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美的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27028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现行的语文教材,收入许多名篇佳作,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涵盖了美的各个领域。如,表现自然美的《山海美》、《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表现社会美的《小英雄雨来》、《飞夺泸定桥》、《将相和》;表现艺术美的《月光曲》、《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辅以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导读、品词析句、创设情境、启发想象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的美感,领略到语文阅读的魅力。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喜怒哀乐、真善美丑,这些感情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体验。在具体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略到阅读的魅力呢?
  一、悉心指导,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起来就会轻松愉快、情绪高涨,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渴望在学习中提高;教师教起来就会轻松,教学效率也会高得多。那如何做到让学生乐学呢?一是指导阅读,激发兴趣。教师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根据教材特点加以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文章,就应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来读。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教师范读,感染学生;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感悟;师生共读,声情并茂,其乐融融。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丽画卷中。二是开展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学有所乐。学生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读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得的快感。我们可以举行美文朗读比赛、读书故事会、演讲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办手抄报等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得到锤炼,充分感受到读书的魅力、读书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潜能。教师要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磁场”,就要用饱满深情的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创设感人肺腑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实验演示、角色表演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让师生情感相融,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中的境界,最大限度地领悟文章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文本的思想感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随着哀伤的音乐用课件出示美国洛杉矶那次大地震留下的珍贵图片,再加上老师“煽情”的语言描述,将学生的情感拉向地震的惨烈现场。这样,大家的情感都沉浸在地震后留下的一片片瓦砾中、一堆堆废墟中。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同时也引领学生进入更深次的学习。
  三、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学生的个性、思维是有差异的,教师不要一味求同。对同一个问题,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并给予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要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情境,提倡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方法上可以采取小组学习讨论、同桌互问互答,或学生问老师答,共同切磋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的蔺相如、廉颇、秦王这三个人物的特点鲜明,你喜欢他们当中的哪一个?为什么喜欢他?”大部分学生说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不畏强暴,勇敢机智,识大体、顾大局,胸怀宽广,忍辱避让;也有的说喜欢廉颇,因为他英勇善战,为保卫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知错能改,披着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口“请罪”。可有位男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秦王有他的可取之处,我喜欢秦王。”话音刚落,全班哗然,这一观点也出乎我的意料。所有学生都把目光集中到我身上,希望从老师这里寻求答案。我没有否定那位男生的观点,而是鼓励他说说喜欢秦王的理由。他说:“当蔺相如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后,秦王并没有杀掉蔺相如,说明秦王还有取信于天下的良知和志向;当时战国七雄纷争,天下大乱,最后秦国打败其他六个国家,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说明他能力非凡。”语毕,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向那位男生投去赞许的目光,我也给这位学生予肯定,表扬了他阅读面广,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鼓励其他学生要学会分析、思考,充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反应,要加以理解和鼓励,并适时地加以指导。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并启发、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这样,学生阅读的潜能就会发挥出来,就会感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也就真正成为美的教学。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努力在“趣”字上下工夫。  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四大关”。  一、第一关:利用画境  小学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有提示字母发音的,有表明字母形体的,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一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近期,我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课多磨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经历了“磨课”带给我们变化!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起初,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年段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具体要求,制定了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惊涛骇浪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出示)  
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指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追求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实践过程。而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调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智慧。所以,文本解读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课堂教学缺失智慧。
人的美感,总是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阅读过程也是主体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是先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大体感受,然后才会去细细把玩、推敲言语细节。因此,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大抵上也要遵循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策略”(张志公语)。  一、直奔主题 寻“领”而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读题导入新课后,整体把握环节就引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一遍、两遍……一口气读了很多遍,到头来只有一个感觉,这篇课文太不适合自己了,于是最先我选择了退缩,无奈这条路没有走成功。“光读,你走进课文了吗?”“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呀,你
【设计理念】  作文课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条分缕析,引经据典,一本正经,所以学生大多不喜欢也没有表达的欲望。为什么不让作文课变得轻松、自然一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真正愿意“用我手写我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而绘本无疑就是最好的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的天地,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精彩感悟,往往因我们不注意,而从我们的眼前飘然而逝,使我们追悔、遗憾。学生往往更不注意,尽管有时他们醉心于其中,但不注意捕捉,或是不善于捕捉。这需要我们教师多鼓励,多引导。  很多时候,此情此景,一旦失去便难以追索,正如人生一样不可复制。  一、灵光可遇不可求  所谓灵光,既是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冲撞我们的心灵所激起的浪花飞沫,又是大自然的美景撩起的温
教学片段: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假如夏天时,我们走进小兴安岭,让你来画一幅画,你想画些什么?  (学生兴趣盎然,不假思索地举手发言。我没有急着请学生回答,而是给予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生1(自信地):我要画很多的树。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1:课文中说:“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