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监狱与看守所不同,考虑到犯人除了劳动以外还应该有适当的娱乐,两三个星期有一次电影。在监狱看电影是件大事,它不仅是一次娱乐活动,对我们这些被阻断信息的“犯人”来说,根据它可以推测政治形势的演变。因为不仅电影中的“新闻简报”报道了国内外大事,就是从不断变化的影片目录中也可见政治的动向。
放电影的地点是狱中的一个露天广场,不大,但狱中的千余人都能装下。时间一般是在休息日的头天夜晚。犯人各自携带小板凳来到广场,端然静坐,天一擦黑,就开始放映了。
电影这种有刺激性的娱乐往往会引起犯人的遐想,特别是1977年下半年,旧电影开放了,许多电影的放映都能带来点儿震撼。例如“反革命犯”对影片的政治含义很敏感。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文艺、学术都是政治信号,开放旧电影简直就是发布政治信号。银幕上播放了写海瑞的湘剧影片《生死牌》(其实它还是1975年毛泽东在世时拍摄的),它犹如一声春雷把人们从政治沉闷中惊醒,人们马上联想到吴晗先生的《海瑞罢官》。大家私下议论:“海瑞出来了,‘文革’第一个倒霉者吴晗大概要平反了。”监狱里放映过《甲午风云》,电影一结束,大家就议论起来:“邓大人”可能快要出山了(“反革命犯”中也有对“批邓”不满而被判刑的)。放《林家铺子》时知道所谓“三十年代文艺黑线”又快成为文艺红线了,周扬、“四条汉子”又要卷土重来了……政治是个谜,时时放出是耶非耶的些微信息让大家“猜一猜,谁来吃晚餐”。这真是一种益智活动,连监狱的犯人也能半公开地参加。
我还感觉到“文革”中拍的“革命电影”特别适合在监狱中放映,因为影片中一律孤男寡女,不食人间烟火,不涉及性,仿佛每个英雄人物都是雌雄同体,自满自足的。这不会引起犯人的遐想,有利于思想改造。因此,在监狱看电影,常让我不由得这样想:常常说文艺宗旨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大写“英雄人物”和“三突出”精神,其实这些更适合为犯人服务,似乎可作为犯人改造的教材,犯人欣赏这类作品没有任何副作用,只会有益而无害。
在“一监”待了两年,看了一二十场电影,每场一般播放两个影片,其中三场至今还有鲜明的印象。一是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的影片。我到“一监”一个月左右,毛泽东逝世,接着就是“四人帮”垮台。本来“反击右倾翻案风”该刹车了,但不知是由于惯性,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北京的运动并未停止。那时旧电影(1966年以前拍摄的)大多还没有解禁,社会上放的电影也多是1975年—1976年间拍摄的,监狱中放映的自然也是这类。
经过“文革”,文艺政治化搞到极端,当时最大的政治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因此这时的影片内容就是谎言的汇聚,是对观众智力、审美力的侮辱,也不妨说是一种测验。有个片子的名字记不清了,但它的第一个镜头,即使过了三十年仍然记忆犹新:一个革命派的姑娘,风风火火,怒气冲天,从岸边跳上一只小船,一把抓住船上一个青年男子的肩头,刺啦一声,撕下一大块布来,露出男人壮实的肩膀。这是一个大特写,十分刺目。剧情的发展使观众得知,这是女革命派阻拦其男朋友进城做小买卖,“搞资本主义”。这位女士的形象就是当时极其时髦的、但却令正常男人望而生畏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角色。社会上谁敢接受这样的人物?男人谁敢娶这样的媳妇?当然,可能这造反派女士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嫁人。
