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顾云辉,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海门市名校长、海门市功勋校长、海门市人大代表、南通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通市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的好校长、江苏省学陶先进个人,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委员会理事、省新教育实验委员会理事,第一期长三角(江浙沪)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学员。
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创建于1906年,一百多年来学校以其卓著的办学业绩享誉大江南北。学校素有“人才的摇篮” “真正的教师进修学校”等美称,先后走出了张兴华、许新海、周益民、张齐华、施银燕、杨惠娟等多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名教师,八十多位各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近百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国教育输送了许多优秀教育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来,海门实小踏入快速发展轨道,获得了辉煌的荣誉: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江苏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德育活动先进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可以说,海门实小是江苏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界的一棵常青树。
记者:顾校长您好,我看到过关于您的一份材料,报道您在村小任校长期间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超越了中心小学,担任中心小学校长不到三年时间就把学校带进了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行列,后任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又把学校办成了一所精品学校,声誉鹊起。能说说您在学校建设方面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吗?
顾云辉:其实也没什么,我把“诚于做人,勤于学问,恒于做事”作为我的座右铭。作为校长,我心中总有个理想,就是要把学校办成“理想学校”。“理想学校”不是简单地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质学校”,而是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会更认可的学校。
记者:心中有理想,才能办成“理想学校”。其实认识您的人都这样评价您:脚踏实地办学校、矢志不悔为教育。您认为贵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理念或者说核心文化是什么?
顾云辉:海门实小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到实小后,我请教了几任老校长,也与众多教师作了深入的交谈。在谈到学校的优秀传统时,大家都说到了这两点:一是实验小学特别注重内涵发展。一代代实小人求真知、干真事,坚持实干、实创,扎扎实实地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实实在在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二是实验小学的老师的心灵特别纯净美好。他们对知识、才能的渴望来自于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爱”的引领下,努力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境界与人生境界。我怀着虔诚的心情阅读了校史,看到学校的前身叫“能仁学堂”。原来,“做能者,更做仁者”这种文化因子是我们的先辈早在百年前就种下的。这种精神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所以我认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应该是“能仁”,我们要在“能仁”思想的引领下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记者:您到实小时间不长,就准确地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能仁”文化的提法非常简练,同时又具有贵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对于它的内涵,您能展开谈谈吗?
顾云辉:“能仁”文化是在实验小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实小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想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可以理解为它是我们的育人目标,二可以理解为它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准则。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做能者,更做仁者”。“能”即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仁”即有“仁爱之心”。有了“能”,“仁”才能转化为行动,具有现实的意义;有了“仁”,“能”方可焕发出光彩,引领人走向生命的更光辉处。每个人都渴望飞翔,“能”和“仁”就是走向成功的双翼。我们提出“做能者,更做仁者”的育人目标,就是期望我们的学生爱学习、爱创造,获得知识与才干;就是期望我们的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用“仁爱之心”守住自己的才能,用好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的和谐发展,获得人生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行为准则为“是能者,更是仁者”。因为要培养“能仁皆具”的理想人才,需要我们用“能”“仁”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获得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教师之能”启发“学生之能”;我们还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学生营造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以“教师之仁”唤醒“学生之仁”。我们提出“是能者,更是仁者”的行为准则,就是期望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能继承“能仁”文化,在“能仁”文化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让百年名校青春永驻,盛名常溢。
因此,“能仁”文化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历史的筛选与积淀,也是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能仁”既涵盖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揭示出新时代我校文化发展的特质与内涵。在“能仁”文化的烛照下,我们能看清我们的过往,找到发展之根本,心中安宁踏实;在“能仁”文化的引领下,我们也能看清我们的前景,明白发展的方向,心中充满激情,去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听了您对“能仁”文化内涵的阐述,让人不觉浮想联翩,很想知道您在“能仁”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中具体的培育思路或是操作途径都有哪些。
顾云辉: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师生的成长,学生发展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所以,“能仁”文化培育的落脚点在“人”,以“能仁”文化为核心,形成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两大系列。
