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z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翻阅不同时期的语文教材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女性形象在选择角度、出现频率等方面会不断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呈现的状况如何?下面我们以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以下简称“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007年间的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女性形象选择的角度,对当前初中语文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 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教育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正面的女性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惊人的。虽然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在选文上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毋庸置疑其中对母爱、爱情的赞美,或对女性在社会上、事业上取得成功加以肯定,会让学生得到审美愉悦,引发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对学生的精神引领、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发挥其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 以形象美唤起学生对美的渴望
  人的形象美是人类本身最直接的审美对象。古往今来的审美体验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式,也没有谁比人更懂得美。女性的形象美,是人们普遍追求与欣赏的一种女性的外在美,它包括了女性的人体美、姿态美与服饰美等方面。
  冰心在《观舞记》中就从多个角度给大家展现了舞者卡拉玛·拉克希曼摄人心魄的美: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决定了语文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在语言方面的基本功,也应该使学生作为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得到审美满足,在把握形象意蕴的基础上进而认识生活审美本质。
  (二) 以人情美唤起学生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人情美是在社会生活中人显示出来的对他人理解、宽容、关怀、同情等积极的情感力量。其中,爱是人情美中的核心因素。
  比如邹韬奋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为我们展现的母爱。文中的母亲既有传统女性的温柔善良,又有新女性的文化和才干,虽然被闭锁在封建大家庭中,失去了进入社会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子女的身上。她以自己的情感熏陶、教化子女,使子女形成正确的爱憎观;她日夜劳作,为家人无私奉献。这就是不带任何目的和动机的赤诚相见的母爱,是女性情感中独具的最深沉的一种美。
  爱情也是人类感情中最炽热、最美好的一种,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女性形象展现的丰富的爱情美,这对唤起学生对美好感情的向往追求,培养学生高尚的爱情观有着积极的意义。《麦琪的礼物》中,为了给对方买圣诞礼物,丈夫卖了自己祖传的金表,为妻子买了一套华美的梳子,而妻子剪下了美丽的长发,为丈夫换来了一条精致的表链……故事并不复杂,但其中真挚而圣洁的爱情却深深地打动了所有的读者。他们彼此间那种纯洁而深挚、不带任何杂质的相濡以沫的爱带来了一种美的震撼。
  (三) 以人格美唤起学生对深层次的美的认识
  人格美是人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显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本质力量,包括善良、忠诚、正直等品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加强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众多表现出人格美的女性形象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教育资源。
  海伦·凯勒自幼被疾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生活在黑暗和静寂的世界里,但是她却勇敢地面对生活,顽强地学习知识,最终成为令人尊重与钦佩的残障教育家。在《再塑生命》一文中,她没有丝毫的恐惧与悲伤,展现给大家的是充满光明的内心世界、坚强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爱。这种对生命的珍爱、对生活的赞美、对友善的期盼和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可以给中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
  居里夫人是世界近代科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以坚强的意志、勤奋的钻研,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荣获诺贝尔奖的学者。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着重从道德品质、人格力量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具有人格美的女性形象,引导学生学习她们所展现的高贵品格,培养学生对更深层次的美的认识与评价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女性形象统计与分析
  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课文156篇,其中出现女性形象的有38篇(占总篇目的24.4%),这其中女性形象鲜明的只有22篇(占总篇目的14.1%)。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课文180篇,其中出现女性的有26篇(占总篇目的14.4%),这其中女性形象鲜明的只有2l篇(占总篇目的11.7%)。与此同时,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鲜明的男性形象的有66篇(占总篇目的42.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鲜明的男性形象的有72篇(占总篇目的40%)。无论是从出现的频率上,还是从形象的丰富性上,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比男性形象明显偏少、偏弱。
  总体而言,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在女性形象的选择上呈现以下两种趋势。
  (一) 教材中女性形象性别角色刻板化,社会角色类型单一
  所谓性别刻板指的是社会对男性或女性在行为、角色、人格特征等方面僵化不变的看法,它直接影响到男性和女性的知觉、行为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
  从上述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在女性角色的分布中,大部分女性作为家庭生活的角色出现,如母亲、妻子、女儿等,其数量是女性扮演社会性角色总数的两倍。这就将女性的活动范围主要局限在家庭内部,使女性性别角色带有明显家庭化的倾向。相对而言,男性角色除了父亲、丈夫、儿子、兄弟等家庭性角色身份以外,所扮演的社会性角色包括科学家、军事家、探险家等等,可谓各界精英一应俱全。这说明我们的语文教材过分注重女性作为母亲、妻子、女儿所承担的家庭角色,而忽略了女性在社会中各个领域里所充当的其他社会角色。
  教科书的文学作品涉及的女性人数与社会角色较少,其实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实生活中女性充当了社会的多重角色。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人类社会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语文教材中女性单一、死板的社会角色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反差极大,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疏离感,更无法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尤其是对女学生的自尊心、性别角色认同以及价值观都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 教材中女性形象的时代感不强