另一个印象深的就是《欢腾的小凉河》。这是个针对性很强的政治片,它的矛头对准了邓小平和一批老干部。影片中有个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一出场就是提倡“集体发财”,说“不仅要发展,还要发财”,批评那些“张口阶级斗争,闭口阶级斗争”的干部,要以“三项指示为纲”,并说不搞生产就会“亡党亡国”,他要“整顿”现实秩序,实现“四个现代化”等等。这些话在大多数民众听来是合理的,但却被主流舆论所狠批,它在观众中会造成何种影响,很难从表面上来看,因为人们的实际利益是很难用口舌抹杀的。反派主角白副主任在造型上都模仿邓小平,留着小平头(“四五”之后,“小平头”就成为一种“反动”的政治意象),穿着藏蓝色的中山装,并在与“无产阶级革命派”争论时,引用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邓氏名言,并说这是总书记的指示。虽然影片把这个副主任当作反面人物来塑造,但他颇具气势,言辞尖锐,与造反派辩论时侃侃而谈。影片本想贬损这个人物,为观众灌输“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的观念,可在我看来却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观众对这位重视生产、敢于反潮流的白副主任的好感。
印象最深的影片是1975年中国新闻纪录影片厂拍摄的访问“民主柬埔寨”的纪录片。这个片子很长,分上下集,大约有三个小时。我很佩服拍摄者的毅力,在这样一个没有色彩、没有欢笑的空间里,他们居然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拍摄那么长时间。当时的柬埔寨,无论男女,人们的穿着一律是黑色(仿佛是秦始皇时代的“尚黑”),女的只比男的多一条黑围巾。不过这让“一监”犯人(犯人服装都是黑色)感到亲切,看看银幕,再瞅瞅衣裤,真有“天下同此一色”之感。
歌舞团的演出也一律着黑装,其歌唱如诵佛经,不知是佛诵取法于柬地民歌,还是柬埔寨人由于深信释迦牟尼,惯用佛音梵呗以表达情怀。舞蹈只是顿足扬臂,颇具古风。女持镰刀,男扬斧头,两者携手,就是工农团结;举枪联臂,昂首扬眉,便是消灭敌人。一看就懂,非常大众化,然而毫无美感可言。
可是“文革”前的影片多少还是有点儿爱情内容的,这是革命+爱情或劳动+爱情了,与现在拍的爱情片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就这点剂量甚微的爱情也有副作用,足以使一些定力不足者心动。
有一次放完了《我们村里的年青人》,这是一个歌颂“大跃进”时农民改天换地的影片。其中女主人公孔淑贞,很是抢眼。第二天一早在三角院洗脸时,碰到大老黑,他拿着一块新的花毛巾正擦他那张黑脸,因为对比鲜明,我不禁赞叹了一声:“真花啊!”大老黑用手拍着毛巾说:“知道吗?孔淑贞给的!”我笑了说:“你真是至死不悟啊!”他是因为男女关系被判死刑缓二的,当时尚未改判。因此,我说只有“文革”中拍的影片最适合给犯人看,因为只有那时的影片能够“纯洁”到毫无人性的地步。
放电影的地点是狱中的一个露天广场,不大,但狱中的千余人都能装下。时间一般是在休息日的头天夜晚。犯人各自携带小板凳来到广场,端然静坐,天一擦黑,就开始放映了。
电影这种有刺激性的娱乐往往会引起犯人的遐想,特别是1977年下半年,旧电影开放了,许多电影的放映都能带来点儿震撼。例如“反革命犯”对影片的政治含义很敏感。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文艺、学术都是政治信号,开放旧电影简直就是发布政治信号。银幕上播放了写海瑞的湘剧影片《生死牌》(其实它还是1975年毛泽东在世时拍摄的),它犹如一声春雷把人们从政治沉闷中惊醒,人们马上联想到吴晗先生的《海瑞罢官》。大家私下议论:“海瑞出来了,‘文革’第一个倒霉者吴晗大概要平反了。”监狱里放映过《甲午风云》,电影一结束,大家就议论起来:“邓大人”可能快要出山了(“反革命犯”中也有对“批邓”不满而被判刑的)。放《林家铺子》时知道所谓“三十年代文艺黑线”又快成为文艺红线了,周扬、“四条汉子”又要卷土重来了……政治是个谜,时时放出是耶非耶的些微信息让大家“猜一猜,谁来吃晚餐”。这真是一种益智活动,连监狱的犯人也能半公开地参加。
我还感觉到“文革”中拍的“革命电影”特别适合在监狱中放映,因为影片中一律孤男寡女,不食人间烟火,不涉及性,仿佛每个英雄人物都是雌雄同体,自满自足的。这不会引起犯人的遐想,有利于思想改造。因此,在监狱看电影,常让我不由得这样想:常常说文艺宗旨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艺术创作原则是大写“英雄人物”和“三突出”精神,其实这些更适合为犯人服务,似乎可作为犯人改造的教材,犯人欣赏这类作品没有任何副作用,只会有益而无害。
