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pe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技术(ICT)兴起颠覆了以往人们对于生产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在其影响力逐渐深远的今天,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数学这颗“明珠”因同ICT技术融合的深入而愈发彰显其光芒。本文试图以ICT与小学数学为研究客体,以其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浅析ICT对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变及改变所引起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信息技术;ICT;小学数学;深度融合
  2011年,教育部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全新发展目标,力促达成结构层面,教育系统的根本性变革。从1998年的“整合”,到2011年的“深层融合”,课改历经了多级跳跃式发展。深层融合强调突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对流式改革,在整合的基础上加大对课程学科、教与学的工具及目标层次的深度挖掘,借助ICT技术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及时教学。
  小学数学作为个人思维框架的基石,历来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枯燥抽象的学科特点,让众多小学生望而却步,成为阻碍学科自身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融合深度的加强,结合学科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激活学生热情并主动参与思考、避免知识点的机械式灌输成为可能。
  一、 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展示数学思维
  以往教学中,数学模型及公式长期占据着教学的难点,抽象的理论推导往往将学生挡在门外。随着融合的推进,利用动态展示,化抽象为具体的推导方式,愈加渗入小学数学的教学之中。
  以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为例,据笔者教学经验,学生往往在V=S×h公式的应用中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是对公式本质的不理解。模型制作的耗时性、场景利用的局限性使得实体模型的利用率并不高效。但在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依托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动画等的并行、交互的技术支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圆柱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动态图,并借此将圆柱体以帧数分解的方式,充分还原其向长方体转变的过程,将抽象的公式动态化、具体化,加深学生思维理解性记忆,真正做到触类旁通。
  (二) 借助网络资源,实时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及资源的匮乏、流通的不畅,严重限制了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发挥及探索学习的欲望,众多想法的开展也因此而“夭折”。信息技术深度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不仅意味着老师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更为丰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获取渠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为例,笔者在以往只是通过言语或板书的形式将该节涉及的知识点展示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但此节涉及许多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仅通过苍白的语言表述,便试图于短时间内掌握多个存在交叉重叠的知识点存在困难。然而,随着“班班通”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老师在讲授同样此节内容时,可适时插入相关网络资源,例如有关大月、小月典故视频的播放;设计配套通关游戏,利用闯关模式,攻克及巩固相关知识点。调动小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寓教于乐,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切实营造一个有声有色的课堂环境。
  (三) 利用数据流量,了解兴趣侧重方向
  面对“讲解方式是否有趣”“是否喜欢这种模式”等问题,学生因老师权威的形象,往往难以作答。纵然老师有心想要了解教学内容的反馈结果,通常也无法确切探知学生真正的诉求。然而凭借ICT技术的兴起,借鉴购物网站的推送模式,为班级学生建立个人账号,在一定时间向学生提供浏览账号中学习视频的机会,学生可以自我选择想要观看的内容,而并非被老师强迫灌输学习知识。老师可根据后台数据,统计班级观看视频种类,了解学生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好及接受程度,借助ICT技术建立起的反馈机制,利用后台数据统计,对教学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成为可能,真正达到教、学之间的“供需平衡”。
  二、 正面效应的体现
  (一) 教育鸿沟的缩减
  ICT技术斩断了地域同时间的限制,使教学资源变得触手可得。随着融合的深入,ICT对农村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往教学呈现方式历经几届学生都无大的变化。同發达地区相比,偏远地区的数学教学输在了起跑线上,教育鸿沟越拉越大。ICT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壁垒,在教与学资源的获取上,显得更为公平。资源充实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微课的上传,使得老师在交流学习的同时,不断更新自我教学方式,即便是常规知识点的教学,也因此变得更为生动、鲜活。而资源的获取,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对相关延伸知识的了解也更为充足,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的数学知识储备并不会被拉下太多。可以说,信息技术有效地缩减了教育鸿沟,并在逐步实现着教育公平。
  (二) 教学效率的提高
  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主体,生性烂漫、天马行空。与此相对,数学具有极度理性的学科特点。这位于对立面的特性,使得小学数学的推进始终保有障碍,这种冲突在传统模式中尤为明显:老师念经式的教育压制了学生想象力的肆意挥洒;学生一边记录板书,一边理解记忆,效率低下。这一切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都仿佛拥有了解决之法。对追求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生因参与度的提升,迸发出主人公的热情,进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在学生看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所营造的全方位感官体验的学习氛围是其所向往的,在这里任何的跳跃思维,都因网络的存在而得以印证,这被慎重对待的感觉,反作用于学习之中,故而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三、 结语
  ICT技术,再同课程教学的融合深度不断下沉之后,也渐渐走下神台,以推动教改整体前进源动力的身份为教学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围绕信息技术,以缩减教育鸿沟、提高课堂效率为目标所铺设的大网,为小学数学的教与学方式方法的转变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发展路径以及无限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8-91,96.
  [2]李敏娇,汪颖.走入“深度融合” 注重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6):19-22.
  [3] 管恩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61-66.
  作者简介:刘相明,毛师芹,安徽省淮北市毛庄小学。
其他文献
基于跨周期预算约束条件构建了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的计量模型,并利用2010-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地方公共财政存在较弱的可持续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学习方法对一个学习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何让中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探索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核心本质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学习的快乐,关键的是让他们掌握到好的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延伸与深化,很多数学概念会推翻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建立起全新的数学概念。高中数学教材中具有很多“推广型”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
期刊
摘 要:“十三五”时期之后,探索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青海省工作的重点。本文运用熵值法梳理青海省历年新型城镇化相关指标,构出近20年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历程,发现许多方面方面存在发展不协调、发展波动频繁、生态建设进程相对缓慢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推进产业融合、促进就业以及进一步促进旅游生态建设评价对策。  关键词:青海省 新型城镇化 熵值法 综合评价     一、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发展的深入,一方
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数学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又能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了数学的
数学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常言道:性格
7月29日,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中心与深圳市佳信捷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物联云智能监控联合实验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深圳举行。这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与珠三角地区民营企业在科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课堂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缺失的原因,然后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实现获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