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育的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ra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审视当下的语文教育现状,不管是老师、学生、家长还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满意度似乎都不太高。语文教育总是处在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状态。人人都能看出有毛病,都能说出点什么,但却不知道该如何纠治这些毛病、处理这些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基本意识
  
  作为一线教师,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是清醒的,明白在当前的条件下什么问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暂时不能解决。要形成一种正确的认识,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观念:语文教育是干什么的?该朝那个方向走?知道一个大致的方向,知道怎样才能朝着这个健康的方向走,怎样才不会迷路。这是对于语文教师最起码的一个要求。因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虽然是单调而平凡的,但却在用生命熔铸金子般的心灵。
  一个人一生中在语文课堂上所受的教育是非常有限的。语文教师如何在这个有限的时段内达到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很值得语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就是说,如何在相应的单位时间里,尽可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同一位高级烹调师做菜,既要口感佳,又要营养丰富,也就是达成方式和效果的最佳结合。也许语文教师一时无法找到这个最佳结合点,但是要尽可能朝这方面努力,要有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意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使学生在雾海苍茫的人生旅途中拨正偏离的航向。
  
  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们常惯于用一个声音说话,当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后,社会上集体地喊出了“人文性”这一口号,似乎这是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其实这种众口一词的现象,恰恰是思维中一种“非人文”的体现。老强调新的提法好,这本身就是一种惯性思维。在喜新时,请不要厌旧。记住两句话:历史是不容割断的;改革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也不会是改后就一成不变的。历史总是按照它本身的规律性在走,有时部分规律可能被发现,但大部分规律可能根本没被注意到。所以,语文教师请不再囿于虚的、缥缈的理论的限制,不要坐而论道,还是实实在在地来思考一下语文教育和人自身的发展关系吧。
  教育总是使人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现在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重在立人,着重于人的自我完善,塑造一种有人性的人,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人只有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才可用一定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说思想就是不出声的语言,一定语言的表达是依赖于一定的思想的。所以,在谈“文”之前,请先谈“人”。叶圣陶先生说过:“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他认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有三种:一是以教育认识自己,二是以教育革新自己,三是以教育成就自己。”三件无论缺了哪一件,都很难成为健全的人。我们培养的是能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提升人生经验的人,培养的是对自己母语文化背景精确把握的人。这主要靠“悟”,要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人云亦云的鹦鹉学舌要不得,亦步亦趋的模仿也是等而下之的。语文学科有丰厚的人文魅力,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抒真情,悟人生,作者把精神、灵魂都倾注在文章里,学习应该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可是,语文教师做到了吗?
  
  三、语文积累与教师的作用
  
  许多语文教师谈到积累的问题。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创造,也不可能有创新。古人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游。其中也蕴含着积累的道理:读书是语言实践过程的积累,行路是生活实践过程的积累,交游是交际实践过程的积累。我们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多方面的书,并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只有多积累,人的情感才会细腻,思维才能敏捷,思想才会丰富。学生在最佳积累时期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积累,他的人生发展是会受到阻滞的。谈到积累,不能不谈到课外阅读,把中国古典的优秀作品和我们的教材结合起来,打通两者的联系,这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儿?有人做过试验,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阅读量上去了,词汇量大大扩充了,口头语言表达也比原来有很大的提高,这不是很好吗?
  当今社会,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也不是知识的载体。人们要明白,所谓真理、知识,只是当下这个圈子里的人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共识。人们对世界的解读,只是当时人们的约定。随着认识的深入、发展,人们会重新认识,重新约定。所以,语文教师,请放下身段,和学生一块儿来学习。要明白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教师主宰一切。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有效学习的环境,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都不尽相同,并且时刻都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基于此,教师的教学行为相应地也要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发挥引领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要明白,教师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而不是一个知识供应商。无论知识发生怎样的变化,科学的探索精神以及科学方法的运用是始终如一的。这是科学的本质,也是语文教师遵循的一个原则。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是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是富有乐趣的。语文教师需要以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每一节课都像艺术家雕琢作品一样,精心构思,创造美感,这应该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参考书目:
  ①李景阳《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2版。
  ②叶圣陶《 叶圣陶随笔——生活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科院图书馆、档案馆工程位于北京中关村,建筑面积50 164 m2,地下2层,地上 10层(局部 11层).结构类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基础为梁式筏板基础,底板厚600 mm 地下室外墙厚350m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1]由此看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呼唤,应该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一、打破僵化模式,推行开放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创新教学氛围  创新是人的智慧充分自由
期刊
选择大面积饰面石材不能局限于挑选样品,还应考虑使用环境、吸水率以及使用表面保护剂时整体效果的改变,还应考察矿体储量和加工企业设备的先进性,重视成品的包装与运输过程
北京市机电研究院科技园区综合楼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针对本工程特点.剪力墙采用全钢整体大模板.柱采用可调截面钢模板.竖井采用400mm小通道自动调节钢模板.人防顶板采用塑料模壳及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以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来衡量课堂教学。换句话说,只要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目标、过程、结论,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诱生深入,最后“请君入瓮”,归入预设结论,就算大功告成,圆满结束,就是一堂好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设是必要的。但是过于追求这种看似严谨和谐精致且效果直观的课堂,就会陷入刻板教条,极大地限制学生视野,束缚学生思维,僵化学生的思想;还会使语文缺乏
期刊
北京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村公寓高层住宅墙体采用企口式全钢大模板,经对不同结构部位分别进行模板设计,并在施工中采用相应技术措施,使混凝土浇筑成型后的层高垂直
语文教学在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所关注的是想象、联想、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这些思维训练因更具体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核心内容。与此相反,由于直觉
促愈颗粒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且具有治愈后复发率低的优点。我们通过前期实验发现,促愈颗粒能提高胃溃疡大鼠再生黏膜的组织学和功能成熟度,说明其促进溃疡愈合及防
2010年一2012年,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配合消食口服液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26岁;病程2年以
中医认为,衰老是指随年龄的增长,阳气衰弱,阴精亏损,气血不足。出现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失调而致。衰老属中医虚劳范畴,与五脏内伤密切相关,其根本原因是肾气亏虚,肾精不固,病位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