在“一监”待了两年,看了一二十场电影,每场一般播放两个影片,其中三场至今还有鲜明的印象。一是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的影片。我到“一监”一个月左右,毛泽东逝世,接着就是“四人帮”垮台。本来“反击右倾翻案风”该刹车了,但不知是由于惯性,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北京的运动并未停止。那时旧电影(1966年以前拍摄的)大多还没有解禁,社会上放的电影也多是1975年—1976年间拍摄的,监狱中放映的自然也是这类。
经过“文革”,文艺政治化搞到极端,当时最大的政治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因此这时的影片内容就是谎言的汇聚,是对观众智力、审美力的侮辱,也不妨说是一种测验。有个片子的名字记不清了,但它的第一个镜头,即使过了三十年仍然记忆犹新:一个革命派的姑娘,风风火火,怒气冲天,从岸边跳上一只小船,一把抓住船上一个青年男子的肩头,刺啦一声,撕下一大块布来,露出男人壮实的肩膀。这是一个大特写,十分刺目。剧情的发展使观众得知,这是女革命派阻拦其男朋友进城做小买卖,“搞资本主义”。这位女士的形象就是当时极其时髦的、但却令正常男人望而生畏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造反派角色。社会上谁敢接受这样的人物?男人谁敢娶这样的媳妇?当然,可能这造反派女士根本就没有准备过嫁人。
另一个印象深的就是《欢腾的小凉河》。这是个针对性很强的政治片,它的矛头对准了邓小平和一批老干部。影片中有个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副县长)一出场就是提倡“集体发财”,说“不仅要发展,还要发财”,批评那些“张口阶级斗争,闭口阶级斗争”的干部,要以“三项指示为纲”,并说不搞生产就会“亡党亡国”,他要“整顿”现实秩序,实现“四个现代化”等等。这些话在大多数民众听来是合理的,但却被主流舆论所狠批,它在观众中会造成何种影响,很难从表面上来看,因为人们的实际利益是很难用口舌抹杀的。反派主角白副主任在造型上都模仿邓小平,留着小平头(“四五”之后,“小平头”就成为一种“反动”的政治意象),穿着藏蓝色的中山装,并在与“无产阶级革命派”争论时,引用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句邓氏名言,并说这是总书记的指示。虽然影片把这个副主任当作反面人物来塑造,但他颇具气势,言辞尖锐,与造反派辩论时侃侃而谈。影片本想贬损这个人物,为观众灌输“反击右倾翻案风、批邓”的观念,可在我看来却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观众对这位重视生产、敢于反潮流的白副主任的好感。
印象最深的影片是1975年中国新闻纪录影片厂拍摄的访问“民主柬埔寨”的纪录片。这个片子很长,分上下集,大约有三个小时。我很佩服拍摄者的毅力,在这样一个没有色彩、没有欢笑的空间里,他们居然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拍摄那么长时间。当时的柬埔寨,无论男女,人们的穿着一律是黑色(仿佛是秦始皇时代的“尚黑”),女的只比男的多一条黑围巾。不过这让“一监”犯人(犯人服装都是黑色)感到亲切,看看银幕,再瞅瞅衣裤,真有“天下同此一色”之感。
歌舞团的演出也一律着黑装,其歌唱如诵佛经,不知是佛诵取法于柬地民歌,还是柬埔寨人由于深信释迦牟尼,惯用佛音梵呗以表达情怀。舞蹈只是顿足扬臂,颇具古风。女持镰刀,男扬斧头,两者携手,就是工农团结;举枪联臂,昂首扬眉,便是消灭敌人。一看就懂,非常大众化,然而毫无美感可言。
可是“文革”前的影片多少还是有点儿爱情内容的,这是革命+爱情或劳动+爱情了,与现在拍的爱情片根本不是一回事。但就这点剂量甚微的爱情也有副作用,足以使一些定力不足者心动。
有一次放完了《我们村里的年青人》,这是一个歌颂“大跃进”时农民改天换地的影片。其中女主人公孔淑贞,很是抢眼。第二天一早在三角院洗脸时,碰到大老黑,他拿着一块新的花毛巾正擦他那张黑脸,因为对比鲜明,我不禁赞叹了一声:“真花啊!”大老黑用手拍着毛巾说:“知道吗?孔淑贞给的!”我笑了说:“你真是至死不悟啊!”他是因为男女关系被判死刑缓二的,当时尚未改判。因此,我说只有“文革”中拍的影片最适合给犯人看,因为只有那时的影片能够“纯洁”到毫无人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