“能仁”教师发展系列:我们提出实小教师之“仁”体现于“爱心、童心、耐心”,教师之“能”应具备“实践、研究、反思”三“能”。我们立足“能仁讲坛”,开展“文化之旅”活动,搭建“能仁”教师才艺展示舞台……以此修炼“德性”、培养“仁心”、提升“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层培养策略,优化四支队伍建设——以“名校长”为核心,建设“人人都是引领和管理行家”的“能仁”管理团队,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由领衔人为首汇聚各科教学精英,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以“能仁五星”班主任评选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品质俱乐部”“周五青研展台”为载体,加强青年教师团队建设。
“能仁”学生成长系列:我们提出实小学生之“仁”应有“孝心、诚心、恒心”,学生之“能”应具备“学习、交往、生存”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无痕教育”的德育主张,提炼了“鼓励” “期待”“感动”“濡染”四个关键词为教师的行动准则,在“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善良的童心,拥有一生受用的好习惯”的目标引领下,认真建构高品质的德育体系。首先,我们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大家都来弯弯腰、绿地领养活动、美德银行在行动、漂流的“心愿瓶”……在无声中熏陶孩子的“仁爱”之心;二是每月一事,让德性的培养日常化:我们系统研究、梳理优秀公民应有的品质与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建构了习惯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每月一事”为德育载体,通过诵读、实践、展示、反思等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濡染他们的好德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一个好基础。我们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德育课程。“责、俭、勤、善、洁、和、乐、孝、敬、诚、律、雅”12个主题,个个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三是校园“CEO”和“实小风铃”是孩子们锻炼的舞台:“实小风铃”完全由“小记者”社团和“小主持”社团自主采、编、排、摄,播报校园新闻,展示实小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实小风铃”在海门教育电视台的成功播映,唤醒了学生美好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我校德育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记者:我听说对于“能仁”学生的培养,您还提出了“十个学会”的做法,能具体谈谈吗?
顾云辉:《人民教育》2011年第7期《新时期素质教育再解读》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社会和时代的视角去看,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除了学习能力,更应培养实践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等。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培养呢?必须有具体的活动、要求。所以我们提出了实验小学学生技能发展的“十个学会”,即:学会整理房间、学会烧五种菜、学会写一手好字、学会游泳、学会一项球类运动或健身项目、学会一种乐器或绘画、学会踢毽子或跳绳、学会办一张手抄报、学会一项小发明、学会主持一种活动。其中前六个是必修项目,后四个是选修项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求或是个人特长自创项目替换选修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到毕业时,完成“十个学会”的学生将会拿到一张技能发展毕业证书。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十个学会”中增长才干、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记者:这种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我想您又开辟了学校发展的先河。怪不得老师们都说您是一个“想得明白、讲得清楚、做得到位”的校长。您能不能再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描述一下贵校“能仁”文化建设的特点?
顾云辉:“能仁”文化内涵丰富,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从我校长的角度来看,就是:努力把学校缔造成一所真真正正的“能仁学堂”,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浸润“能仁”文化,同时自身又是一个个“能”者、“仁”者,处处散发“能仁”气质。这样的“能仁”文化要传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全体师生的每个行为细节。
所以,其特点有:首先学校发展的“理念文化”聚焦“能仁”。如:我们校训就是“能仁致远”,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生活”,学校精神“能追无尽景”,办学策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其次学校发展的“环境文化”突出“能仁”。
记者:缔造真正的“能仁学堂”,一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作为校长,在这条追求“能仁”的大道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顾云辉:我认为校长的首要责任就是用文化经营学校。既然我们要缔造真正的“能仁学堂”,那么作为校长的我首先要有“能仁”气质,做有“能”之人,行有“仁”之事,走“能仁”之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做到有“赤子心、责任心、公正心”,办学上要“能引领、能管理、能创新”。只有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能者”,才能带领学校的老师、学生一起,走在追求“能仁”的大道上。
记者:谢谢顾校长,我想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同时也是学校的精神领袖。相信贵校在您富有新内涵“能仁”思想的引领下,一定会创造更多的教育奇迹。
江苏海门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老校,创建于1906年,一百多年来学校以其卓著的办学业绩享誉大江南北。学校素有“人才的摇篮” “真正的教师进修学校”等美称,先后走出了张兴华、许新海、周益民、张齐华、施银燕、杨惠娟等多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名教师,八十多位各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产生了近百位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国教育输送了许多优秀教育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来,海门实小踏入快速发展轨道,获得了辉煌的荣誉: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江苏省语言文字示范学校、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江苏省德育活动先进学校、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可以说,海门实小是江苏乃至全国小学教育界的一棵常青树。
记者:顾校长您好,我看到过关于您的一份材料,报道您在村小任校长期间学校整体教学质量超越了中心小学,担任中心小学校长不到三年时间就把学校带进了江苏省实验小学的行列,后任海门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又把学校办成了一所精品学校,声誉鹊起。能说说您在学校建设方面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吗?
