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教育使命的真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aoy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暑期,经其他校长的推荐,我得到了《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一书。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浏览、初读、通读、细读,到“慢慢看”“钻进去”“跳出来”,且在书中空白处不时写一点自己的感悟或行动的细节,或把自认为有用的“真东西”提炼摘抄下来。好像著者张卓玉先生就坐在我的面前,与我这个在学校四堵墙内工作了40载,大学、中学讲台站了30年,校长岗位耕耘了18年,苦苦探索和追寻基础教育改革又遇到诸多困惑的老教育工作者进行着真诚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使困扰我的许多认识问题一一释然。反复读来,我感受至深的是这本书的哲理性、全面性和实践性。
  所谓哲理性,是指作者开篇便站在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视野中,指出全球教育同行所遇到的同样困境:“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按照现行的方法和原则不能继续运行,也无以推进教育的发展。现在需要的是适合于解决问题的新原则、新观点、新方法。”就此全书从头至尾集中讨论了一种新的教育哲学——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与追求。教育变革需要建立新的教育哲学,这场教育变革将以人本主义的教育哲学信念为理论基础。作者在教育变革的哲学理论大旗上鲜明地写下了“人性、人权和人本”的光辉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这种变革是否符合人性的需要,是否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作者对教育哲学理论的阐述,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是尊重,是捍卫。
  所谓全面性,是指在建立教育哲学的基础上,作者以独到的眼光和深邃的思考设计和规划出了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并为这种变革找到了新的基石,而且给出了变革后的教育框架。他指出,以人为本,即把学生看做是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如此,基础教育必然会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第二次教育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生活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起点的问题解决,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教育的使命是促进和保障人的健康成长。从人的成长意义上看,问题及问题解决构成了人的成长的基本元素——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态度,感受到人生的意义,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变革后的教育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教育框架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天然地融为一体,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成为必然,兴趣、爱好、特长个性发展自在其中,教材、教师、校园、家庭、社区、网络、实验等教育资源浑然一体。在这样的教育框架下,人生所需要的责任感、义务感、理解、感恩、公正等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不断的体验和强化。这种学习首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并与知识建立了情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认识到知识的功能,从而像热爱自己的财富一样热爱知识,追求知识,领悟知识。总之,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认识问题的素养和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教育培养社会人的任务。
  所谓实践性,有三个方面。其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大面积推行数年,无论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还是教材的编写,都是以问题立意,以问题起始制定和编排的。虽然问题都是以所涉及的知识而提出和构建的,仍然没有跳出“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但全社会已意识到“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的重要性,这给作者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奠定了一个良好的认识基础。其二,从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力度大的省区和学校来看,无论江苏洋思的经验、山东杜郎口的模式、南京东庐中学的课堂改革、北京人大附中的项目学习,还是浙江、天津、河南、四川、山西等一大批学校所进行的“学案导学式”教学改革,相当多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寻求以“学案”为载体,在“学案”中都以呈现问题为开始,已有“知识问题”向“需求问题”升华,并且有部分学校、部分学科已设计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要求学生依据程序开展学习活动的方案,人们已试图将程序概念取代课程概念。其三,也是最可宝贵的,即作者从教育的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明确的教育原则,并且大篇幅、多角度地给出了精彩的案例与科学的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我们有理由相信,以知识传授为起点的教育会逐步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张卓玉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出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城一中)
  (责任编辑:朱蒙)
  
其他文献
我从教已近20个年头。做一名教师,是我大学毕业时自主自觉的选择,这种自主自觉的选择包含着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某种肯定的评价。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重中之重的是师德。首先,应当对师德有深入的认识。孙中山先生曾经用知行关系来总结人类的发展史,他说:人类早期时代是不知而行的时代,到了文明时代是行而后知的时代,到了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则是知而后行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理论便不会有正确的行动。我想在师德问题上亦不例
为更好地了解80后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为全区教师教育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积极进取,促进他们快速成长,2009年10月至12月,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80后教师专业发展调研组(以下简称“调研组”)对全区“80后”教师的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认真调研。调研通过点面结合、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网络交流等方式开展,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有效率为94.6%。在获取第一
近年来,对教师专业化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而在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中,几乎都会提到一个所谓的事实,那就是“1955年召开的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率先研讨了教师专业问题,推动了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则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做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
大学毕业那会儿,我的心里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理想,憧憬着自己如何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辉煌,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的确,刚到学校那阵子,我就这样心潮澎湃,激情万丈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但是,没过多久,我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并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富有激情,富有理想,富有追求。他们的生活是周而复始的单调,比如说,上班,备课,改作业,下班后的生活就是看电视,上网,聊QQ,玩游戏。周末的时候,出去耍耍,或者聚在一
一、引言    代课教师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是大势所趋。但是,由于代课教师的养老保险体制的缺位,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和操作方案,以致各地在代课教师转正和清退的各个环节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少数地方政府忽略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使得部分离岗代课教师对地方政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感及不信任感。  可喜的是,许多地方已经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长效机制,并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在更广泛的区域中,离岗
从日常实践与运作技术层面上来讲,教师上课应心有课标、胸有方法、手有教材、眼有学生,此是毋庸讳言的。但如从理论素养与专业锤炼的层面来讲,教师上课还应当关注、思考与追求些什么呢?综合教师课堂教学应然的基本要素,笔者以为教师上课还应当做到如下八个“有”。    一、有思想    此间的思想,不是指专业理论人士构建庞大的认知理论与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具有的独立的价值取向、职业品质、
2000年,国家取消对师范类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后,全国各省市陆续推出教师招聘方案。2003年浙江省瑞安市规定,师范毕业生上岗前都要参加教育局统一组织的考试,根据总成绩的优劣排序,准教师单向选择学校。该规定实施以来,社会反响不一。此举提高了行政效率,公平、公正、公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好校有名师,差校有差师的恶性循环。     一、准教师凭实力单向择校:瑞安市的改革实践    在计划经济时代,教
2010年3月10日,中央电视台“大家看法”的节目中,谈到了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对接问题,以及大学生所学与日后就业的关系问题。有一位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参加许多实用技术培训,因此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教育似乎没有多大用处。这不禁让人深思:大学教育和就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讨论问题之前,对“大学教育”作一说明。在我国为期不长的现代教育史上,对大学、专业学
前不久,央视风靡热播的电视剧《老大的幸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幸福遐想和人生启示。剧中的“傅老大”无钱无权,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可是他善良、高尚,健康、快乐、幸福,他以真诚、乐观、爱心、豁达、“无为”揭示了幸福的真谛——“知足”和“成全”,即幸福的要义在于分享,在于知足,知足是福,知足常乐;在于成全,成人之美;在于奉献、给予、馈赠。正是他的这种纯粹的幸福观,不仅感染了他的兄弟姐妹,也同样感染了千百万观
展开当代中国教育史册,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映入眼帘,《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一书中的11位主人公的名字正嵌入其中。他们之中既有王承绪、朱九思、潘懋元、李秉德等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开创者,也有谢希德这样曾为当代中国科学事业与大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既有刘佛年、汪永铨、顾明远、鲁洁、王逢贤这样德高望重、为中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老一辈教育家,也有叶澜这样受惠于老一代教育家的贡献,在基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