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幽默笔拙意谐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j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白石(1864—1957)是近现代中国伟大的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书画作品具有极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并且成就卓越。其绘画题材也十分广泛,花鸟蔬果、鱼虾虫蟹、山水人物等无所不能。他创作的人物画虽传世不多,但却有造型精简、寓意鲜明等艺术特色。特别是老人晚期的人物画,不仅带着浓郁的人情色彩和近于漫画的思维,而且不乏善良朴素、睿智幽默,极富齐氏特有的稚拙纯朴、凝练平和之个人风貌。作为白石老人的家乡人,在纪念老人诞辰150周年之际,笔者特此试析老人晚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以飨读者。
  齐白石人物画的分期和风格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得知齐白石的人物画之名,其实远早于他的花鸟和山水画之名。同时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郎绍君教授主编,1996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齐白石全集》,笔者将齐氏人物画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齐氏人物画早期为1888—1903年,即齐白石25—40岁时期,其真正的艺术生涯始于画人物肖像。据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白石老人自述》记载,1888年始他曾先后拜民间艺人萧芗陔、文少可为师学画肖像,其时以画观音、雷公、钟馗、关公、岳飞等民间广为流传的人物题材为主。1899年齐白石投师王湘绮,并且在绘画创作中努力追求文人画的笔墨意趣,使得其人物画得工细逼真传神,技艺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齐氏人物画中期为1903—1920年,即他40—57岁时期,其间他开始对以前的绘画观念有所否定,画风也开始有所转变,艺术取法从黄慎改师金冬心,且人物绘画最为突出。此时的人物画不再追求工细,线条由繁到简,有的甚至寥寥数笔,为齐氏人物画的小写意阶段。
  1920—1957年即齐白石57—93岁时期,为齐氏人物画晚期。期间齐白石曾经得到陈师曾、徐悲鸿等画家帮助,开始了历时十年的“衰年变法”。在学习吴昌硕的基础上吸取生活和民间艺术的营养,终于创造出齐氏的独特风格。该时期他对人物绘画题材的选择,不是借鉴古人图式,而多以至老弥笃的一颗农村少年的童心去观察、感受生活,作品源自对生活的感悟和亲身经历。在章法处理方面,看似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实际上皆成妙构。在造型方面坚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信条,在笔墨方面不作绞转的花俏,而是直来直去、笔力雄深,为齐氏人物画的大写意阶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齐白石70—90岁时期的人物画。其题材、形式、风格相对稳定,个性风格完全形成。当时白石老人的画风,是将八大山人、石涛、金农的风格融为了一体,尽管用笔减省、形象简括,但却极有意趣而不草率。如1936年齐白石为四川军阀王治园作《钟馗搔背图》(图1),尺寸94×43.7厘米,为2009年香港苏富比拍品。它描绘一绿脸小鬼因为搔不到钟馗的痒处,急得钟老爷的胡子都飞了起来,说明“侍候老爷的小鬼并不好当”。诙谐的画面和口语般的诗句,不仅表达了老人对生活的感触,对社会直率的看法,更是对当时时事的反省、嘲讽或情感的抒发。由此笔者可以得出,齐白石晚期笔下的人物画用笔随意、不拘格法,朴拙老辣、简约直率。在幽默天真的同时又饱含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意趣,略于写形体貌却精于传神达意,极具其大笔写意人物画的基本风格。
  齐白石晚期人物画的题材分类
