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体验生活——习作的源泉
1.善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才是解决学生习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如习作要写《一种水果》,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实践,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2.乐于体验。在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时时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我就带学生走进田间、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春节到了,我让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献上一台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送去春天般的温暖;“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让学生回去为妈妈做一件小事,妈妈们感动得落下了泪花,同学们也明白了幸福的不易;收获的节日到了,我让学生漫步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有了观察和体验,同学们就会有感而发,笔下自然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喜、有忧、有恨、有爱……
二、积累语言——习作的基础
习作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采蜜集》。这是一本采集本,课外摘抄古诗、儿歌、精彩片段、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为习作建起一座资料库。
2.《悄悄话》。这是一本日记本,已经成了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陶冶锤炼,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
三、课堂传授——习作的关键
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才能妙笔生花。
1.以说导写。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说文,然后,再向写文过渡,这样才不会有束手无策的感觉。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只有这时,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表述自己的心声。课文学完后,我问:“此时,你想说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田老师真不容易,他是多么辛苦!”“我想到我的老师,他们不也是一个个田老师吗?”“我和作者有同感,有一次——”……瞧,学生们说得多好,此时让他们把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是一篇篇感人的文章。
2.重视形象导写。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我将多媒体运用到习作教学中,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习作教学的魅力,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指导习作《秋天的树叶》,针对学生缺少观察,写不出生动具体文章的现象,我把树叶图片、文字介绍通过网络映示给学生看,有动态的,静态的,颜色不一,形态各异……学生们看得眼也不眨,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美声。他们选定自己喜欢的树叶,再认真反复地观察,此后同学们都写出了精彩的习作片段。
3.以读导写。我把审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写法等化整为零,节节渗透。如《莫高窟》一文,我抓住了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用三个并列分句描写某一事物的特点,此时,学生习作兴趣倍增,大多数能一挥而就。
四、温情评改——习作的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写出好的文章,除了要引导其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会以外,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如习作《我的一家》,学生完成草稿后,我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先自改、自评,觉得有不满意、又无法自我修改的地方要做上记号;接着,小组内互相讨论每一篇习作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动,该怎么修改,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学习,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既学会了汲取,也学会了品评;最后,我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给家长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家庭,大部分家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和孩子交流,引导他们进行修改。这时教师再看学生的习作,与原来的初稿已有了天壤之别。
(作者单位:南京市东善桥小学)
1.善于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才是解决学生习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如习作要写《一种水果》,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入手,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实践,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2.乐于体验。在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时时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我就带学生走进田间、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春节到了,我让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们献上一台自编自导的文艺节目,送去春天般的温暖;“三八”妇女节到了,我让学生回去为妈妈做一件小事,妈妈们感动得落下了泪花,同学们也明白了幸福的不易;收获的节日到了,我让学生漫步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有了观察和体验,同学们就会有感而发,笔下自然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喜、有忧、有恨、有爱……
二、积累语言——习作的基础
习作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1.《采蜜集》。这是一本采集本,课外摘抄古诗、儿歌、精彩片段、名人名言……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从而为习作建起一座资料库。
2.《悄悄话》。这是一本日记本,已经成了学生吐露心声的朋友。学生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陶冶锤炼,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
三、课堂传授——习作的关键
学生有了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还需要掌握各种文体的写法,才能妙笔生花。
1.以说导写。在习作指导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说文,然后,再向写文过渡,这样才不会有束手无策的感觉。如教学《师恩难忘》一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精读感悟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只有这时,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表述自己的心声。课文学完后,我问:“此时,你想说什么?”学生情不自禁地说:“田老师真不容易,他是多么辛苦!”“我想到我的老师,他们不也是一个个田老师吗?”“我和作者有同感,有一次——”……瞧,学生们说得多好,此时让他们把自己所说的内容写下来,就是一篇篇感人的文章。
2.重视形象导写。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我将多媒体运用到习作教学中,五彩缤纷的屏幕,生动丰富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习作教学的魅力,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指导习作《秋天的树叶》,针对学生缺少观察,写不出生动具体文章的现象,我把树叶图片、文字介绍通过网络映示给学生看,有动态的,静态的,颜色不一,形态各异……学生们看得眼也不眨,还不时发出“啧啧”的赞美声。他们选定自己喜欢的树叶,再认真反复地观察,此后同学们都写出了精彩的习作片段。
3.以读导写。我把审题、文章结构、作者写作意图、写法等化整为零,节节渗透。如《莫高窟》一文,我抓住了莫高窟壁画宏伟瑰丽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精彩片段,用三个并列分句描写某一事物的特点,此时,学生习作兴趣倍增,大多数能一挥而就。
四、温情评改——习作的动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让他们写出好的文章,除了要引导其对生活进行深刻的体会以外,修改显得更为重要。如习作《我的一家》,学生完成草稿后,我让他们对自己的习作先自改、自评,觉得有不满意、又无法自我修改的地方要做上记号;接着,小组内互相讨论每一篇习作中哪些地方需要改动,该怎么修改,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学习,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既学会了汲取,也学会了品评;最后,我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家给家长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家庭,大部分家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习作评改中来,和孩子交流,引导他们进行修改。这时教师再看学生的习作,与原来的初稿已有了天壤之别。
(作者单位:南京市东善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