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织就美丽壮锦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329060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在桂中大石山区里的忻城妇女自古以来就有种棉花纺纱和养蚕抽丝织布的传统。她们擅长女工,心灵手巧,在织布机上辛勤耕耘,织出的布料主要用于缝制家人的衣服,剩余的上市交易,以贴补家用。聪慧的忻城女人不断提高布的质量,让纵横交错的纱线构成各种漂亮的图案,最终织出闻名于世的土锦(亦称壮锦),织出了色彩斑斓的美丽景色。
  在往昔悠长的岁月里,忻城妇女所织的土布非白即黑,颜色单调,缺少美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发展,色彩单调的土布已难以满足群众生活的需求。妇女们便想方设法增加布料的颜色。在探索改进土布色彩过程中,流传着一个生动的故事。相传古时候,在忻城板河村有一位叫莫曼的美丽姑娘,从小就很喜欢看妈妈织布,跟妈妈学会了种植棉花来纺线球和织布。有一天,莫曼在地里摘棉花时看到棉花树上的蜘蛛网挂着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五彩缤纷的颜色,非常漂亮。她由此得到启发,找来各种染布的颜料,把纱线染成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然后晒干,拉直,放到机上试织有花朵的布料。经过反复实践,不断调剂色彩,改进图形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莫曼终于织出有彩色花朵的布料。当她在院子里晾晒有鲜艳花朵的彩布时,竟引来几只蝴蝶围绕。彩色布上市后,立即成为抢手货。莫曼能织彩布的消息很快在当地流传开,邻里姑娘纷纷来向她学习。此后,越来越多色彩斑斓的土锦走入市场,走入人们的生活。
  壮锦纺织品出现在宋代。这一时期,忻城的纺织业除普通的布帛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质白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彩色土锦制作的成功,促进了忻城织锦业迅速发展,影响越来越大,吸引了周边的宜山、都阳、安定、上林、迁江、来宾、柳江等地的妇女前来学习。明朝时,壮锦在忻城已非常流行,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图案也越来越精美,壮锦日用品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明万历年间,忻城妇女织的有龙凤等图案的精美壮锦成为朝廷贡品。

  到了清代,忻城出现了织锦的第一个高峰,从事织锦的家庭遍布乡村。“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忻城举人莫震写的这首《忻城竹枝词》描绘了乾隆末年至光绪年间忻城织锦的盛况。上林籍诗人李维序到忻城附近的村庄看到妇女们织的土锦(壮锦)色彩斑斓,即题诗赞赏:“少妇勤劳习妇工,织成土锦绿兼红。于归裁作合欢被,纹彩鸳鸯灿室中。”描写出忻城妇女勤于女工以及壮锦图案的生动美丽。被誉为清朝“江南才子”“两粤宗师”的历史文化名人郑献甫也对忻城妇女织壮锦赞赏不已,他在五言长诗《织锦女》中写道:“我为芝城客,未见织锦女。凉风过深巷,机声无定所。凄凄青女秋,脉脉黄姑诸,碧玉本小家,鸣机正当户。纤手弄轻梭,细心安密缕。幼无方病齿,作答恐投杼。平视了无嫌,不惭亦不怒。顿搓双足劳,顾盼两眉妩。日无一尺强,况乃三丈许。温香覆鄂君,珍重拜羊祜。但知熟客豪,哪知寒女苦。一问偶一答,媚若自相语。家足越溪丝,系本延陵渚。归来唱吴娘,萧萧暮方雨。”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率领部下经过忻城时也曾赞叹过当地的壮锦:“五色鲜花一样美……人间美锦在忻城。”清代道光八年(1828年)《庆远府志》载:“壮女作土锦以棉为经,以五色绒为纬,纵横绣错华美而坚。唯忻城、永定花样更佳,作工更巧。”当时忻城壮锦质量之好可见一斑。
