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模式一直是个经久不息的话题。本文基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理论,通过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阐述了英语口语教学中,通过情感教学,减少情感过滤,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服务课堂为基础,提高口语为目的,情感教学为途径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挑战心理和成就感。
关键词:情感过滤,情感教学,第二课堂,高职学生,英语口语
前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个教师教授同样的教材,面对同一个班级,对其学生给予均等的关注,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大不相同的结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课堂后都有各种各样接触目的语的机会,此谓输入。但输入并非等于吸收。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并没有被吸收,于是即便最易理解的知识要点的输入也并不总是能被吸收。第二语言课堂学习总是输入得多,吸收得少。究其缘由,情感因素不容忽略。我们可以假想,人脑中有种工具叫“过滤器”,它能吸收感兴趣的,过滤其他。正如中文有俗语叫“左耳进,右耳出”,“耳边风”,出的就是被过滤的物质,或许也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吵杂的环境下也能专心看书,在闹腾的人群车辆中能很容易辨认出自己亲人的声音。
1.研究背景
情感过滤学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1977年Dulay & Burt首先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旨在解释语言学习者在对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影响。情感过滤就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Dulay etal1982)。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后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克拉申发展了它。他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一种心理障碍”。学习习得的产生过程就是学习者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部分的过程。而这种被定义为情感过滤的心理障碍会阻碍学习者将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或者说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也就是影响了学习习得的效果。
“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焦虑而造成的”体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无法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运用、组合。第二语言的教学同样要注意避免负面的情感过滤,提高输入的吸收率,改善教学效果。
2.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口语的现状
2.1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大脑及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日趋成熟、个性形成、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勇往直前、勇于创新,但心理素质不强,自信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同时,情绪强烈、情感丰富、富有理想、向往真理,但由于认识水平上的局限性和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在理想与现实不符时遭受挫折和打击,从而极易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自卑、自弃。
2.2高职英语口语的现状
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第二语言学习者普遍存在着阅读及口语的极大差异,学生口语能力相对薄弱,形成“哑巴英语”的现象。正如上文所提到,部分高职学生表现欲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舞台,展现自我;同时受挫能力较弱,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学生害怕自我暴露太多,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采用抑制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进行交际难免会犯错误,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难免会当场出洋相,付出相当代价,打击自尊心,否定自我,加强了语言过程中的抑制。这部分学生若没有老师的适当刺激、鼓舞,无法冲破“哑巴英语”的现象。而相当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表示希望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这不仅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课后第二课堂的有序开展不容忽视。
3.情感教学模式在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3.1明确课后任务,分组完成,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分组是第二课堂的一个手段,组员之间就是一个小团体,小社会。相较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更加接近日常生活,还原生活原型,各个成员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相互交换意见,集中思想,拓展思路,优势互补,同时不同层次的同学的意见可以得到最充分发言,通过协商合作,取长补短,使问题得到最佳解决,这些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无法兼顾全局的局限性,从而充分利用已构建好的同学之间友好信赖的情感服务于提高口语的教学目的。
但是第二课堂教学也无法脱离课堂教学而孤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第二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集中体现,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首先是布置任务阶段。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布置课后讨论任务,小组汇报任务等形式明确第二课堂的主题。第二、分工合作阶段。围绕课堂布置的某一个主题,小组可以在第二课堂短时高效集中解决,便于小组成员内部分工,组合。第三、检验评价阶段。要坚持“从课堂上来,回课堂上”去,形成一个有效循环。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待更大的进步,但是要以鼓励为主。
3.2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内心敏感,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上,易有抵触的心理,但一旦接受了新事物,又有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在英语口语的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发现者。利用第二课堂,把学生从听众升华到一个有情感,有个性,有需求,有理想的社会人;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师生间的纽带与共识。赏识教育,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他们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而且应该谨记,我们所说的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突破“哑巴”状态,实现与第二语言的有声交流。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第二课堂的英语口语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学生收到及时的积极的反馈信息,肯定个人的劳动及努力,有利于逐步树立其成就感,降低情感过滤,提高信息的吸收率。正如克拉申所倡导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为“i+1”。i代表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说难易程度需略高于目前的语言水平,有所挑战但易于达到,不应太难,以免损失成就感。
3.4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营造积极持续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单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第二课堂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口语练习。比如说组织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赏析等讲座;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如校园网的“空中英语”,英语播音等渠道;利用地域优势,如报名参加9.8厦门国际投资洽谈会的志愿者活动等,充实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也可以组织英语角,参与到更多人的讨论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提供英语音像资料的借阅等等。总之,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操练,营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讲英语、练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4.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口语的教学上,要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情感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起来。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提高口语的强烈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努力克服高职学生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照顾学生的挑战心理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应用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x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1:21.
3. 王烈琴,论克拉克的i+1语言输入假说与中国的外语教学[A].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 高燕.开辟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62,64.
