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灵光悄然逝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umin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感悟的天地,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精彩感悟,往往因我们不注意,而从我们的眼前飘然而逝,使我们追悔、遗憾。学生往往更不注意,尽管有时他们醉心于其中,但不注意捕捉,或是不善于捕捉。这需要我们教师多鼓励,多引导。
  很多时候,此情此景,一旦失去便难以追索,正如人生一样不可复制。
  一、灵光可遇不可求
  所谓灵光,既是生活中的感人故事冲撞我们的心灵所激起的浪花飞沫,又是大自然的美景撩起的温馨柔情,也是此时此地的哲思睿语,我们的喜与忧、嗔与怨,都会融入其中。
  1.这故事如此曲折
  不起眼的墙根下的一个老人,却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在太阳下晒着的书里也许有一个让人为之欷歔的故事;那个娇小的妇人,眉宇间为何结着哀怨?莫非生活给她添加了过多的酸涩?
  对每一个“为什么”,如果我们都能追根究底,留给我们的就将是不一样的精彩。
  2.这浪花如此动人心魄
  路边不起眼的花草,却也有着暗暗的幽香;竹外三两枝的红花,却能够吸引路人的眼球;也许只是天际的一抹白云,却撩起人们追逐的欲望……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去触摸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
  也许,一次不能感动,也许几次不能发现,但就在这一次次的面对面,一次次的亲密接触中,你的情、你的爱,融入了山间,融入了水中。不为飞鸟而动的,也许会为野草而生敬意;不为山冈而留意的,也许会为一席洼地而流连……这情怀是如此的神秘,又是这样的动人。你不会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心血来潮,但总会有一片吸引人的景致,让他们深受感动。
  是的,面对这些景致,我们不会无动于衷,它们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悲伤,为之欣喜,若是让这些瞬间的情思消失,那么,留给我们的就将是深深的遗憾。
  二、捕捉那瞬间的精彩
  我们不要让瞬间的精彩从我们面前消失,要捕捉住它们,让它们化成文字。很多人懂得这一点,也愿意为之付出,这让他们成了文坛的俊杰。李贺备锦囊,每有所得,便收入囊中,才写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壮伟诗句;贾岛推敲不断,为的就是那一瞬间的感受,最终写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有意境的诗句。
  1.生活的画面,常见常新
  生活中的故事是那样的普通,但锅碗瓢盆中也有欢快的乐音,幽怨里也藏有无限的爱意。生活是如此的平凡,然而正是这看似平凡的生活,让我们觉出生活的味道,感受到生活的可爱。因此,我们要结合教材,去追索和感悟,让生活常见常新。
  师:“捡石子干什么?撑破了裤兜!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面对母亲的厉声责备,法布尔很难过,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丢进了垃圾堆。但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每次放鸭,他仍然兴致勃勃地捡那些没用的玩意儿,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正是这种对昆虫的痴迷,把法布尔引进了科学的殿堂。那么我们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是否在父母的责备中变成了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面对这样的追问,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想起那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
  2.自然的美景,撞击心扉
  无论是“留连戏蝶”还是“自在娇莺”,都是那样的引人注目,“黄四娘家花满蹊”留下一片灿烂,一片生机,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大自然走一走、看一看,聆听鸟的鸣叫,嗅嗅花的芬芳,为山的巍峨而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为水的力量而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心有所感,自然会发之于外,用動情的文字留下珠玑般的精彩。我们要引导学生咀嚼字里行间的情,揣摩言外之意。
  师: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风光,我们也如作者一样惊叹,心中涌动的是无限的喜悦。大自然是否也有过让你怦然心动的时刻?
  于字里行间领悟,整理记忆中的美景,才能有所感悟。教师的引领和点拨将学生引入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三、让捕捉成为生活中的长项
  任何事情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有望成功,生活中的闪光点的捕捉也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捕捉,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不断感悟生活的浪花飞沫,切实认识到:如果你没有生活,或是不愿意深入生活,那你就不可能有所发现;要让他们自觉放下身段,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捕捉不为人注意的琐碎事件,从中发现那些闪光的东西,并不断思考生活。只有认真思考生活,才会有确切真实的感悟,才会有灵光突现。
  一旦灵光突现,就要及时捕捉,不必润色,自能光彩照人;一旦精心酝酿,自可甘甜无比。让捕捉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捕捉成为学生生活的长项,这样,学生才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生活是美好的,莫让灵光悄然逝去。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活力课堂”,是充满师生生命能量的课堂。叶澜教授指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然具备四大特点——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有遗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叶教授指出的“活力课堂”进行具体的诠释。  一、有意义,就有价值  成功的活力课堂,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有所得,即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还要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与探究的乐趣,即学有所乐。与此同时,在活力课堂的学习中,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研读、揣摩、感悟、玩味的心路历程中各有所得,发出不同的声音。笔者在此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册课文《孔子游春》谈谈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散文。它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汉语拼音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因此,我们必须运用新的课程理念,积极改进汉语拼音教学方法,努力在“趣”字上下工夫。  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拼音教学中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四大关”。  一、第一关:利用画境  小学教材中的汉语拼音部分有几十幅富有启发性的插图,有提示字母发音的,有表明字母形体的,还有一些是为提高拼读能力而安排的。一
我们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近期,我校就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一课多磨活动,我和同事们一起备课、上课、反思、研讨,经历了“磨课”带给我们变化!  我们磨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少年王冕》。起初,我们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结合年段特点、学生情况以及新课程理念等具体要求,制定了认为比较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理解有关语句。  3.凭借生动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河惊涛骇浪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艄公的勇敢、镇静、智慧、机敏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感受黄河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板书:黄河)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样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出示)  
众所周知,智慧课堂是指以学生的智慧发展为追求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有效地实施教学内容的实践过程。而智慧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机智的教学调控能力。其中,最关键的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提升教育智慧。所以,文本解读是构建智慧课堂的源头活水。  然而,我们发现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依然有许多课堂教学缺失智慧。
人的美感,总是要以知觉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观事物是作为整体反映在审美主体意识之中的。阅读过程也是主体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总是先从整体上获得一种大体感受,然后才会去细细把玩、推敲言语细节。因此,一节阅读课的教学“大抵上也要遵循整体——部分——再到整体的策略”(张志公语)。  一、直奔主题 寻“领”而读  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时,读题导入新课后,整体把握环节就引
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当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学生出色的、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精当的点拨或讲解。这些资源的出现和适时运用,能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只有课前精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槐乡五月迷人的景色和槐乡孩子的美好品格。一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将这种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读一遍、两遍……一口气读了很多遍,到头来只有一个感觉,这篇课文太不适合自己了,于是最先我选择了退缩,无奈这条路没有走成功。“光读,你走进课文了吗?”“不妨,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我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呀,你
【设计理念】  作文课往往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条分缕析,引经据典,一本正经,所以学生大多不喜欢也没有表达的欲望。为什么不让作文课变得轻松、自然一些,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让他们真正愿意“用我手写我口”?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建议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三年级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而绘本无疑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