  忻城流传着许多关于壮锦的动人故事。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次,朝廷钦差大臣到忻城订制一幅“双龙戏珠”壮锦,按当地土官收购贡品价格支付100银币。城厢街覃三奶、阳家伯妈、吃素奶、莫玉姑和莫秉尧等五人接受任务后,立即进行分工,覃三奶挑花头,莫玉姑备料,五人同心协力,挑灯夜战,輪班赶织,最后按时完成任务。钦差把壮锦带回宫廷后,皇帝和太后十分喜欢。太后得知如此精美的宝物只付100银币时,心中过意不去,于是又派钦差到忻城宣旨,再付细丝纹银锭锞共100两,赐黄缎软匾一幅。黄缎软匾相当于四品官阶荣誉。后来在乱世逃难时,莫玉姑将软匾连同家里的贵重物品一并收藏于仰洞村后的岩洞中,被强盗发现后偷走。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社日,是忻城当地的民俗节日,庆贺社王即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群众纷纷到社坛祭奠,舞龙舞狮,唱戏,热闹非凡。这个节日,忻城女子还有一项民俗活动——趁过节热闹结拜十姊妹。社日聚会时,十姊妹中经常有人拿出自己独创的土锦花头来,让众姐妹鉴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研讨织锦技术。得到大家认可的土锦花头,便可以上机生产,推广上市,常常会成为顾客喜欢的畅销产品。十姊妹对壮锦的鉴赏活动,较好地推动了忻城壮锦的发展。据说后来绣有“梅花”“大万字”“小万字”等壮锦产品,都是千百年来十姊妹们创造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探索实践,忻城壮锦质量不断提高。乾隆十九年(1754年)《庆远府志》记载:“土锦各处皆有,永定、忻城精致。”忻城壮锦以精致美观、经久耐用名传于世。1937年4月上旬,忻城城厢罗氏织的龙凤壮锦被面在梧州“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广西初展会”上获甲等奖,后选送参加上海“全国手工艺品展览会”,被美国客商买走,忻城妇女织壮锦的名声传到了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忻城的壮锦业迎来了新的高峰,壮锦的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除了民间妇女织锦外,1957年县城老街还成立了壮锦社,专门织壮锦,有女职工20多人。1981年成立了忻城县壯锦厂,织锦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的壮锦图案精美,比如双狮滚球、龙飞凤舞、普天同庆、凤献福来等。壮锦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所绣各类图案栩栩如生、色彩绚丽,主要有鸟语花香图案背带芯、壮锦挂包、壮锦枕巾、菊花床单等,深受消费者欢迎。

  1959年,忻城生产的龙凤被面被自治区送往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览会”并获奖,自治区民委即把忻城定为广西壮锦生产重点县。1989年10月2日,忻城壮锦厂副厂长蒙如君代表广西参加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技术交流访问团访问日本,并作织锦表演。1990年,忻城织锦妇女赵玉荣获得轻工业部表彰。1998年,蒙如君织五幅壁挂壮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40周年大庆献礼。忻城县壮锦传承人蒙如君凭着精湛的织锦技艺,获得了一系列荣誉——2011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织锦技艺”传承人;2011年10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2012年所织两件壮锦作品《传统大万字锦》分别被中国织锦工艺陈列馆和成都蜀锦织绣锦博物馆收藏。
  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忻城壮锦曾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凝聚着忻城壮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改革开放后,忻城壮锦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由于织锦工艺流程复杂,经济效益低,忻城壮锦厂陷入困境,织锦队伍大量流失,这朵曾经光彩夺目的美丽之花逐渐凋零,壮锦产品也淡出人们的视野,壮锦成为忻城人记忆中的美景。
  进入21世纪,忻城壮锦重新引起世人的关注。近年来,忻城的一些年轻人对壮锦产生了浓厚兴趣,积极研究开发出新的产品,他们制造的壮锦工艺品参加展览时,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如今,壮锦已成为忻城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再次展现出它迷人的风采!