  依笔者拙见,尽管齐氏人物画创作题材众多,但晚期作品主要还是分为佛教、传说和市井百姓三类。其中佛教人物多画观音、罗汉、达摩祖师、无量寿佛等。如2011年北京匡时拍品,尺寸为67×34.5厘米,1953年创作的《无量寿佛》(图2)。因藏传佛教对红色有主怀爱和长寿的特定涵义,故画中此佛表现为红色。同时红色大笔涂抹使得视觉冲击力极强,兼有明暗光影变化,形体塑造亦富有现代感。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化现,又称长寿佛,是白石老人最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它不仅寄寓了老人祈求佛陀施予芸芸众生健康长寿的良好愿望,而且表达了老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齐氏晚期的众多人物画,还非常喜欢传说人物题材的创作。如观砚的苏东坡,作画的石涛,拜石的米颠,背葫芦的铁拐李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如2011年中国嘉德拍品,尺寸为136.5×33.5厘米,1947年创作的《铁拐李玩葫图》(图3)。虽然齐白石早期画过八仙人物,但到了晚期他则只画八仙中的铁拐李。他早期的“铁拐李”形象一般都是立姿,作为一个传说人物特别强调画中的“拐”相;而晚期“铁拐李”则多为坐像,绘画注重的转换为画中人物的神态,并且要藉以喻事喻理。不知读者细心观察了没有,晚期老人画的铁拐李虽然有正、侧面的,还有背着、抱着葫芦的,但均为短须、蓬头垢面的乞丐模样。该类隐含和自喻白石老人的艺术长期不被理解的人物画,不但极富愤闷之情,而且更多的是幽默和无奈,以及隐藏在这种幽默、无奈后的大智大慧。
  白石老人晚期的人物画不仅画“阳春白雪”,而且还画“下里巴人”,其笔下的市井百姓形象不但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如2012年北京华辰拍品,尺寸为91×48.5厘米,1930年他创作的《读书图》(图4)。它描述了一个让人哑然失笑的有须老者,身着肥大衣物,拖着破旧布鞋,一副无所事事、自在逍遥的模样。老者半坐半靠在石头上,虽托着一本“圣贤书”想读,但却心不在焉地抬头望天,心思根本不在看书上面。“相汝之貌,令人可憎。相汝之形,百事无能”的画中题句,为老人对道家“无为”思想的理解,但似乎更加接近于自嘲,隐约有正话反说的意思。这也说明白石老人并非是在评价《道经》,而是对老子著作的极大“幽默”。
  齐白石晚期人物画的风格特点分析
  齐氏晚期的人物画,笔者从风格特点分析,可以归纳概括为如下四点:
  1.引金石篆书的笔法入画。这种新画风,与大写意鼻祖的唐代的王洽,做出突破性贡献的宋代的梁楷,把大写意推向极致的明代的徐渭、张风,写意画自成一格的清代的黄慎,近代任颐的减笔及意笔人物画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后者用笔奔放飘逸,或吸收草书的笔法入画;前者则主要用金石篆书的笔法入画,画风将前人的飘逸、豪放化为浑厚、老辣、稚拙,使所绘人物更加富有情趣和戏剧性,从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令人叹为观止!   如2007年上海嘉泰拍品,尺寸为136×68厘米,1946年齐白石创作的《东方朔偷桃图》(图5)。因1936年以后的白石老人在实际年龄上都会多加两岁,故该画的实际创作年龄为八十四岁。老人的书法在他七八十岁之时仍然通畅老劲、不显颓势,画中的大字书跋比起小字款来,人们更能明显感受到老人挥毫运墨时纵横捭阖之气概。点划中既可见刚猛犀利的锋芒,又不显得浮躁霸悍。此图大字如屏如障,与画面上东方朔的眼神形成呼应,画面的构图采用书画对角安置的章法,人物不衬托背景,书法同时起到了装饰画面,平实、自然、天真的情趣贯穿于始终。全画运笔粗狂简练,画风浑厚、老辣,极富金石篆书的韵味。
  2.画中极具幽默与智慧。白石老人一生中画过许多的“不倒翁”,而且几乎每次都赋予了它重新的涵义和不同的生命。郎绍君在台湾义之堂出版的《齐白石的画界》一书中,称他的“《不倒翁》集中表现了白石老人的幽默与智慧,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经典性的创造”。据郎教授的研究显示,白石第一次画《不倒翁》是在1919年,“以单一的墨色画侧面,不倒翁戴官帽,画法拙稚拘谨,还不是后来的丑角模样”,到后来变为“通体遍黑,面部染赭,鼻梁与折扇留白”的“贼官”模样,配以“适当的漫画手法和妙趣横生的诗题”,将腐吏的丑陋以玩笑态度揭示出来。
  1922年后,白石老人画不倒翁则另有“乌纱白扇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的一番情境,意在嘲讽那些当官不做事的人。1941年后他又将不倒翁改为“为官分别在衣冠,不倒名翁却可怜。又有世间称好汉,无心身价只三钱”,如1998年北京翰海拍品,尺寸为126.5×33.5厘米,上世纪40年代齐白石创作的《不倒翁》(图6)。将其转换成官员们低能、无所事事,每天摇着一把扇子的形象,简直让笔者拍案叫绝!
