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种菜乐趣多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天,我闲来无事走到小区后门,发现围墙不远处有一片荒草地,瓦砾和沙石成堆,一看就知道这是建小区时剩下来未处理掉的建筑垃圾,时日一久便杂草丛生了,眼前的景象突然让我想起了孩童时随父亲开荒种地的情景,于是,我心想:何不把这片垃圾地开荒出来种些蔬菜呢?
  说干就干,我当天上午就来到杂货店,买了锄头、水桶、扁担、绳子等工具,当天下午就干了起来。我先是把锄下来的杂草和垃圾晒干,然后把它们烧成“火土灰”。据父亲说“火土灰”是最好的农家肥,它不但肥效好,还可以改良土壤。做完这一切,我便开始挖地了,这可是个体力活,连续干了几天累得我满头大汗。有一天,正当我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几位老友来家里串门,他们听老伴说我在院外开荒便好奇地寻来,一见我满头汗水的样子,无不责备地笑着说:“你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何必把自己搞得这样辛苦呢?你有退休金,又不缺买菜钱!”“是啊,我确实衣食无忧,但缺的是生活的多樣化,搞搞劳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出出汗胜过打针吃药,免去老年人三病四痛。”我的一席话说得他们连连点头称是。
  终于,我整理出了五小块菜地。当时正值春种时节,种什么呢?这得看具体情况了。俗话说:有收没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我虽然不在乎收多少,但是有点收成自然是更好的。我琢磨了一下,附近没有水塘,那自然就无水,因此,我最后决定种一些旱作物,比如豆子、玉米、红薯。
  种子种下后,我每天早晚都会去地里看看种子是否破土发芽了。几天后,种子终于破土而出,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苗。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生命,我十分高兴。从此,每天早上和晚上我都会去菜地里走上一圈,隔三岔五不是除草就是浇水、施肥,小苗就这样一天天地茁壮成长,绿油油的煞是喜人。
  日子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夏季,天气非常炎热,土壤也很干燥,农作物很缺水,它们就像婴儿一样嗷嗷待哺,我又想出了新办法,把家里洗菜、淘米、洗脸、洗手、洗碗、洗脚等用过的水储存起来,然后每天早上和晚上挑去浇灌,总算是解决了农作物的缺水问题。
  这样的劳作虽然有点辛苦,但是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老友们问我有什么收获,我说:“一是收获了好心情,每天快快乐乐地度过;二是收获了健康的身体,开荒种地一年来我很少伤风感冒了,一改过去三天两头去医院看医生打针吃药的状况;三是收获了劳动果实,虽然产量不多,但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总之,开荒种地给我的晚年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其他文献
在职期间,由于忙于工作,我很少有时间读书,写作更是偶尔为之,每每叹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读书写作成为我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一般不少于3小时,书架上数百册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藏书,我几乎都读了一遍,有的经典著作不知翻阅了多少遍,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在思想认识上对读书也有了新的感悟。  读书是一种享受。在书海里遨游,与古人对话,倾听先哲们的
期刊
数十载岁月洗礼,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我今年已94岁,抗美援朝的经历,我仍然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我的老家在河南沈丘。1948年3月,21岁的我入伍参军,5个月后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入朝作战前属高炮7团,驻防在上海。1950年9月,我所在的高炮团进入中朝边境的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守护鸭绿江大桥。11月,高炮7团被并入高炮64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我经历了两次生死考验。  一次是在
期刊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在很多人心中,这个牛年春节特别而又温馨。就地过年的奉献、文明过节的担当、默默无闻的坚守、温暖实在的保障,让牛年春节有着一样的安心放心舒心,更彰显出家国一体、家国同心的深厚力量。  就地过年也有滋有味  在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的背景下,很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不能在除夕夜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充满期待:“等春暖花开,再和
期刊
友情是珍贵的,我能与《老友》做朋友,深感荣幸。我与《老友》已交往29个春秋,我深深体会到《老友》真情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老友》为读者精心设置20多个精彩栏目,每期精挑细选的好文章,篇篇都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每一篇都令人获益匪浅。  《老友》的《岁月人生》栏目刊登的老红军、老八路英勇奮战、不怕流血牺牲的故事,为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讲课素材,受到广大青少年的一致好评,我因此两次被景德镇
期刊
他,与共和国同龄,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退休后因成绩显著被原工作单位连续返聘10年;他,老而弥坚,守初心、担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浑身充满正能量,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他,就是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退休干部王纪洪。  王纪洪退休后,凭着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情怀和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仅近5年,组织上就授予他许多荣誉: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省直机关优秀党
期刊
1928年9月,湖南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转战江西万载城乡,有力推动了万载地区的革命斗争。正在万载县鸡爪岭开药铺的清江县(樟树设市前为清江县)山前乡双港人廖梅修,参加了当地的革命斗争,经受了革命的洗礼。1929年12月间,廖梅修受湘鄂赣边区特别支部派遣从万载回到家乡,以探亲的名义在十里店的表弟傅裕昌家落脚,准备开辟新区革命斗争活动。  1895年,傅裕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身材高
期刊
“寻乌县社会福利中心被省民政厅授予‘三星级’养老院啦!”老人们相互转告,都说这份荣誉的取得,也有罗碧梅的一份功劳。  提起今年79岁的罗碧梅,寻乌县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们个个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罗碧梅1942年生于文峰乡罗坝村,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1年党龄。她当过村干部、民办老师,荣获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劳动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2018年,她入住县
期刊
“老婆子,1月份的《老友》儿子给带回来了,快过来一起看看啊!”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全南县离休干部李文汉兴奋地招呼妻子。每个月老友杂志社都会准时把《老友》寄到李文汉儿子的单位,并由儿子带回家中供老兩口阅读。  李文汉的儿子说:“父母亲由于身体原因都不怎么外出,每天都会看看电视和报刊,特别期盼着看到每月的《老友》,它里面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热情讴歌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和老有所为的典型事
期刊
2017年,因为房屋拆迁,年过古稀的我,从居住了30多年、邻里关系十分融洽的学校宿舍,迁入一个离学校不远但十分陌生的小区居住。  我住的那栋楼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6户人家。因为我早已退休,出门次数相对较少,不但与其他楼层的几十位邻居很难一一相遇,即使与同一楼层对门的邻居也难得见面,所以刚搬过去时我感到很彷徨、很孤独,万一哪天家里发生意外,子女不在身边,该怎么办?  好在我的这些担忧逐渐被化解。
期刊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后代,自小在乡村长大,直到调入县城工作才把家安在县城,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尽管如此,我的根仍在农村。  母亲随我们在城里生活了整整20年,她80岁高龄时,言谈举止中开始流露出叶落归根的念头。就在寿庆当日,母亲正儿八经地跟我说:“我打算回乡下去住,你是家里的老大,娘只有跟着你。”  母亲的想法在我意料之中。其时我也退居二线,离退休就差几年,陪母亲回乡下住未尝不可。我回答母亲:“只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