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缺位,企业传承还能走多远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pan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沒有哪个老板不想把自己的企业做得长久并且持续地传承下去。现实却是,太多的企业根本传承不下去,要么没人接班,要么接班人撑不起来,当老板不在了或者老板老了,企业也就慢慢没了,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通过对大量企业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我发现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老板缺位。多数企业只是看上去有老板,或者法律意义上有老板,但这些老板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板,因为很多老板并没有干老板该干的活儿,甚至很多老板根本不知道老板该干什么,只是拥有一个老板的身份,以为有了财富企业就可以传承下去,把赚钱看作是第一位的。事实上,能传承的不是财富,而是事业和责任,财富本身并没有传承的意义。
  如果老板不做自己分内的事,只关注赚钱,就会为了短期利益而采取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利益,忽视管理,不会对企业的未来和传承做长远的系统性思考,最终就会导致企业的不可持续,也就谈不上传承了。

企业可持续是传承的前提


  “传承”和“继承”这两个词,词义相近,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继承”通常只是针对财富的流动而言,而“传承”则体现了一种不停歇的状态,如同河中流动着的水,既不干涸也不静止,企业也要能永动而持续。
  企业可持续经营,就能传承下去,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虽然任何事物都有周期,要做到永续经营很难,但是可以尽可能长地可持续经营。当我们去研究这些长寿企业的传承就会发现,这些企业传承下来的是创始人的精神和信仰,还有一代一代接班人承担的责任,财富就是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百年企业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在日本的家族企业里,大多采用长兄继承和守护家业的方式,这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传承。
  但财富的继承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对继承者来说,不劳而获的财富唤醒的是人性中本能的惰性和追求享乐的欲望,很容易让人忘记了信仰和责任。而传承一份事业则能激发后来的人人性中的活力、自信和责任。所以作为老板,要考虑的是如何传承一份事业给后来的人,这是老板对企业、对未来的一份责任。财富总有用尽的一天,而事业却可以不断创造财富。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健全合理的治理结构,企业就很难持续,也就不可能有传承可言,而健全合理的治理结构来源于合理的股权结构设计。所以,做好治理让企业持续,是老板一定要做的事情。

失去控制权就失去了传承


  传承一份事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化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积累而沉淀下来的,对企业而言,企业文化里包含着创始人的初心、精神和境界。
  把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境界赋予自己所能控制的外在的事物和行为,从而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这是人性精神层面的需求,因为每个人总会觉得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高的。所以如果创始人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那么企业文化就会被新的控制人改头换面,以符合新的控制人的格局和境界,原有的文化也就断掉了。如果走到这一步,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对创始人来说其实什么都没有留下。
  那么是不是新的文化就一定比原有的文化高尚、先进呢?也未必,有时候控制人的更换并不能证明控制人的水平和境界孰高孰低。所以对创始人来说,一定要未雨绸缪,及早做好公司的顶层设计,让企业可以有稳定的控制人(家族),这样的传承才有意义。
  企业可以交给旁人(职业经理人)打理,但是企业的控制权要稳定,永远由家族控制,这是能把事业传承下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传承就是空的。而控制权稳定的前提是家族股权不被分割,国外很多企业就是利用家族股权信托的模式做到股权永不可分割,从而造就了那些百年长寿企业。

有业务没管理没法儿传承


  在企业初创期,老板的确需要关注业务,这是企业能活下来的根本。当企业度过了生存期,老板就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关注点了。
  现实中,有很多老板本能地路径依赖,把企业发展放在依靠个人能力上。如果老板是业务出身,就特别关注个人业务,把自己当成公司的大业务员;如果是采购出身的老板,无论公司多大,还是一直控制着采购,谁也不相信;而技术出身的老板,就一直牢牢地控制着技术;还有很多老板把焦点放在关系上,满脑子都是关系、人脉、人情世故,认为关系就是生产力,把企业的生存依托于老板的私人关系。如此种种,老板根本没有精力去做管理。
  这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人治企业,老板本人有着极强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但是大树底下小树难以成长,这样的企业无论怎样都不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而且有优秀潜质的员工大都会离去,留下的大多都是平庸或溜须拍马的员工。我曾经遇到一个年近70的老板,经营企业30多年了,而他的员工最大的也才30岁出头,这说明他根本留不住人,更谈不上培养接班人了。但英雄终究会老去,正如吉姆·柯林斯在管理学经典《基业长青》中说的那样:“所有的领袖,不论多有魅力、多么高瞻远瞩,最后都会去世。”

