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短篇小说叙述的加减法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jing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曾言:“西西里的说故事的人使用‘故事里的时间不需要时间’这一公式,可以以此来跳过中间环节,指出数周或者数年的流逝……它删去无关紧要的细节却强调重复。”这是文学叙述的减法,删减去无关核心主题的叙事元素,却有意凸显叙述的重心。当代文学中,余华主要做减法,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及早期的先锋文本莫不如此。刘震云则喜欢做加法,他的故乡系列如《故乡面和花朵》《一腔废话》的叙述话语轻扬飞舞,蔓延、扩张、衍生。短篇小说《戴女人头套的表哥》显然深谙叙事的减法,同时在做减法的时候,又在叙事目标设定的方面增加戏码,有效地实现了艺术叙事加减法的辩证生成。
  先说文本叙述的减法。小说以“我”的视角聚焦表哥的生存及其命运的升腾与坠落。表哥的“故事时间”(命运时间),也就是表哥命运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是30年。小说伊始,就亮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是30年前,人物的命运展开有足够的故事时间可以“挥霍”。读者于此的阅读期待就是在这30年的“个人”命运中,如何融入历史、时代、社会、文化、政治等的意涵及其世道人心的变迁。按照惯常的叙事逻辑,这么长的故事时间,可以通过一系列情节、故事、细节、场景充分描画表哥生存的历时性图景,从而深度抵达进城的乡下人在城市生存的真相。但是,文本赋予故事的叙述却极为“俭省”——小说并没有从正面详细地铺陈表哥“乡下人进城”艰难、发迹、溃败的生存史和心灵史,只是从“我”的观感中只鳞片爪地披露他的生存现状。从这些有限的笔墨叙述中,小说还是较为完整地展露了表哥在城里生存的基本轨迹和命运走向。表哥在农村生活极为拮据,靠卖豆腐维持生计,对金钱有着非同寻常的渴求和欲望。他每每以豆腐来衡量所有的价值,被表嫂揪着耳朵撵去城里去赚钱。身无长物的表哥在城里的艰难并没有在文本中被浓墨重彩地描述,只是通过简短的对话加以呈现:“混不下去了,老姑”,“你们城里满大街都埋着地雷,一不小心就让我给踩上了”,“你们城里的猫都敢来耍我”。走投无路的表哥只能“赖”在“我”家,在父亲的联络下找到了一个挖沟的活儿,勉强度日。后来因为买彩票中了一辆桑塔纳轿车,表哥因此发迹,并成了所在城市的风云人物,回乡和表嫂离了婚,“我”的父亲母亲因不齿表哥的行径而逐渐断绝了和表哥的往来。可惜好景不长,表哥最终从董事长的地位上坠落了下来,千金散尽,最终幡然醒悟和表嫂复婚,命运回到了比以前更加悲苦的起点。侯金镜认为:“短篇的特点就是剪裁和描写性格的横断面(而且是从主人公丰富的性格中选取一两点)和与此相应的生活的横断面。” 《戴女人头套的表哥》截取的就是表哥生活中的几个横断面:得意的时候把“我”举过头顶,落魄时候的窘迫、彩票中奖时的疯癫、董事长时期的得意和最终跌落后的驯服,用最经济的笔墨、用叙事的减法在极为有限的“叙事时间”里活化出表哥的形象。