顾云辉:其实也没什么,我把“诚于做人,勤于学问,恒于做事”作为我的座右铭。作为校长,我心中总有个理想,就是要把学校办成“理想学校”。“理想学校”不是简单地以分数为衡量标准的“优质学校”,而是让学生更喜欢、教师更幸福、家长更满意、社会更认可的学校。
记者:心中有理想,才能办成“理想学校”。其实认识您的人都这样评价您:脚踏实地办学校、矢志不悔为教育。您认为贵校进一步发展的核心理念或者说核心文化是什么?
顾云辉:海门实小是一所百年名校,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到实小后,我请教了几任老校长,也与众多教师作了深入的交谈。在谈到学校的优秀传统时,大家都说到了这两点:一是实验小学特别注重内涵发展。一代代实小人求真知、干真事,坚持实干、实创,扎扎实实地以教育科研为抓手,实实在在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二是实验小学的老师的心灵特别纯净美好。他们对知识、才能的渴望来自于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在“爱”的引领下,努力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境界与人生境界。我怀着虔诚的心情阅读了校史,看到学校的前身叫“能仁学堂”。原来,“做能者,更做仁者”这种文化因子是我们的先辈早在百年前就种下的。这种精神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所以我认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应该是“能仁”,我们要在“能仁”思想的引领下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
记者:您到实小时间不长,就准确地把握了学校发展的命脉,指明了学校发展的方向。“能仁”文化的提法非常简练,同时又具有贵校独有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对于它的内涵,您能展开谈谈吗?
顾云辉:“能仁”文化是在实验小学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实小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我想它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可以理解为它是我们的育人目标,二可以理解为它是我们的教育行为准则。
我们的育人目标是“做能者,更做仁者”。“能”即有知识、有能力、有智慧;“仁”即有“仁爱之心”。有了“能”,“仁”才能转化为行动,具有现实的意义;有了“仁”,“能”方可焕发出光彩,引领人走向生命的更光辉处。每个人都渴望飞翔,“能”和“仁”就是走向成功的双翼。我们提出“做能者,更做仁者”的育人目标,就是期望我们的学生爱学习、爱创造,获得知识与才干;就是期望我们的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的人,用“仁爱之心”守住自己的才能,用好自己的才能,增长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的和谐发展,获得人生的幸福。
我们的教育行为准则为“是能者,更是仁者”。因为要培养“能仁皆具”的理想人才,需要我们用“能”“仁”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获得教书育人的本领,以“教师之能”启发“学生之能”;我们还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为学生营造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以“教师之仁”唤醒“学生之仁”。我们提出“是能者,更是仁者”的行为准则,就是期望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能继承“能仁”文化,在“能仁”文化的引领下不断提升教育的品质,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让百年名校青春永驻,盛名常溢。
因此,“能仁”文化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历史的筛选与积淀,也是承前启后、除旧布新的过程。“能仁”既涵盖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揭示出新时代我校文化发展的特质与内涵。在“能仁”文化的烛照下,我们能看清我们的过往,找到发展之根本,心中安宁踏实;在“能仁”文化的引领下,我们也能看清我们的前景,明白发展的方向,心中充满激情,去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记者:听了您对“能仁”文化内涵的阐述,让人不觉浮想联翩,很想知道您在“能仁”文化引领学校发展中具体的培育思路或是操作途径都有哪些。
顾云辉: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师生的成长,学生发展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支撑和基础。所以,“能仁”文化培育的落脚点在“人”,以“能仁”文化为核心,形成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两大系列。
“能仁”教师发展系列:我们提出实小教师之“仁”体现于“爱心、童心、耐心”,教师之“能”应具备“实践、研究、反思”三“能”。我们立足“能仁讲坛”,开展“文化之旅”活动,搭建“能仁”教师才艺展示舞台……以此修炼“德性”、培养“仁心”、提升“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层培养策略,优化四支队伍建设——以“名校长”为核心,建设“人人都是引领和管理行家”的“能仁”管理团队,加强领导班子队伍建设;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由领衔人为首汇聚各科教学精英,加强骨干队伍建设;以“能仁五星”班主任评选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品质俱乐部”“周五青研展台”为载体,加强青年教师团队建设。