  3.作品富有暗喻和内涵。白石老人一生不求闻达,虽与官家多打交道,如樊增祥、夏午诒、王缵绪等,却拒绝举荐为内廷供奉,又或捐纳县丞官职。他有诗曰“穷到无边犹自豪,清闲还比做官高”,恰是对官宦仕途毫无兴趣的反映。他身逢乱世,家乡湖南屡遭兵火,故对军阀赃官深恶痛绝。如2013年北京保利拍品,尺寸为96×35厘米,上世纪40年代末创作的《毕卓盗酒》(图7)。作品由正面的讥讽,转为曲笔的描写,用毕卓“宁肯为盗,不肯伤廉”的非法行径,暗喻贪污带来更严重的祸害,是官吏误国殃民之劣源。其表达似属幽默轻松,实具诸般无奈的内涵。
  薛永年所撰《象外意与文化积淀——谈齐白石绘画用典》一文介绍,白石老人画毕卓不是照搬典故,而是从绘画的立意方面出发进行了再创作。把仅当过吏部郎的毕卓说成是位高权重的宰相,并且将“在任废职盗酒”说成是“归田不肯伤廉”的行为。他画中的题句还富有哲理:如果只是盗贼去偷酒,受害者不过是一家一户;但要是当大官的贪赃枉法,那就会祸及百姓万民。老人作这幅画旨在歌颂公正廉明的为官之道,同时无情鞭挞那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贪官污吏。该作老人画大写人物时曾有的豪放怪拙气息全无,只留下平心静气,行笔如打太极,舒缓自如,含蓄内在,质朴无华。毕卓的睡态酣真,歪斜的酒瓮和酒勺亦有醉倒朦胧之感,令人捧腹不已。
  4.画面充满生活情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齐白石晚期的人物画极富幽默感。它来自老人极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是对人间百态的感悟,是对平凡事物的发掘。而老人诗歌、书法、绘画、篆刻“四绝”的巧妙结合,则以幽默的方式将严肃以玩笑的轻松态度揭示,令人在欢笑之余仍然感到他盯衡世事的洞察力。
  如2013年北京保利拍品,尺寸为97×41厘米,1945年创作的《老当益壮》(图8)。画中老人挺腰举杖,一副“英雄”样。但其姿情和年龄的矛盾,又让人哑然失笑。画中的自我充满活力和情趣,表现了白石老人积极向上,不服老、不认输的乐观向上的精神。老人暮年之后最爱画“老当益壮”题材,借之将心中的诙谐天真、慈爱仁厚、不肯服老等等思想感情通通表达出来,借以自嘲、自勉、自省。这种精神矍铄、志气高昂的老者形态,能够给人以轻松愉悦、诙谐幽默的喜剧效果,实在令人忍俊不禁。
  以笔者浅见,齐氏晚期人物画的突出特点,其实概括成八个字就是“睿智幽默,笔拙意谐”。“睿智幽默”指白石老人的画中极具幽默与智慧。而“笔拙”指老人引金石篆书的笔法入画,采齐氏典型的大写意用笔,笔墨粗简拙厚;“意谐”指老人的作品富有暗喻和内涵,画面诙谐且充满生活情趣。这从本文介绍的白石老人晚期八幅人物画代表作中,足可见一斑。
其他文献
人物名片  鲁建,知爱草堂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西安书法院副院长、蓝田书法院名誉院长、安徽和州书法院副院长、西双版纳书法院名誉院长、江苏盐城鹿鸣书社名誉社长。  书法作品入展、获奖:  中国第二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第四届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  首届“西狭颂”全国书法作品大展(中国
期刊
《三桃图》主要表现三个红润熟透的桃果,前两个侧面相背紧挨,另一个背面朝后。其桃叶虽仅寥寥数片,但充满偃卧顾盼之态,很好衬托了桃果的丰硕圆满(图1)。本作系宣和旧式装裱,绢本,25.5×26.5厘米,上有四方鉴藏印,左下为“齐氏”、“父庚”、“齐氏千□”, 其主人待考,而右上的“中山”朱文印,即是日本的中山商会,该组织是清末民初时期日本最大的艺术品运营公司,曾在中国和日本两地大量收购中国艺术品,运往
期刊
正如唐朝诗人骆宾王在《咏美人在天津桥》中记录了一位佳人信步桥上的情景一样——“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在我国古代,描写美女佳人的诗歌文章数不胜数。然而最直观地表现这些佳人的却是仕女画。中国古代人物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它记录了古代美女们的传奇故事和世俗生活,展示着“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古代美女众生像。  仕女画内容