  作者简介:蓝善文,壮族,广西忻城县人。有多篇文学作品发表于《广西工人报》《来宾日报》《麒麟》《翠屏》等报刊。
其他文献
骆东平(1972-),男,重庆万州人,法学博士,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  三峡区域虽然不是法学研究重镇,但不可否认,本区域依然有一支活跃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地方法治实践的队伍,该队伍主要是本区域的高校师生和公检法司系统内的法治践行者。这支队伍对我国法学理论和地方法治实践有着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作为名为《三峡论坛》的本刊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本区域作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积
期刊
罗殿龙,壮族,广西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原书画院艺术顾问、特聘教授,广西政协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广西书法院名誉院长。  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从一般有实用价值的写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韵味和风范都是书写者的体现。我常常翻阅一些好的书法作品
期刊
在广西田东县南部山区的江城镇有一座八仙山,颇有些名气。从田东县城驱车跨过右江,一个小时左右便来到江城镇集市。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秀美的山川。从江城镇街上向西穿过田东至天等二级公路,沿着田间小路走过一片稻田,便来到八仙山脚下。八仙山巍峨绵延,俨然一位高大威武的卫士,把守着山前的摩崖造像,把守着古榕江两岸的一草一木,把守着勤劳质朴的江城人。  江城带个“江”字,顾名思义与水有关,宋时因朝廷
期刊
民族地区双语法官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加强其职业培训不仅事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切实维护和民族地区的法治进步,更关系到全面法治小康的如期建成和民族大团结。广西法官学院作为全区法官教育培训主力军,一向重视全区双语法官的培训工作。自2015年广西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举办首期双语法官培训班以来,截至目前已举办6期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桂、云两地双语法官合计2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
期刊
一百面铜鼓,摆成“100”字样造型,由100位铜鼓手现场演奏,“百鼓齐鸣”,声音铿锵激越,再加上130名舞蹈演员和着鼓点旋律与主题音乐,激情舞蹈,这“民族铜鼓舞”场面何等壮观,何等震撼人心!  这个场面,出现在桂西北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校园内,成为今年建党100周年与共庆三月三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景。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是广西最早创办的三所民族师范学校之一,是革命前辈创办的一所中职学校。学校坐落在
期刊
2021年,柳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入第三年,也是验收之年。三年来,柳州市不断于探索中创新、从创新中思考、自思考中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中,持续优化“9个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引向深入。  “定单”课堂:为了提高宣传教育的精准度,柳州市民宗委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分头深入各单位进行“订单培训”。现已先后到柳江区、柳东新区、两面针公司、市气象局、市商务
期刊
2020年,对于毛南山乡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毛南山乡结束了近500年的绝对贫困,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2020年5月20日,一个人们表达爱意的日子,注定要在毛南族的历史中,留下熠熠生辉的一笔。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  “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
期刊
在桂北山区,莽莽群山深处,有一条小河叫苗江,蜿蜒流淌在山间。苗江河畔,一处山坳之上,数千名民众聚集在广场,听巫师唱诵祭词。一百多年来,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人们都会聚在广场或山坡上举行祭神活动,然后在芦笙的伴奏下起舞或对歌。  敬牛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主要流行于苗族、壮族和仡佬族,目的是感恩牛对人类农耕的贡献。这一天,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人们把牛洗得干干净净,早早上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广西引起热烈反响,广西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懈怠不松劲,集中一切力量,以百倍努力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全面胜利,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站上新起点,奋力奔小康,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厚望重托。  “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期刊
三月,春寒料峭,在独峒镇独峒村一座挂有“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的木楼里却暖意融融,几位农民趁着农闲,正在用平时拿锄头与犁把的手拿起画笔,描绘侗乡春的希望、夏的忙碌、秋的收获、冬的珍藏,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憧憬,在这个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那份对艺术的专注与痴迷,让人敬佩。  三江侗画深受侗族传统文化影响,借鉴侗族建筑壁画、服饰、剪纸、侗绣、侗锦等艺术形式,承载了侗族“和谐、团结、友爱、勤劳”的价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