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是一个长期性研究的课题。课堂教学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教材是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之一。要落实课堂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必须深入研究与探索,合理地使用教材。
【关键词】读说结合;读写迁移;体验创新;提高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努力创造,以为学生主动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中,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只要能提高学生能动性的,就必须结合教材进行在此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课堂境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丰富想象的灵性,畅所欲言,逐步形成“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一、有效提问,激发热情
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有效的提问必须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提问。教师提问的时候,必须要把教师的架子放下,面向全体学生,用欣赏的眼神树立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有自信地回答。教师对待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待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待错误回答的学生,教师也不挖苦和指责,而是更要耐心地引导和启发帮助。提问的面向全体,不能总关注提问几个“优秀”学生而忽略中等学生,尤其是成绩比较薄弱的和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友谊桥,才能减少学生很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 , 课前准备的活动、课堂上生成性的活动、课后拓展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状态。同时,教师必须结合当时课堂实际情况,抓住要延伸的关键内容,从而产生了新的教学内容,并要做到不急于给学生揭示答案。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会努力去了解学生、聆听学生、发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案 例1: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9.夜色》教学片段
在《日积月累》中有一句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怎么样让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累下来,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于是我让学生联系本册课文《9.夜色》一文来理解此话,如:下面一段精彩的教学过程:
生:《夜色》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夜色》中的“我”胆子小。
生:《夜色》中的“我”胆子很小很小
生:《夜色》中的“我”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生:《夜色》中的“我”天一黑,往窗外看心就乱跳……
生:《夜色》中的“我”变得勇敢,不再怕黑了。
师:瞧!孩子们那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我不禁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赞扬道。我也为他的回答感到突然,使我意识到了什么,便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从句子“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中“再黑再黑”一词告诉我的。
师:孩子们,文中的“我”除了能看见微笑的花草,睡觉的小鸟,在夜色下的世界还能看见很多美好的事物呢!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朋友在月光下跳舞。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松鼠在月光下准备粮食过冬了。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花猫逮老鼠。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啦!大家竟然很自然地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想在一起。这让我震惊了,兴奋了。第一,这是我在上课时意想不到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精彩的。第二,更没想到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的知识面会有这么丰富的,能把这一从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合乎情理地和今天所学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而且是如此贴切,真实。我不禁为他的发言鼓起掌来。
二、走出教材,开发资源
开发资源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合计生活中需要弄清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地研究与创新,实现对教材二次开发。
案2: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动物儿歌》教学片段
部编版教学《5.动物儿歌》一课时,上课开始,播放小动物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美丽、有趣的夏天。导入紧紧围绕文本,讲究艺术。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文本,善于发现,质疑问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读书探究的好奇心就在有疑问中产生了。于是,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欲望。借此,让学生仿照课文编儿歌。学生简直就是天才小诗人。他们编道:蜜蜂半空展翅飞;蜜蜂花丛采蜜忙;知了树上唱得欢(吱吱叫)……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从理解到模仿再到迁移、创造。
三、创设情境,拓展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善于“开沟挖渠”,及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用之浇灌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培养和拓展。
案例3: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9.棉花姑娘》《21.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段。如,《19.棉花姑娘》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得到了更多的启示,我及时创造机会,让学生仿照课文说说,写写。学生纷纷举起手,有的说,小花猫跑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小花猫说:“对不起,我只会捉老鼠,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有的说,小A姐姐走来了。小B高兴地说:“姐姐,请你教我跳阿拉丁舞吧!”小A说:“对不起,我只会跳芭蕾舞,你还是请别人教你吧!”还有的说……学生从文中的小动物延伸到课外的小动物,再迁移到身边的亲朋好友。由此可见,学生就像小鸟一样勇敢地飞翔,寻找知识的宝库。再如:一年级下册《17、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资料,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去探索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笔者设计了两次小练笔。先原文补充空白:小壁虎