“能仁”学生成长系列:我们提出实小学生之“仁”应有“孝心、诚心、恒心”,学生之“能”应具备“学习、交往、生存”的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了“无痕教育”的德育主张,提炼了“鼓励” “期待”“感动”“濡染”四个关键词为教师的行动准则,在“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善良的童心,拥有一生受用的好习惯”的目标引领下,认真建构高品质的德育体系。首先,我们大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大家都来弯弯腰、绿地领养活动、美德银行在行动、漂流的“心愿瓶”……在无声中熏陶孩子的“仁爱”之心;二是每月一事,让德性的培养日常化:我们系统研究、梳理优秀公民应有的品质与习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建构了习惯培养的课程体系,以“每月一事”为德育载体,通过诵读、实践、展示、反思等行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濡染他们的好德行,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一个好基础。我们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德育课程。“责、俭、勤、善、洁、和、乐、孝、敬、诚、律、雅”12个主题,个个来自于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三是校园“CEO”和“实小风铃”是孩子们锻炼的舞台:“实小风铃”完全由“小记者”社团和“小主持”社团自主采、编、排、摄,播报校园新闻,展示实小学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实小风铃”在海门教育电视台的成功播映,唤醒了学生美好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我校德育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成为我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记者:我听说对于“能仁”学生的培养,您还提出了“十个学会”的做法,能具体谈谈吗?
顾云辉:《人民教育》2011年第7期《新时期素质教育再解读》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社会和时代的视角去看,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素质”,简单地说除了学习能力,更应培养实践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等。那么怎样实现这样的培养呢?必须有具体的活动、要求。所以我们提出了实验小学学生技能发展的“十个学会”,即:学会整理房间、学会烧五种菜、学会写一手好字、学会游泳、学会一项球类运动或健身项目、学会一种乐器或绘画、学会踢毽子或跳绳、学会办一张手抄报、学会一项小发明、学会主持一种活动。其中前六个是必修项目,后四个是选修项目,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发展的需求或是个人特长自创项目替换选修项目中的任何一项。到毕业时,完成“十个学会”的学生将会拿到一张技能发展毕业证书。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十个学会”中增长才干、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记者:这种做法让人眼前一亮,我想您又开辟了学校发展的先河。怪不得老师们都说您是一个“想得明白、讲得清楚、做得到位”的校长。您能不能再用一句话或一段话描述一下贵校“能仁”文化建设的特点?
顾云辉:“能仁”文化内涵丰富,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从我校长的角度来看,就是:努力把学校缔造成一所真真正正的“能仁学堂”,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里浸润“能仁”文化,同时自身又是一个个“能”者、“仁”者,处处散发“能仁”气质。这样的“能仁”文化要传播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全体师生的每个行为细节。
所以,其特点有:首先学校发展的“理念文化”聚焦“能仁”。如:我们校训就是“能仁致远”,办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师生的幸福生活”,学校精神“能追无尽景”,办学策略“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其次学校发展的“环境文化”突出“能仁”。
记者:缔造真正的“能仁学堂”,一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您作为校长,在这条追求“能仁”的大道上扮演怎样的角色?
顾云辉:我认为校长的首要责任就是用文化经营学校。既然我们要缔造真正的“能仁学堂”,那么作为校长的我首先要有“能仁”气质,做有“能”之人,行有“仁”之事,走“能仁”之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做到有“赤子心、责任心、公正心”,办学上要“能引领、能管理、能创新”。只有自己成为一个“仁者”“能者”,才能带领学校的老师、学生一起,走在追求“能仁”的大道上。
记者:谢谢顾校长,我想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领导,同时也是学校的精神领袖。相信贵校在您富有新内涵“能仁”思想的引领下,一定会创造更多的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