期刊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逐步兴起,收藏范围和收藏人群不断扩大,紫砂收藏也深入寻常百姓家。如何鉴赏紫砂壶?什么样的紫砂壶才算作好壶?为此,记者采访了“藏宝陶艺”创始人、中国紫砂类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古董鉴定师、高级陶艺师夏洪林,请他为壶友传授紫砂收藏经。  夏洪林,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人,1964年生。虔诚于佛法,痴迷于陶艺,嗜壶如命,天分出众,藏古今茗壶数万把。1987年起投于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培源门下
期刊
晋代书圣王羲之偕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让喝酒不仅显得儒雅,而且更富有趣味性。古陶瓷中的倒装壶和公道杯就是迎合这一儒风雅俗而出现的“科技产品”,增添了古人饮酒取乐的情趣。  倒装壶注水有别于传统的壶口注水法,使用时须将壶体倒置,将水由壶底小孔注入壶内,然后放正壶身,水才能从壶流倒出,故此而得名,也称倒注壶、倒流壶;又因壶底中心有一小孔,内接空心管,所以又称内管壶。  倒装壶无盖,底部有一个小孔
期刊
如果说对于哥釉瓷器的热衷肇始于明人,那么清代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雍正朝的仿哥釉瓷器可以说是一个巅峰。本文所述的古铜纹穿带贯耳瓶即是雍正朝仿哥釉瓷器中的一件杰作。  该瓶作四方形,敞口圆唇,束颈,颈部露胎,模印仿古铜器饕餮纹一周,两侧装方形贯耳,垂腹,腹部箍饰一道凸弦纹,圈足较高微外撇,圈足上有左右对称的长方形穿孔,足底沿露胎。通体施米色仿哥釉,釉色均匀光洁,晶莹滋润,釉面开大小纹片,纹路深浅不一,
期刊
歙县博物馆藏有近代大师黄宾虹的数件山水成扇精品,这些成扇集绘画、书法、雕刻于一身,其艺术水平高超,制作工艺考究,且保存较好,殊为珍贵。  黄宾虹墨笔山水成扇,纸本,墨笔画,纵18、横47厘米(图1、2、3)。画面以枯笔绘江南山水小景。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近处绘枯石杂树、小桥流水,数间屋宇隐现其中。款署“己巳六月,纯夫先生属,宾虹。”钤“虹”白文圆印。背面为清末翰林许承尧隶书《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内
期刊
宋元之际,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老百姓为了寻找诉求,期待安慰,往往寄托于宗教,神像成为时代的偶像,龙泉窑宗教瓷塑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运而生。  相比于寺庙里的木质泥质神像或石刻造像,瓷塑神像形制较小,适用于信徒供于家中案头或小龛等处,是神佛信仰进一步盛行、进一步世俗化的体现。龙泉窑瓷塑艺人擅于运用材质来塑造神佛形象,所制的各式神像,灵活运用捏塑、堆塑、贴花、刻划、模印等多种工艺手法,尤其是巧妙利用
期刊
南京的象牙雕刻是南京著名的工艺三宝之一,就是在全国四大牙雕产地中,南京牙雕也是有其特色的,那就是仿古和圆雕闻名于世。  在朋友的热情介绍下,记者见到江苏省仿古牙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位传承人中的一位,他就是江苏东方工艺艺术研究院骨牙雕刻研究所所长戴德裕。  家庭熏陶、个人喜好立志学习牙雕  戴德裕搞象牙雕刻的初衷,和他儿时喜欢美术有关,再一个就是他的家庭本是一个书香门第,加上他一家兄弟姐妹中有多人在南
期刊
在中国绘画中,花鸟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除了本意花卉和禽鸟之外,还包括了畜兽、虫鱼等动物,以及树木、蔬果等植物。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勾勒填色法、没骨法、兼工带写和写意几个阶段。  纵观中国花鸟画的绘画史,有明一代是其中一个重要阶段。写意花鸟尽管在元代已经初见端倪,但真正开启文人写意花鸟的却是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征明、陈道复、陆治等。受“吴门画派”的影响先后出现的花鸟画名家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