关键词:情感过滤,情感教学,第二课堂,高职学生,英语口语
前言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同一个教师教授同样的教材,面对同一个班级,对其学生给予均等的关注,但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大不相同的结果。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课堂上、课堂后都有各种各样接触目的语的机会,此谓输入。但输入并非等于吸收。输入的语言信息有时并没有被吸收,于是即便最易理解的知识要点的输入也并不总是能被吸收。第二语言课堂学习总是输入得多,吸收得少。究其缘由,情感因素不容忽略。我们可以假想,人脑中有种工具叫“过滤器”,它能吸收感兴趣的,过滤其他。正如中文有俗语叫“左耳进,右耳出”,“耳边风”,出的就是被过滤的物质,或许也可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吵杂的环境下也能专心看书,在闹腾的人群车辆中能很容易辨认出自己亲人的声音。
1.研究背景
情感过滤学说也称屏蔽效应假说。1977年Dulay & Burt首先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旨在解释语言学习者在对外语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影响。情感过滤就是一种内在的处理系统,它潜意识地通过情感因素来阻止学习者对语言的吸收(Dulay etal1982)。人类头脑中这种对语言的堵塞现象,是由于情感对输入的信息起了过滤作用,称为“情感过滤”。后来,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之上,克拉申发展了它。他认为情感过滤是“阻止学习者完全消化他学习中所得到的综合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的一种心理障碍”。学习习得的产生过程就是学习者吸收语言输入中可理解的部分的过程。而这种被定义为情感过滤的心理障碍会阻碍学习者将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或者说把输入挡在外边的屏障,也就是影响了学习习得的效果。
“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和焦虑而造成的”体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造成这种过滤或屏障的主要是一些心理因素,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无法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运用、组合。第二语言的教学同样要注意避免负面的情感过滤,提高输入的吸收率,改善教学效果。
2.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英语口语的现状
2.1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大脑及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日趋成熟、个性形成、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较差;高职学生大多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勇往直前、勇于创新,但心理素质不强,自信心差,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同时,情绪强烈、情感丰富、富有理想、向往真理,但由于认识水平上的局限性和心理还未成熟,容易在理想与现实不符时遭受挫折和打击,从而极易使强烈的自尊心转化为自卑、自弃。
2.2高职英语口语的现状
由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第二语言学习者普遍存在着阅读及口语的极大差异,学生口语能力相对薄弱,形成“哑巴英语”的现象。正如上文所提到,部分高职学生表现欲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舞台,展现自我;同时受挫能力较弱,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部分学生害怕自我暴露太多,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于是采用抑制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习一种新的语言进行交际难免会犯错误,由于思维方式不一样,难免会当场出洋相,付出相当代价,打击自尊心,否定自我,加强了语言过程中的抑制。这部分学生若没有老师的适当刺激、鼓舞,无法冲破“哑巴英语”的现象。而相当大部分的高职学生都表示希望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这不仅需要老师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教学,课后第二课堂的有序开展不容忽视。
3.情感教学模式在高职学生英语口语第二课堂教学的应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3.1明确课后任务,分组完成,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分组是第二课堂的一个手段,组员之间就是一个小团体,小社会。相较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更加接近日常生活,还原生活原型,各个成员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相互督促,相互学习,有利于相互交换意见,集中思想,拓展思路,优势互补,同时不同层次的同学的意见可以得到最充分发言,通过协商合作,取长补短,使问题得到最佳解决,这些都可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短,无法兼顾全局的局限性,从而充分利用已构建好的同学之间友好信赖的情感服务于提高口语的教学目的。
但是第二课堂教学也无法脱离课堂教学而孤立存在,二者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第二课堂教学的基础和集中体现,第二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首先是布置任务阶段。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布置课后讨论任务,小组汇报任务等形式明确第二课堂的主题。第二、分工合作阶段。围绕课堂布置的某一个主题,小组可以在第二课堂短时高效集中解决,便于小组成员内部分工,组合。第三、检验评价阶段。要坚持“从课堂上来,回课堂上”去,形成一个有效循环。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于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期待更大的进步,但是要以鼓励为主。
3.2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内心敏感,特别是在接受新事物上,易有抵触的心理,但一旦接受了新事物,又有一股势不可挡的气势。在英语口语的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发现者。利用第二课堂,把学生从听众升华到一个有情感,有个性,有需求,有理想的社会人;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师生间的纽带与共识。赏识教育,其本质是爱;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赏识教育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他们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而且应该谨记,我们所说的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突破“哑巴”状态,实现与第二语言的有声交流。
3.3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第二课堂的英语口语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从简单开始循序渐进,学生收到及时的积极的反馈信息,肯定个人的劳动及努力,有利于逐步树立其成就感,降低情感过滤,提高信息的吸收率。正如克拉申所倡导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为“i+1”。i代表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自然顺序上所处的某一阶段,i+1则是下一个阶段所达到的语言水平。也就是说难易程度需略高于目前的语言水平,有所挑战但易于达到,不应太难,以免损失成就感。
3.4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营造积极持续的英语口语学习氛围单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第二课堂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口语练习。比如说组织一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赏析等讲座;充分利用学院资源,如校园网的“空中英语”,英语播音等渠道;利用地域优势,如报名参加9.8厦门国际投资洽谈会的志愿者活动等,充实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也可以组织英语角,参与到更多人的讨论中。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机会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提供英语音像资料的借阅等等。总之,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听多说多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操练,营造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讲英语、练英语、用英语的环境和氛围。
4.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英语口语的教学上,要将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情感教学及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起来。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提高口语的强烈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放、灵活和广泛的优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放学生的思维,开阔视野,努力克服高职学生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照顾学生的挑战心理和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知识的吸收率,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应用上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D.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5.
2. 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x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Pergamon, 1981:21.
3. 王烈琴,论克拉克的i+1语言输入假说与中国的外语教学[A].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5.
4. 高燕.开辟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