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画三江,艺术奇葩民族魂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sarahluck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春寒料峭,在独峒镇独峒村一座挂有“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的木楼里却暖意融融,几位农民趁着农闲,正在用平时拿锄头与犁把的手拿起画笔,描绘侗乡春的希望、夏的忙碌、秋的收获、冬的珍藏,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与憧憬,在这个相对闭塞的大山深处,那份对艺术的专注与痴迷,让人敬佩。
  三江侗画深受侗族传统文化影响,借鉴侗族建筑壁画、服饰、剪纸、侗绣、侗锦等艺术形式,承载了侗族“和谐、团结、友爱、勤劳”的价值观。虽然经历了多次的社会变迁,但它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却一直传承下来。以侗族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田园风光及民俗文化为题材,将侗族的各种元素融入作品中,让侗族文化在画面上充分展现,呈现三江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三江侗画带有农民原始经验和民俗文化积淀而来的艺术思维特质,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别致精美的三江侗画,不仅艺术技巧精湛,而且在民族人类学、民族审美学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绚烂多彩的农民画,是侗族人民生活的缩影,是侗民族文化的传播符号。
  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基本元素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几何形印纹陶是百越族群所创造的一种民族文化,侗族是百越分支,从江南地区出土的几何形印纹陶的装饰花纹上,让人惊艳于侗画的历史渊源远古深厚。起初是画在吊脚楼、风雨桥等建筑上的图案和图腾,后来又发展到侗布、侗纸上,而现在载体更加丰富,簸箕、竹篓、石头、衣服、帽子、围巾、贝壳等皆可作画;内容也从侗乡赶圩喝酒、庆祝节日、生产劳动等单一的民风民俗拓展到了民族大团结、感党恩、赞美幸福生活等内容;颜料从最初就地取材的锅灰、蓝靛、黄土、软石甚至山上的果子,用树枝做画笔,发展到现代的各种颜料,更易保存,更具经济价值;而作画手法也在不断进步,由简单的勾画、黑白颜色到各种画法和色彩斑斓。

  据了解,三江侗画的形成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但真正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县文化馆美术教师下乡组织农村美术爱好者开办美术培训班,村民们踊跃参与学习。由于绘画工具缺乏,便以树枝为笔,地面为纸,侗家染料,锅底烟灰,调进破碗……1986年,杨丹老师被分配到独峒小学,不仅刻苦钻研侗画,还引导学生用侗画的形式描绘自己的家乡。随着获奖、送展,不少人便从此走上以画画为生的“艺术道路”,三十多年时间里,侗族农民画在此地稳固下来。一般而言,农民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艺术形象的逼真水平,素材也不会像专业画家那样信手拈来。他们根据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想到什么就画什么,凭着自己对侗乡生活的理解来构思创作。往往是忙完农活,顺手捡起小树枝当画笔,在田间地头或廊檐灶台,痴迷地挥洒着自己的想象,甚至伏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将各种废弃的纸张铺在简陋的木箱上勾画,这便是当时农民画家的生活写照。即便条件如此艰难,这些农民画家却不改所好,默默地在自己的“画田”上耕耘劳作。如今,从树枝到画笔再到画漆,随着画笔的“升级换代”,加上有针对性的规范培训,农民画家们的绘画技艺也从生疏到娴熟精益求精,创作内涵也不断得到拓展,先后涌现出杨共国、杨庆谊、陈玉秋、罗耘、吴凡宇、杨丹、杨清利、杨梅香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侗族农民画师。
  独峒是一个很大的镇子,人数不下几万,由于交通地理的限制,相对比较落后。独峒村是个有550户2500多人的侗寨,贫困户曾有近百户,曾为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有意思的是,贫困的独峒村却是三江侗画无可争议的核心点,是广西著名的“侗画村”,独峒村就有两百多人从事侗画创作。这几年,依靠产业扶贫政策,特别是“侗画”的发展,全村成功实现了整体脱贫。没想到,这样一项原本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居然成了侗家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画画已经30余年,一到农闲季节我就画画,这是我的兴趣,也能带来收入。”这是侗画传承人张军谊质朴的表白,画画能带来收入确实是他意外的惊喜。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只是用心画好自己的画。”柳州“十佳民间艺人”、三江农民画第三代传承人杨共国如是说。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后因家境贫寒,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但一直难以割舍画画的情结,经常反复勾画生活里那些熟悉的事物,“能成为农民画家,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1994年,杨共国的《送新娘》等作品被上海一家画院高价收藏,成为最先走上市场的侗族农民画之一。