有管理没治理则传而不久


  有一些老板相对开明或者比较善于学习,明白经营企业是要靠管理的,要有制度和流程,要有战略和商业模式等。这样的老板就会有意识地慢慢从经营层面退出,通过授权或分权,给管理团队留出成长和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成熟的经营团队。
  老板的这些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来说的确非常有益,但这种结构最大的问题是有管理没治理,公司重大决策还是靠老板一个人决定。即便是有些上市公司,看上去有了健全的治理结构(通常指三会一层: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经营层),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大股东(老板)治理的模式,其实还是一个人的治理,一个人的决策,公司的未来还是放在一个人身上,而不是放在一个团队、一个规则之上。一旦老板没了,权力无论交给谁,只要没有约束,这家企业能传承下去就一定是小概率事件,最为典型的就是山西的海鑫集团和浙江的海翔药业。   一个人的治理不是治理,还有多数所谓有健全的治理结构的上市公司,其实也只是形式上的健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根本谈不上企业的传承,即便僥幸传承下来,也是传而不久。

有管理有治理,才可传可承


  真正可传承的企业应该是既有管理又有治理。在经营层面上,所有人的责、权、利(风险)都是对等的;在治理层面上,所有人的责、权、利(风险)也是对等的。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能干的人可以通过机制晋升,不能干的人也可以通过机制设计把他选下去或解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或获得收益。
  如果一个人不用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那么这个人随性而为、为所欲为甚至胳膊肘往外拐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并且会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所以对不能承担责任(风险)的人不能授予太大的权力或职位。而治理能解决的就是责、权、利(风险)不对等的问题,可以通过一定的结构设计来实现责、权、利(风险)的对等。
  同时,对董事长权力的安排,不能像历史上的皇帝一样,一直干到驾崩,而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下去。这种安排逻辑是完全基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权力,即便是大股东也应如此。在治理结构中,一定要有制衡的机制,不能让任何权力不受约束,否则就会葬送企业的未来。如果建立了这样的治理结构,那么选谁做董事长大家都会很坦然,按照规则即可。另一方面,即便不是创始人的后代做董事长,其利益也会被所设计的制度保护。有了这样的结构设计,那么相应的企业传承就会变得简单多了,就像过去的晋商一样,无论谁当掌柜,都会对东家负责。

老板要做建章立制的事


  我经常说“老板有多高企业就有多高”,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老板的认知高度就是企业发展的高度,老板的认知边界就是企业发展的边界。
  上文论述的老板缺位带来的种种表象就是因为老板的认知出了问题,如果你的企业存在这些问题,那么作为老板就要考虑如何去改变这些现状了,千万不要等到想交班的时候交不下去,或者一旦意外发生企业就乱了而不能传承。
  老板缺位的现象,除因为老板的认知出了问题以外,还有老板心理上的原因,比如贪恋权力,享受权力带来的快感,所以不想交权,索性就把员工的活儿都给干了,而员工没有锻炼的机会,就成长不起来,老板就会一边抱怨缺人,一边继续抢员工的活儿,形成恶性循环。事实上不是缺人,而是缺成长的环境。人都是在各种经历中成长起来的,老板也一样。



  因此,企业老板一定要认识到,企业发展的过程就是老板逐渐后退的过程。企业刚成立的时候,老板的确需要什么都干,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要把日常事务交给别人去做,自己做好总经理就可以了;再到了一定阶段,经营上的事务就要交给经营团队去处理了,自己只做好董事长,领导董事会一起做好决策就可以了;再到了一定阶段,就要把决策权交给董事会了,让董事会按照规则做决策就可以了,到这个时候就要好好考虑企业的传承了。
  在这样的发展进程中,每一步的放权都会促使老板去思考制度的建设。因为在任何时候无论把权力交给谁,无论这个人是否靠谱,如果没有制度约束,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也往往是不可控的,这个时候老板就会本能地寻求让风险可控的方法。对企业来说,这就是通过制度的设计去控制和约束个体、团队的行为,慢慢也就建立起了制度,这才是老板该干的事情。