  再说文本叙述的加法。与叙述表哥在城里生存遭际的叙事减法不同,小说为了突出主题维度,在围绕着表哥的头发以及最后戴女人的头套的叙述上,则是化简为繁,三番五次地渲染与描摹,这是叙事的加法。小说就是从“我”不知轻重地薅了表哥一把头发开始的,从此文本叙述就和表哥的头发较上了劲。薅掉的头发又长出了波浪卷,表哥爱不释手,经常拿手抚摸;发达后在电视里出境,也總是摁压,以致市民戏称表哥是“波浪王”;“我”的梦里也经常出现表哥的大波浪卷发,直到表哥被抓起来,一夜间掉光了所有的头发。劫后余生的表哥这个时候只能戴着头套,而且是表嫂曾经用过的女人的头套。为何表哥拒绝“我”为其换更好头套的建议?这里有深度的隐喻意义。这个女人的头套曾经是表嫂在被抛弃后,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买来遮蔽头部真相的,实际上也是掩饰生活的真相。以假乱真让表嫂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而今天,表哥再一次被生活击溃,走投无路,他已经失去了抗击生活的勇气,已经被生活所驯服。小说中表哥和表嫂的地位发生了翻转,以前是表哥抛弃了表嫂,现在表哥回心转意,在和头发抗争无果的情况下,最终认可了表嫂的女人的头套,接受了表嫂给予他的紧箍咒,小说的结尾颇具意味:“夜深的时候,表嫂还要我的表哥发下重誓,要戴一辈子,戴到死那天为止。”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表哥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心气,已经无所谓悲喜,已经彻底被命运所驯服,当他戴上女人的头套并拒绝“我”的更换提议的时候,他的意志就完全不为自己掌控了,而是交给了生活。既然戴着女人的头套,此时的表哥也就失去了男人应有的担当、勇敢、坚毅,成了被驯化的失去男性性征的中性人。文本不仅在表哥的头发、头套的叙述上采用了叙述加法,在“我”对表哥命运的间接感知上也采用了加法。小说写到了表哥在命运低谷时在“我”家的情形,也描述了他中奖发迹时在“我”家的表现,写到了“我”梦里的表哥虽然穿着笔挺的西服,但却没有穿裤子。叙事加法产生的情境转移和情感效应使得人生命运的悲剧事件转化为戏谑性的调侃和荒诞性的梦幻。
  中长篇小说需要叙事加减法的艺术辩证,短篇小说因为篇幅短小精悍,在故事、题材的剪裁和叙述核心的凸显方面更是要深谙叙述的加减法。《戴女人头套的表哥》一方面若隐若现地描画出表哥在城里命运的轨迹,叙述里有很多的省略,“故事时间”是“叙事时间”的几何倍数,表哥30年的人生跨度,只用了几个非正面的片段加以侧面呈现,中间留有大段的空白,这反而让读者拥有更多的审美想象空间。与此相反,对于表哥的头发、头套则是不厌其烦地叙述,从薅掉头发始,到发誓永久戴上女人头套终,表哥的命运就和头发、头套休戚相关了。这篇小说的艺术独到之处就在于重头发、头套的叙述而轻表哥的人生经历的细致完整再现。这一增一减,看似有悖叙事成规,却构造了别样的审美张力,充分体现了作家艺术的匠心,小说也因之告别了平庸和寻常。
  责任编辑 黄月梅
其他文献
烈风中  裂开的  风中,露出小镇、河湾、林木和浆洗的妇人。   大运尚待转折,麦田  盛开,稀稀落落;  南船与北马,盛开,起起伏伏。  它们构成行将过去的时代。烈风终有一枯。   漕运萎缩,  运河中  大鱼和小鱼被鼓动着跃  出水面。  源于体内的惊慌,它们竞相飞入天上,跌   落云中,得以观看  无穷种类的风。  西瓜地  帝国的旧哲学在运河中翻滚,  隐约如煮破之鱼头。河边  昔日村里的
期刊
当救助艇沿一个大浪边缘滑下去时,我就开始了默数,果不其然,数到22时,前方救生艇小小的橘红色平顶出现了。说明我们跟它的距离又近了一海里。  天渐渐大亮了,从救助艇上看去,貌似平静的印度洋其实是那么崎岖不平,如巨大灰色锯齿般的东方水天线上展开着略带羞涩的粉色天幕,更为耀眼的红色来自于天幕以下,红日以欲点燃天幕的方式不住地向它逼近,随时准备喷薄而出。海面持续吹拂着三月份印度洋特有的东北风,正是它掀起了
期刊
春 望  这个春日,我在透明的音乐里漂浮  被湖水、树叶和翻拂纸张的微风  吹动。我感受到石头热起来的速度  迫不及待的人们从地下和屋子涌出  含着婉转的词,从我的窗前走过  空气中飘满了花朵和口香糖的甜味  那些粉颈和手臂,那些短裙和长发  经过春天的街道  经过我犹自怀抱不肯放手的琴  在存在的暗影里我仍可以想象  飘过城墙的纸鸢,湖堤上的游人  花瓣一样绽开的陌生笑脸,以及  湖心中那只慌乱
