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其中有智力型学困生,也有非智力型学困生。如何转化非智力型学困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重大的意义。结合本人的教学情况,在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学习欲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欲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回避或逃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爱去交流,激发学困生学习欲望和热情
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不歧视他们,而是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他们的问题老师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并及时表扬鼓励他们。老师要经常在课后与他们交心,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困惑,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
在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在学生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点名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课间可以找学困生个别交谈,询问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发现他们的作业有问题,采用面批的方式,详细讲解,当面过关。在教学中,如果还存在与教师情绪对立的学生,可与班主任一道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会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集中精力来搞好学习。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誘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随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还可单独地对学困生实施教学,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如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维护学困生自尊,及时表扬鼓励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三、重视意志培养,保持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这一点对学困生尤其重要。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 2月 29 日过第 20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 20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 20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 20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0 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析落后原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困生中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在学困生中,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困难。此时,教师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鼓励的话,都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总之,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脑,要帮助学生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之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其次,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让学困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
一、重视感情投资,激发学习欲望
学习欲望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影响学习欲望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师生关系、教学效果、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注意和了解程度、赏罚情况等。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他们或者对学习产生抵触或对抗情绪,或者对学习产生焦虑,或者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者会由于连续的失败而回避或逃避学习,或者出现学习抑郁症,如食欲不振、孤独、懒散、过敏、闷闷不乐等。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用爱去交流,激发学困生学习欲望和热情
当代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实践也证明,教学过程是双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学生的认识活动效率。教师热爱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信心和耐心,并赋以积极的引导;而学生对教师尊重、信任,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真挚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产生不怕错误,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老师不歧视他们,而是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他们的问题老师总是有问必答,不厌其烦,并及时表扬鼓励他们。老师要经常在课后与他们交心,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上的困惑,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2.切实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
在知识学习中,总有一些枯燥无味、很难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在传授这些知识时,有赖于教师用新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并巧妙地把枯燥乏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在学生积极的探索过程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有选择性地点名让学困生回答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课间可以找学困生个别交谈,询问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具体困难,发现他们的作业有问题,采用面批的方式,详细讲解,当面过关。在教学中,如果还存在与教师情绪对立的学生,可与班主任一道对这些学生进行家访,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定会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态度,集中精力来搞好学习。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
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誘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随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还可单独地对学困生实施教学,通过开展数学活动,如讲数学故事、猜数学谜语等来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二、维护学困生自尊,及时表扬鼓励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学困生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三、重视意志培养,保持学习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这一点对学困生尤其重要。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一开始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爷爷今年 2月 29 日过第 20个生日,你们猜小明的爷爷今年多少岁?”有的同学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顺口答;“ 20岁”我就问了:“小明的爷爷 20岁,那小明的爸爸今年该几岁?有 20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吗?”学生们哈哈大笑,一想也是,哪儿有20 岁抱孙子的老爷爷,岂不早了点儿。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怎么回事。就在学生充满疑问时,我说;“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学完了‘年、月、日’这节课同学们就明白了。”新课这样导入,何愁引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l)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分析落后原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困生中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特别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有利于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攻克难关的习惯。在学困生中,有的学生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同学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目光鼓励他们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他们去攻克困难。此时,教师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鼓励的话,都可以使他们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总之,在辅导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用脑,要帮助学生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之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其次,帮助他们养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学校里的学习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此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检查作业的方法,使之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帮助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只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认真、细心地引导培养,让学困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