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三大类,其操作的要求和原则有所区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辅助提高我们的化学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学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实验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精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可从镁带的燃烧实验入手.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完实验以后,布置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同时提出安全注意事项.第二节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由教师小结,肯定正确的做法,纠正错误的做法,补充遗漏的地方.这样,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学生的兴趣不断得到激发,观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二、规范操作过程,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或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必须正确、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观察.尤其是演示实验,因其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利用教师精心设计好的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行恰当的双边活动,这是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其具体要求如下:
1.正确装置仪器
教师要正确安装实验装置,程序和操作要规范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实验装置要面向学生,并有利于每个学生观察
例如,演示制取氯气的实验,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装仪器.从左到右依次是氯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的吸收处理装置,这应是以学生为参照而不是以教师为参照.
另外,实验仪器摆放位置的高低,夹持固定仪器的部位等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
(2)暂时不用的东西(包括仪器、药品等)都不要放在讲台上,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讲台要始终保持整齐清洁,需用的仪器、药品要陈放有序.这在科学态度上和科学方法上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及时进行观察指导
在演示实验中,要向学生介绍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过程,自始至终地看清实验现象,并适时地、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注意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所用的仪器大小、药品多少,要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对某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采取一些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的措施.
例如,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增加背衬,对透明溶液和浅色气体物质可加白色背衬进行观察,如背后放张白纸观察氯水或氯气的颜色;对某些微弱的现象,可用幻灯、录相等现代手段进行放大观察.
4.操作务必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熟练而严谨的操作使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三、明确观察目标,系统观察现象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一种在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的知觉”,只有对观察所获取和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放大实验范畴,延伸学生的观察范围
一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选做实验.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更多的观察机会,对培养尖子生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新教材中安排了十几个家庭小实验,采用可取的家庭生活用品和一些简便易得的实验装置或代用品进行实验,实验简单、直观,现象鲜明、易于观察,能明确地说明问题.
三是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布置一些课外实验.
另外,可适当举行趣味化学实验表演活动和化学晚会,可使学生获得多做实验、多观察实验的机会,深受学生喜欢.这样,开辟了第二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观察范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其具有敏锐地洞察自然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分段进行观察,要注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情况统计,层次清晰,然后进行现象汇总.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产生不可估量的震撼效果.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中学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化学实验中,能否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精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的问题.
例如,在讲解化学变化的概念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可从镁带的燃烧实验入手.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观察完实验以后,布置课外小实验,要求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的实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同时提出安全注意事项.第二节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由教师小结,肯定正确的做法,纠正错误的做法,补充遗漏的地方.这样,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学生的兴趣不断得到激发,观察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
二、规范操作过程,指导学生细心观察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随堂实验或学生实验,教师和学生的操作都必须正确、规范,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正确观察.尤其是演示实验,因其具有明显的示范性、启发性、教育性,所以我们的化学教师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利用教师精心设计好的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进行恰当的双边活动,这是演示实验的真正目的所在.其具体要求如下:
1.正确装置仪器
教师要正确安装实验装置,程序和操作要规范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实验装置要面向学生,并有利于每个学生观察
例如,演示制取氯气的实验,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组装仪器.从左到右依次是氯气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尾气的吸收处理装置,这应是以学生为参照而不是以教师为参照.
另外,实验仪器摆放位置的高低,夹持固定仪器的部位等也直接影响学生的观察.
(2)暂时不用的东西(包括仪器、药品等)都不要放在讲台上,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讲台要始终保持整齐清洁,需用的仪器、药品要陈放有序.这在科学态度上和科学方法上会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及时进行观察指导
在演示实验中,要向学生介绍操作方法,提出注意事项,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过程,自始至终地看清实验现象,并适时地、恰当地解释实验现象.
3.注意实验的直观性
演示所用的仪器大小、药品多少,要使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对某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采取一些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的措施.
例如,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增加背衬,对透明溶液和浅色气体物质可加白色背衬进行观察,如背后放张白纸观察氯水或氯气的颜色;对某些微弱的现象,可用幻灯、录相等现代手段进行放大观察.
4.操作务必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熟练而严谨的操作使实验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观察、模仿,使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三、明确观察目标,系统观察现象
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一种在理性知识参与下的知觉,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着的“思维的知觉”,只有对观察所获取和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放大实验范畴,延伸学生的观察范围
一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做选做实验.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更多的观察机会,对培养尖子生有一定的作用.
二是新教材中安排了十几个家庭小实验,采用可取的家庭生活用品和一些简便易得的实验装置或代用品进行实验,实验简单、直观,现象鲜明、易于观察,能明确地说明问题.
三是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精心布置一些课外实验.
另外,可适当举行趣味化学实验表演活动和化学晚会,可使学生获得多做实验、多观察实验的机会,深受学生喜欢.这样,开辟了第二课堂,扩大了学生的观察范围,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使其具有敏锐地洞察自然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分段进行观察,要注意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观察情况统计,层次清晰,然后进行现象汇总.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产生不可估量的震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