【关键词】读说结合;读写迁移;体验创新;提高实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努力创造,以为学生主动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习中,学生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做课堂的主人。教学中,只要能提高学生能动性的,就必须结合教材进行在此开发,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课堂境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丰富想象的灵性,畅所欲言,逐步形成“我口说我心,我口表我意”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
一、有效提问,激发热情
提问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很好地掌握知识和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有效的提问必须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提问。教师提问的时候,必须要把教师的架子放下,面向全体学生,用欣赏的眼神树立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有自信地回答。教师对待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待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待错误回答的学生,教师也不挖苦和指责,而是更要耐心地引导和启发帮助。提问的面向全体,不能总关注提问几个“优秀”学生而忽略中等学生,尤其是成绩比较薄弱的和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创设出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友谊桥,才能减少学生很多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 , 课前准备的活动、课堂上生成性的活动、课后拓展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状态。同时,教师必须结合当时课堂实际情况,抓住要延伸的关键内容,从而产生了新的教学内容,并要做到不急于给学生揭示答案。教师只有做到这样,才会努力去了解学生、聆听学生、发现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的共同创造者。
案 例1: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9.夜色》教学片段
在《日积月累》中有一句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董遇”怎么样让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积累下来,总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于是我让学生联系本册课文《9.夜色》一文来理解此话,如:下面一段精彩的教学过程:
生:《夜色》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生:《夜色》中的“我”胆子小。
生:《夜色》中的“我”胆子很小很小
生:《夜色》中的“我”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生:《夜色》中的“我”天一黑,往窗外看心就乱跳……
生:《夜色》中的“我”变得勇敢,不再怕黑了。
师:瞧!孩子们那一只只举得高高的小手,我不禁竖起大拇指开心地赞扬道。我也为他的回答感到突然,使我意识到了什么,便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他说,我从句子“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中“再黑再黑”一词告诉我的。
师:孩子们,文中的“我”除了能看见微笑的花草,睡觉的小鸟,在夜色下的世界还能看见很多美好的事物呢!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朋友在月光下跳舞。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松鼠在月光下准备粮食过冬了。
生:老师,文中的“我”还能看见小花猫逮老鼠。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啦!大家竟然很自然地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想在一起。这让我震惊了,兴奋了。第一,这是我在上课时意想不到学生的回答是那么精彩的。第二,更没想到的是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的知识面会有这么丰富的,能把这一从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合乎情理地和今天所学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而且是如此贴切,真实。我不禁为他的发言鼓起掌来。
二、走出教材,开发资源
开发资源的教育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教室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结合学生合计生活中需要弄清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科学地研究与创新,实现对教材二次开发。
案2:部编版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5.动物儿歌》教学片段
部编版教学《5.动物儿歌》一课时,上课开始,播放小动物的生活情境,把学生引入一个美丽、有趣的夏天。导入紧紧围绕文本,讲究艺术。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文本,善于发现,质疑问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读书探究的好奇心就在有疑问中产生了。于是,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有创新思维的欲望。借此,让学生仿照课文编儿歌。学生简直就是天才小诗人。他们编道:蜜蜂半空展翅飞;蜜蜂花丛采蜜忙;知了树上唱得欢(吱吱叫)……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从理解到模仿再到迁移、创造。
三、创设情境,拓展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善于“开沟挖渠”,及时地引进时代的活水,用之浇灌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培养和拓展。
案例3: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19.棉花姑娘》《21.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段。如,《19.棉花姑娘》一课,为了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得到了更多的启示,我及时创造机会,让学生仿照课文说说,写写。学生纷纷举起手,有的说,小花猫跑来了。棉花姑娘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吧!”小花猫说:“对不起,我只会捉老鼠,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有的说,小A姐姐走来了。小B高兴地说:“姐姐,请你教我跳阿拉丁舞吧!”小A说:“对不起,我只会跳芭蕾舞,你还是请别人教你吧!”还有的说……学生从文中的小动物延伸到课外的小动物,再迁移到身边的亲朋好友。由此可见,学生就像小鸟一样勇敢地飞翔,寻找知识的宝库。再如:一年级下册《17、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在课堂上,播放有关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资料,一幅幅不同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去探索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神奇的作用。 笔者设计了两次小练笔。先原文补充空白:小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