  三江侗画题材鲜明、造型夸张多变、色彩鲜艳丰富、对比协调、装饰写意,形成热闹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风格,构图上具有平面性、全景性、饱满性,效果强烈,主次分明,每个自然场景,每个人物的动态表情,都有恰如其分的布局与刻画,体现出饱满拙朴的构图与造型趣味,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情调。造型语言是一种利用生活及民俗构成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三江侗画不仅再現自然,而且善于发掘生活之美,以意造型,以形抒情,粗犷中有细腻,古拙中含技巧,浓艳中有淡雅,造型构思既夸张又生动。其地域性与民族性和谐统一,造就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和特色,这在全国农民画中是极为少见的,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也是独树一帜的。三江侗画都是当地农民画家的原创,蕴含着侗家人生产生活习俗的美丽故事。吊脚楼里打油茶、高山梯田里收稻谷、鼓楼前面百家宴、风雨桥中男女嬉笑……侗乡的民俗风情、山水风光以及特色民居在这些农民画家的手中得到生动的体现。几乎每位作者都是其绘画群像中的一员,他们的创作心态格外轻松自由,主观意识非常强烈,想象大胆浪漫。   提起侗画的与时俱进,杨共国眉飞色舞地介绍说,现在更新了画法,以前用纸和布,现在要用木板,线条勾上去,要起槽,掐金属丝镶入,再涂色,上漆……因工艺繁复,一幅画经常历时半年,仍供不应求。
  这些年,独峒村成了柳州市文联对口的扶贫单位。柳州市文联凭借自身优势,在文化扶贫上狠下功夫,努力帮助村里的侗画发展,不仅延请外地的美术专家来为村民授课,还在当地成功筹划开办侗画艺术节,扩大侗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发侗画与陶瓷、生活用品相结合的各种文创产品,如餐具、茶具、花瓶、衣帽、围巾、手绢、背包、手提包、钱包、枕头、手机壳等,通过在簸箕、扇子、笔筒、摆件等竹木制品上作画,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不断拓展侗画销售渠道和市场。
  根植于侗族艺术的沃土,三江侗画用地道的民间艺术,反映真实的民间生活,把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与现代的审美观念完美融合,使之区别于其他民族美术,清新独秀。这种既接地气,又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像春天的气息一样感染着大众,受到广泛追捧。集侗族农民画发展史展厅、电商服务中心、农民画展销厅、农民画衍生产品展厅、农民画人才培育基地于一体的博物馆的建立,作为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宣传展示和产业发展窗口,以艺术之美陶冶游客的心灵,使文化消费、民俗旅游、生态养生形成三江风情名县系列产品,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提升了三江侗族农民画品牌形象。
  三江侗画作为中国侗族聚居区唯一以农民画为表现形式的民艺奇葩,近年来在全国农民画大赛中屡获大奖,数千幅作品远销世界各地,得到国内外艺术界专家的好评,成为三江县乃至广西的一张文化名片。至今已有2000多幅三江侗画被文化部作为国礼赠送各国使馆,500多幅作品被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近2万幅作品成为景区、酒店、宾馆饰品。2008年,38幅侗族农民画进京参加了“迎奥运中国农民艺术展”,其中的多幅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2010年首届全国农民画展,有20多幅三江侗族农民画入选。2017年,“中国梦·侗乡情——广西柳州三江侗族农民画晋京展”轰动京城。三江侗族农民画曾赴日本、法国等国举行画展,促进了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江侗族農民画不仅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仅独峒镇每年侗画产值便达100多万元,侗族农民画家群体每月人均绘画收入达到三四千元,三江侗族农民画成为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
  作者简介:马昌华,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柳州市作家协会委员、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延河》《湖南文学》《鸭绿江》《广西文学》《星火》《花溪》《写作》《今古传奇》《绿风》《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著有小说集《南漂者·随风的日子》,长篇小说《桔颂》《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长篇小说《桔颂》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定点深入生活签约扶持项目。《加油吧,我的扶贫大主播》入选2021年农村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并获2020年度广西乡村题材重点文学作品扶持。
其他文献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
期刊
