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母亲回乡下居住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oenixE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后代,自小在乡村长大,直到调入县城工作才把家安在县城,由乡下人变为城里人。尽管如此,我的根仍在农村。
  母亲随我们在城里生活了整整20年,她80岁高龄时,言谈举止中开始流露出叶落归根的念头。就在寿庆当日,母亲正儿八经地跟我说:“我打算回乡下去住,你是家里的老大,娘只有跟着你。”
  母亲的想法在我意料之中。其时我也退居二线,离退休就差几年,陪母亲回乡下住未尝不可。我回答母亲:“只是乡下的老房子快坍塌了,要等拆旧建新才能住得安稳。”她点点头:“房子不要搞那么好,能住就行。”
  于是,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份新农村建设规划图纸,选了其中一种户型作为参考,前后花了将近三年时间,一栋三层小楼便在老家拔地而起。紧接着,我对房子进行了简单装修,地面全部贴上普通瓷砖,一楼大厅没有摆设乡下流行的“天地国亲师位”之类神龛,而是贴了一幅绘有迎客松的大型壁画,二楼挂“爱我家乡”横匾,三楼是书房和娱乐室,楼道扶梯两侧挂满了几十幅精制放大的照片,家具、电器、卫浴、车库、鱼池、移动宽带等一应俱全,居住设施与城里相差无几。我还在一楼特地给老母亲布置了一间静谧温馨的住房,给她买了一张实木床,购买了影碟机,只等接母亲回家。
  那天,我与妻子起得特别早,招呼着大大小小全家人准时坐车向老家进发。母亲更像是一夜未眠,提前把自己的生活用品拾掇得整整齐齐,生怕因动作缓慢而耽误回家这件大事。
  晨曦初露,车子已经到达老家门口,一串万响爆竹把寂静的小山村都震醒了。鳥儿是最惧怕响动的,可是我发现那一刻门前树上的小鸟儿并没有飞远,爆竹声刚刚停下它们就“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像是在欢迎我们回家。母亲有感而发:“还是乡下好啊,连鸟儿都喜欢跟我们做伴!”
  我乡下的房子用围墙围着,挨着内墙有一块长条形的菜地。回老家的第一个春节,我便栽下杨梅、石榴、李子、猕猴桃等十几种果树,施足底肥,精心管理,不出三年,几株很小的枇杷树、柑橘树、红枣树、猕猴桃树便相继结果了。在果树的间隙处,我根据季节的不同轮番栽种白菜、萝卜、大蒜、辣椒等,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尽可放心食用,还饲养了10多只鸡鸭,肉味特别鲜美。
  有一年,我发现菜地里冒出数根绿茸茸的冬瓜秧苗来,可我并未播撒冬瓜种子。母亲说,冬瓜用不着年年下种,有野生的就行。果然,我每年都能从菜地里抱回几个大冬瓜,颇有一种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喜悦。
  陪老母亲回乡下居住,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老人过得开心。母亲未见过高速公路,我搀扶着她登上一处高坡看车辆在高速公路上来往穿梭;集镇上每月的圩日,我领着她去那里凑凑热闹,即使没买东西也让她感觉不虚此行。每当看到母亲满足的神色,我越发感到,陪她回乡下居住,这是我作出的正确选择。
其他文献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张定宇、陈陆、张桂梅等当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收治病人全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顾已感染新冠肺炎的妻子,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
期刊
在职期间,由于忙于工作,我很少有时间读书,写作更是偶尔为之,每每叹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退休后,时间充裕了,读书写作成为我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我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一般不少于3小时,书架上数百册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藏书,我几乎都读了一遍,有的经典著作不知翻阅了多少遍,从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快乐,在思想认识上对读书也有了新的感悟。  读书是一种享受。在书海里遨游,与古人对话,倾听先哲们的
期刊
数十载岁月洗礼,历史的记忆从未褪色。我今年已94岁,抗美援朝的经历,我仍然印象深刻,至今难忘。  我的老家在河南沈丘。1948年3月,21岁的我入伍参军,5个月后进入华北军政大学学习,入朝作战前属高炮7团,驻防在上海。1950年9月,我所在的高炮团进入中朝边境的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守护鸭绿江大桥。11月,高炮7团被并入高炮64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我经历了两次生死考验。  一次是在
期刊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在很多人心中,这个牛年春节特别而又温馨。就地过年的奉献、文明过节的担当、默默无闻的坚守、温暖实在的保障,让牛年春节有着一样的安心放心舒心,更彰显出家国一体、家国同心的深厚力量。  就地过年也有滋有味  在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仍然艰巨的背景下,很多人响应号召、就地过年,不能在除夕夜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但充满期待:“等春暖花开,再和
期刊
友情是珍贵的,我能与《老友》做朋友,深感荣幸。我与《老友》已交往29个春秋,我深深体会到《老友》真情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宗旨。《老友》为读者精心设置20多个精彩栏目,每期精挑细选的好文章,篇篇都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每一篇都令人获益匪浅。  《老友》的《岁月人生》栏目刊登的老红军、老八路英勇奮战、不怕流血牺牲的故事,为我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讲课素材,受到广大青少年的一致好评,我因此两次被景德镇
期刊
他,与共和国同龄,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座右铭,退休后因成绩显著被原工作单位连续返聘10年;他,老而弥坚,守初心、担使命,永葆政治本色,浑身充满正能量,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发挥重要作用。他,就是江西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退休干部王纪洪。  王纪洪退休后,凭着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的情怀和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仅近5年,组织上就授予他许多荣誉: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省直机关优秀党
期刊
1928年9月,湖南平江起义后,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红五军转战江西万载城乡,有力推动了万载地区的革命斗争。正在万载县鸡爪岭开药铺的清江县(樟树设市前为清江县)山前乡双港人廖梅修,参加了当地的革命斗争,经受了革命的洗礼。1929年12月间,廖梅修受湘鄂赣边区特别支部派遣从万载回到家乡,以探亲的名义在十里店的表弟傅裕昌家落脚,准备开辟新区革命斗争活动。  1895年,傅裕昌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他身材高
期刊
“寻乌县社会福利中心被省民政厅授予‘三星级’养老院啦!”老人们相互转告,都说这份荣誉的取得,也有罗碧梅的一份功劳。  提起今年79岁的罗碧梅,寻乌县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们个个伸出大拇指,赞不绝口。罗碧梅1942年生于文峰乡罗坝村,197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51年党龄。她当过村干部、民办老师,荣获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劳动积极分子等光荣称号,多次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奖励。2018年,她入住县
期刊
“老婆子,1月份的《老友》儿子给带回来了,快过来一起看看啊!”家住广州市番禺区的全南县离休干部李文汉兴奋地招呼妻子。每个月老友杂志社都会准时把《老友》寄到李文汉儿子的单位,并由儿子带回家中供老兩口阅读。  李文汉的儿子说:“父母亲由于身体原因都不怎么外出,每天都会看看电视和报刊,特别期盼着看到每月的《老友》,它里面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热情讴歌老同志的历史功绩和老有所为的典型事
期刊
2017年,因为房屋拆迁,年过古稀的我,从居住了30多年、邻里关系十分融洽的学校宿舍,迁入一个离学校不远但十分陌生的小区居住。  我住的那栋楼有3个单元,每个单元有36户人家。因为我早已退休,出门次数相对较少,不但与其他楼层的几十位邻居很难一一相遇,即使与同一楼层对门的邻居也难得见面,所以刚搬过去时我感到很彷徨、很孤独,万一哪天家里发生意外,子女不在身边,该怎么办?  好在我的这些担忧逐渐被化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