期刊
1  收到江珊珊好友申请的时候,黄一诺正坐在北濠桥的栏杆上,双腿晃悠着胡思乱想。  他已经一个人坐在那里一个小时了,这一个小时里,他在脑海中匆匆回顾了一遍自己潦草的人生,最后停留在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父亲还活着,只是在这个家里已经形同虚设。有一天父亲突然把他叫到病床前,从枕头底下掏出一本又破又皱的黑皮书,封面写着“圣经”两个烫金楷体大字。黄一诺认得这本书,父亲还没有整日躺在床上的时候,总爱饭后坐在
期刊
龟  缩手,缩脚  缩身,缩心  一再缩让的存在状态  酿出日月芳华,海阔天空  酿出浑圆的岁月,扩张的年寿  毫无波折的命运  以及大智若愚的生命哲学  春  三人为众,泼绿成春  岁月醒来的时候  热闹是此时突出的关键词  如果再盛放多彩的鲜花  群舞嘤嗡的蜂蝶  一个季节的精魂  便在有声有色中被彻底点燃  七步诗  一步一道平仄  一脚一行声韵  一个王朝的命运  就抵押在那短暂的步伐中 
期刊
守 岁  火塘里的炭火一拢再拢  父亲的身形也一小再小  暗影自身后浮动  时光浓稠,我和父亲  用低声的话语  试图把某种不能到达的终点  推得更远  没有一个结局是我想要的  零点的钟声就要敲响  父亲起身去厅堂焚香祈愿  留下一个更深的黑洞  黑麻麻的,在我的对面  相 遇  这是最好的相遇  绿皮火车在黄土高原上行驶着  我靠在窗口,一脸倦意  窗外,一条土路从天际线挂下来  一個骑摩托车
期刊
这一幕常常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一头壮硕的、鼻子上穿着缰绳的水牛穿过早晨的浓雾向他走来,牛的四蹄在春天的田埂上踏出粗重的“扑嗒”声,渐渐地,出现了赤着脚、裤腿挽得高高的父亲。父亲衣襟上满是泥点,他的右肩上扛着一张灰黑色的犁,左手执着牛缰绳,犁铧的寒光在雾气中若隐若现。那天早晨,牛和父亲应该是同一时间撞入他的眼帘的,只是由于雾气开始流散,才给了他一种渐次穿出的错觉。  那是谷雨前后的早晨,两只布谷鸟隔着
期刊
新文学乡土文学向来以启蒙和怀感为基调,在不同作家笔下有着或褒或贬的不同形式,它往往与时代同构,具有作品书写的特定历史原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乡土文学一直回荡在百年中国文学的历史时空中。而几乎所有的乡土文学都离不开权力话题,从鲁迅到赵树理,到李锐、毕飞宇,再到新世纪的扶贫文学。而在乡土权力叙事中,不同时代里的权力本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五四乡土文学家以一种觉醒的知识分子的眼光来冷静地审视乡
期刊
一  刚翻过栗郎山卡子,就听见“砰”“砰”两声枪响,吴生禅一惊,不敢再往前走。只听见枪声,看不见人。吴生禅寻思,肯定又是出桥“自卫队”在搜山,不晓得又要祸害哪些人。  正疑惑的時候,听见咚咚咚的脚步声,一个人飞快地冲上卡子。吴生禅睁大眼一看,吓一跳。只见舅哥詹奉举神色紧张,满头大汗。  看见吴生禅,詹奉举站稳脚,大口喘气,看样子是一口气跑了上来。  “哥,从哪来?”  “生禅,快回去,‘自卫队’正
期刊
1  那封信从江南古镇抵达北方城市,仿佛飞来一个突如其来的预谋。信是盘龙寄来的,说他将在游船上举办“一人一河”诗歌朗诵会,诚邀我返乡听听那些写给大河的诗。随信还附录了一首小诗:“一个个埠头/一排隋朝的盘扣/松弛地扣在大地上/集镇抑或津渡,临河而居/丝绸、青瓷、盐和粮食/很早就在那些地方集散/南下杭州,北上洛阳/一只船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可走得再远/也会回来”——我接到信时很诧异:一个古镇、一位旧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