骆东平(1972-),男,重庆万州人,法学博士,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诉讼法学与司法制度。  三峡区域虽然不是法学研究重镇,但不可否认,本区域依然有一支活跃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地方法治实践的队伍,该队伍主要是本区域的高校师生和公检法司系统内的法治践行者。这支队伍对我国法学理论和地方法治实践有着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作为名为《三峡论坛》的本刊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本区域作者的有关研究成果积
期刊
罗殿龙,壮族,广西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大学校友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高级顾问,中国行为法学会法治中国文化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原书画院艺术顾问、特聘教授,广西政协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广西书法院名誉院长。  书法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从一般有实用价值的写字,到一种高雅的艺术创作,韵味和风范都是书写者的体现。我常常翻阅一些好的书法作品
期刊
在广西田东县南部山区的江城镇有一座八仙山,颇有些名气。从田东县城驱车跨过右江,一个小时左右便来到江城镇集市。一下车,映入眼帘的是广袤的田野,秀美的山川。从江城镇街上向西穿过田东至天等二级公路,沿着田间小路走过一片稻田,便来到八仙山脚下。八仙山巍峨绵延,俨然一位高大威武的卫士,把守着山前的摩崖造像,把守着古榕江两岸的一草一木,把守着勤劳质朴的江城人。  江城带个“江”字,顾名思义与水有关,宋时因朝廷
期刊
民族地区双语法官作为全面依法治国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加强其职业培训不仅事关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切实维护和民族地区的法治进步,更关系到全面法治小康的如期建成和民族大团结。广西法官学院作为全区法官教育培训主力军,一向重视全区双语法官的培训工作。自2015年广西法官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举办首期双语法官培训班以来,截至目前已举办6期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桂、云两地双语法官合计200余人次参加了培训,
期刊
一百面铜鼓,摆成“100”字样造型,由100位铜鼓手现场演奏,“百鼓齐鸣”,声音铿锵激越,再加上130名舞蹈演员和着鼓点旋律与主题音乐,激情舞蹈,这“民族铜鼓舞”场面何等壮观,何等震撼人心!  这个场面,出现在桂西北河池市巴马民族师范学校的校园内,成为今年建党100周年与共庆三月三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景。  巴马民族师范学校是广西最早创办的三所民族师范学校之一,是革命前辈创办的一所中职学校。学校坐落在
期刊
2021年,柳州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入第三年,也是验收之年。三年来,柳州市不断于探索中创新、从创新中思考、自思考中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中,持续优化“9个课堂”,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持续引向深入。  “定单”课堂:为了提高宣传教育的精准度,柳州市民宗委班子成员及科室负责人分头深入各单位进行“订单培训”。现已先后到柳江区、柳东新区、两面针公司、市气象局、市商务
期刊
2020年,对于毛南山乡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毛南山乡结束了近500年的绝对贫困,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2020年5月20日,一个人们表达爱意的日子,注定要在毛南族的历史中,留下熠熠生辉的一笔。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  “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
期刊
在桂北山区,莽莽群山深处,有一条小河叫苗江,蜿蜒流淌在山间。苗江河畔,一处山坳之上,数千名民众聚集在广场,听巫师唱诵祭词。一百多年来,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人们都会聚在广场或山坡上举行祭神活动,然后在芦笙的伴奏下起舞或对歌。  敬牛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主要流行于苗族、壮族和仡佬族,目的是感恩牛对人类农耕的贡献。这一天,人不下地,牛不拉犁,人们把牛洗得干干净净,早早上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广西引起热烈反响,广西各族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发扬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懈怠不松劲,集中一切力量,以百倍努力夺取脱贫攻坚收官战的全面胜利,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站上新起点,奋力奔小康,不辜负总书记和党中央厚望重托。  “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