材的高低、宽窄,沙坑松软程度,跳板的近远,便于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组与组之间练习的距离尽量缩短,器材之间的布局要有利于学生练习和相互观察,有利于教师观察课堂效果,指导练习。
  常态课教学组织形式到底选择哪一种形式最为合理有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规律,既考虑教学的外部条件,又考虑师生的内在实际可能性,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来确定,不能笼统地说何种教学组织形式为最佳。为了便于教学,便于学生适应,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组织形式不宜频繁更换,应相对稳定。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层建筑电气安装工程中预留预埋技术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高层建筑电气预留预埋技术和相关施工要点,其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克服传统高层建建筑预留
期刊
口令与队伍调动技能是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必备的技能,如果这一技能没有加强,将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减弱上课组织过程的掌控,导致课堂的效率下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尤
<正>一、当前体质健康测试现状分析2007年《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实施以来,体质健康测试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比,《标准》实施后,
一、什么是课堂师生沟通与突发事件处理技能【陈岳祥】:师生沟通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堂学习内容,比如怎样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二是完成任务必须的保
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第二期)于9月19-28日在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举行,来自
大家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发现一个现象,一般以四列横队进行教学时,前排的学生学习很积极,特别是在广播操、武术操等学习上,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带领后排同学完成动作。而与之相反
众所周知,“抓试点、树典型、以点带面”已经成为一种推进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在中小学体育教学领域,这种手段表现为组织各种教学评优活动(以下简称评优课),这些活动在体育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评优课上发现教学人才,在评优课上展示教学理念,在评优课上推广教学方法,用评优成绩评价教师能力,甚至于评职称、评先进、评骨干都必须有评优证书,评优课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教育管理部
【周国平】:现在都是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皮尺的使用率可能不高了,但在部分体育教学中还是使用的。使用时应该注意由专人保管,比如教学中,画线尽量自己动手,或找一名负责的学生
我是一位陕西省户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1995年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像大部分新工作的老师一样,在教学工作中,仅限于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内容单调,教学方法生硬,学生极不喜欢,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