  从对教材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女性角色的选文时代分布不均,这直接导致了教材中女性角色时代分布的不均。这集中表现在过于强调名篇名著中的典型女性形象,而对当代女性角色关注不够。然而,当代是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角色最为活跃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女性角色类型发生了突破性的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杰出人才的大量出现,填补了以往女性职业领域的诸多空白。当今女性角色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语文教材却没有能够体现出当代女性角色类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其中的女性角色缺乏生机与活力,时代感不强。
  《标准》第三部分“教材编写意见”明确规定:“教材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选文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所谓教材应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就是整套教材无论是文体风格、人物形象还是作家作品都应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体现时代的新风尚。但现行语文教材在选编时却对这一时期与女性角色相关的文学作品有所忽略,这必将导致学生对女性的认识产生偏颇,对其女性观、价值观等产生负面影响。
  三、 对丰富、完善女性角色教育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语文教学中独特而且巨大的价值,但苏教版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显然存在着女性社会角色类型单一、时代感不强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从教材编写和教学等方面共同去解决。
  (一) 在教材编写中加强男女平等意识
  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知识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塑造人格的重任。“语文教材特别是语文教科书,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基本源泉;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依据;是启迪学生思考、发展智慧的早期渠道;是学生接受价值观和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1]语文教材所传递的性别偏见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一方面,教材中过多地彰显男性坚强、独立、阳刚等品质,而忽略男性软弱、寻求情感支持的一面,容易导致男生的人格障碍;另一方面,教材中隐含的“重男轻女”的性别角色意识,会导致女生产生性别自卑感、认同性别歧视的价值观。因此,教材编写应适当增加女性作家的作品、以女性为正面主人公的作品,尤其是要增加一些具有当代新风尚的女性形象,从而以多姿多彩的成功女性来建构新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观,逐渐改变社会性别刻板意识,实现男女平等的教育目标。
  (二) 教师应避免性别偏见,开放性、多角度地挖掘女性角色的内涵
  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既要认识到男女差别,又不能刻意彰显这种差别。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显现性别差异,出现男强女弱的性别偏见,这是尤其应该避免的。事实上,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内涵丰富的女性角色,只是由于传统观念和外来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对这些女性角色难以实现全面而深入的阐释和理解。尤其是把握人物形象过程中非恶即善的绝对化意识会直接导致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将原本丰富的女性角色作单一化、绝对化的处理,这种片面、僵化的阐释会让教科书中原本鲜活生动的女性角色黯然失色。同时,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在现实生活中形成性别偏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从多角度去挖掘女性角色的内涵,避免片面、程式化的解读,使女性角色以本身所具有的鲜活生动展现其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选材与使用中对女性角色的处理呈现出诸多不足,难以实现其本应具有的教育价值,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营造一个男女两性平衡发展的和谐社会,还需要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乃至全社会人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朱绍禹.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J].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4.
其他文献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进行阅读教学后续拓展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发,视野得到进一步拓展,情操得到更好的陶冶。英语阅读教学后续拓展活动应以拓展阅读教学内容为目标,尽可能设计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和巩固文本、获得语言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英语阅读教学后续拓展活动之一 ——说  1. 课文复述  复述是指学生把阅读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复述不
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教学参考书远比文本来得重要,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非文本化阅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很多语文教师备课时一般先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然后进行快餐式的阅读,并以
生命是无价之宝,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讴歌。然而,我们的耳边却不时会传来不和谐音:青少年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交通事故、吸毒、艾滋病……血的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笔者努力尝试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    一
【目的】开展塔里木河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形态生物学研究。【方法】2008~2010年通过对塔里木河沙雅段叶尔羌高原鳅采样观察,进行有关生物学的测定分析。【结果】发现沙雅段叶
【摘 要】交流表达和写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职业能力之一,其重要性在互联网+时代将更加凸显。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和写作能力,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已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有效把握和利用网络优势,使学生具备快速阅读浏览能力、资料检索汇总能力,语言编辑整理能力,应该是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适应网络时代需求的变革。  【关键词】高职应用
【目的】通过SOFaaBSA和CR1aaBSA-FBS两种培养液对体外胚胎发育率及胚胎凋亡发生的影响,筛选适合绵羊体外受精胚胎发育的培养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