凡事预则立,有备无患


  企业传承其实并不遥远,老板还是要好好考虑这个问题的。一旦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会倒逼自己去做制度建设来规避传承过程中的风险,从而让企业及早形成依靠规则和团队的机制。一旦这种机制形成,就比较容易让企业形成良性循环,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把企业传承下去。
  传承下去的是一种精神和感情,是一份责任和希望,也是企业凝聚客户与员工的人心和取得社会信任的有效方式。
  同时,企业传承也是家族后代凝聚的载体,会让整个家族有一个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归宿。
  所以企业创始人要对传承有足够的认识,淡化个人英雄情结,尽量提前充分准备,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用规则推动企业发展,既成就别人,更成就自己和整个家族。
  作者:泰山管理学院创办人、荣誉院长,致力于企业管理、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著有《股权战略》等
其他文献
回顾淘宝走过的17年,主要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PC时代,从2013年到今天的7年移动互联网时代。2013年10月,时任阿里CEO的陆兆禧宣布“all in无线”,从全集团各事业部抽调精兵强将到手机淘宝部门,以期抢夺移动互联时代的入口。阿里决心将手机淘宝打造成为航空母舰级App,因此所有无线相关的项目一律优先批准,给足预算支持。到了2016年3月29日,淘宝卖家大会上
期刊
任正非在2011年年初公司市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华为公司过去的成功,能不能代表未来的成功?不见得。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成功也有可能导致我们经验主义,导致我们步入陷阱……时间、空间、管理者的状态都在不断变化,我们不可能刻舟求剑,所以我们的成功是不可能复制的。能不能成功,在于我们要掌握、应用我们的文化和经验,并灵活地去实践,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常说“以史为鉴”,那华为的发展史又给
期刊
“生于非典,考于新冠,天降大任,注定不凡。”这是一句略带调侃的祝福语。今年的高考注定不平凡,也格外引人注目。高考既是一次人生大考,也是一次隆重的别样成人礼。很多商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营销机会。  高考前夕,国际著名奢侈品品牌宝格丽(BVLGARI)官微发布了由“爱情篇”“单独篇”“滑板篇”组成的主题为“花开那年”的系列广告,希望能借助致敬十八岁,推广Divas’Dream系列成人礼特别款。  宝格丽
期刊
时下,几乎是全民参与的国内“高考”刚刚结束,人们的目光再次从国考的“高考”中,转向抗击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的“高考”中。这么讲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面对这次疫情时,个人、组织、企业甚至是政府都在回答属于自己的考题。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考题,似乎也并不那么容易满分,这并不是说企业不懂得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事实上,在抗击疫情期间,已有许多企业展现了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例如,在疫情期间
期刊
财经作家吴晓波6月29日晚首次在淘宝直播带货—“新国货首发”。此次带货的商品涵盖零食、家居、日用品和快消品等,超过24种类别。根据吴晓波自己发布的统计战报,这场“新国货首发”直播秀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观看870多万次、最高在线人数超4万人、引导销售业绩5200多万元。  但随后一位合作方爆料称,参加吴晓波的直播需要交60万元的坑位费,但最终只卖出了15罐奶粉,第二天还有2罐退货,实际成交额连5万
期刊
当我问起一位创业者怎么定义创业时,他给了一个回答:创业就是用反人性的方式去迎合人性。这位创业者王赓正在做一款名为好酥胡的蛋黄酥,产品名和包装很吸引人,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但是他的话我不是很理解,甚至读出了一种成功学的欲盖弥彰。  王赓用杜国楹来做注解。在中国商业界,杜国楹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小罐茶等多个知名品牌都是出自这位创业大师手下,
期刊
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  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间,若同时在一个区域,则必有空间分割。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于同一生存空间,因为生态位的层次、等级不同,弱者也仍然能够生存。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山林,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態位是完全相同的。  在食物依赖上也完全不同,有吃肉的就必有吃草的,二者分时供应;狮子白天显威,老虎傍晚横行,群狼深夜觅食
期刊
在互联网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网赚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民依靠网络的各种新型营销方式赚钱。网赚游戏的广告剧充斥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投放频率高、广告套路相似,极具洗脑效应,诱导着用户下载试玩。“爱上消消消”作为一款网赚游戏,是超休闲发行商魔度互娱发行的产品,于2020年2月9日上线应用商店,这是一款闯关消除益智游戏,完成游戏任务可以获取奖励,奖励累积到100元可进行提现。但是,在网赚的外衣下
期刊
增长,对任何企业都是永恒的主题。不论初创公司还是已成熟的大企业,在经历一段高速发展后,都会触碰到阶段性的天花板。能否持续创新和保持增长,正是一家公司走向伟大或平庸的分界线。  在“网络效应”非常明显的互联网领域,通常是得用户者得天下。所以对于赢得用户的重要性,再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特别是对于企业增长,往往和用户增长有很大重叠部分。什么是用户增长  用杨瀚清的话来讲就是,“以终为始,利用一切资源让更多
期刊
怎样创造一只独角兽?  答案是先养成一只瞪羚,或者是猎豹。  6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0胡润中国瞪羚企业榜》与《2020胡润中国猎豹企业榜》。不过,很多人对于为何要用“瞪羚”与“猎豹”這两个动物来命名榜单表示不解。  对此,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特意进行了解释,在此之前,他先提到了独角兽。独角兽的概念来自于一位美国的投资人,指估值达10亿美金的未上市企业。因为该投资人认为,能够投资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