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成功影像再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jing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时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代笔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苔丝》 文字绘画艺术 影像再现 色彩 光线变化 细节照应
  
  作为跨越19-20世纪的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在欧洲传统的文学土壤上孕育出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他的小说不仅有独特而复杂的结构、有不同与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的新女性形象以及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主题,而且把绘画所涉及的艺术技巧渗透在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物的刻画中,使读者如同在亲眼目睹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和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杰出代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知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对《德伯家的苔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把这部文学名著搬上了荧幕。影片《苔丝》一经上演就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得到许多肯定的评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兰斯基在改编中始终没有脱离哈代的“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原始创作意念。所以独具匠心的电影场景设置使观众既欣赏了美丽的风景,又领悟了风景背后深刻的悲剧主题。
  
  一、电影场景设置中的色彩和寓意
  
  哈代是一位善于驾驭色彩的文字绘画大师,作为一位敏感而富有激情的艺术家,他视颜色为自己文字绘画系统的第一要素。他笔下的色彩不仅词汇丰富而且色彩的寓意贴切、准确、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哈代的色彩词汇都被他赋予了形象而准确的象征意义,尤其是白色和红色在他的笔下有着双重的象征意义。纯洁而易被玷污的白色和热情似火而血腥的红色贯穿了女主人公悲惨的一生。而导演波兰斯基在电影中也紧紧抓住色彩的寓意,让电影镜头中的色彩直观的通过视觉冲击给观众传达着作品背后的灵魂。电影的开头是身着白袍的姑娘们去参加五月节的欢快场面。在五月节舞会的队伍中,苔丝并没有显得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她也是身着白色长袍。脸上流露着喜悦。她和其它的姑娘一样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时苔丝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姑娘。而正是这幅白色调的画面暗示了苔丝必然性的悲剧命运的开始。因为即使白色的苔丝是纯洁的,但她也是脆弱的、是易被玷污的。如果电影镜头中的白色让人想到纯洁。那么鲜艳的红色又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灵的撞击。在苔丝第一次来到亚雷家的时候,看上去彬彬有礼的亚雷把鲜艳的花朵戴在苔丝胸前。并强行把血红的草莓喂到苔丝的嘴里,这里的红色是性和暴力的代言。苔丝在猎场受辱,她把亚雷推倒在地,亚雷头破流血。镜头里亚雷伸手摸头,手上是鲜红的血迹。苔丝杀了亚雷之后。仰拍镜头循着女房东的视线对准天花板,一个鲜红的印痕越来越大。狐疑的女房东爬上桌子伸手摸天花板,特写镜头是她手上的血迹。表明楼上发生了命案,鲜血渗透的天花板逐渐扩大。整部小说就好像是一轴以红色和白色为主色调的感人悲剧画卷。虽然仅仅是红白两色。它们却恰如其分的向观众演绎着苔丝的悲剧命运。
  
  二、电影中的光线明暗变化
  
  哈代的文字绘画艺术不仅归功于色彩的成功应用,还表现在哈代对光线明暗变化惟妙惟肖的描绘。而电影中导演波兰斯基对场景设置中的光线变化把握的更是恰到好处。让影像技术下的美丽风景与文字画面相比有过而无不及。阳光、月光、蜡烛、火光,在晨昏昼夜周而复始地出现,而且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光影变化效果。早晨,当苔丝走在通往亚雷家的林间小路上时,她身后的远处阳光明媚,然而脚下的小路上却阳光恍惚、依稀。导演没有在镜头里向观众展示苔丝前方的画面,而是让摄影师从演员的前方拍摄,向观众持续展现苔丝周围的阴暗树林和苔丝身后远处的明媚阳光。这样的光线影像技术给观众传输一种从光明走向黑暗的意念。又是一个清晨,苔丝满怀面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安吉的房间里放满了自己采来的鲜花,当她正要闭门离去的时候发现了自己写给安吉的信。刹那间,站在楼梯上的她被身后一束强烈、刺眼的阳光照的粉碎。摄影机的镜头迎着阳光照去,镜头里只剩下煞白的光,而她的人已经不存在了。就好像苔丝心中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被这封信撞击的粉碎一样。深夜,当托着亚雷和苔丝的马在猎场的树林中漫步时,月光穿过头顶的大树缝隙散在他们的身上,周围的雾气依稀升起。这样的场景和光影变化着实让观众为年轻、天真的苔丝的命运担忧。在苔丝和安吉的新婚之夜,桌子上燃着两根蜡烛,壁炉里燃烧着火。两个幸福的新人在浪漫的烛光下带上项链,开始坦白彼此的过去。但是当安吉听完苔丝的讲述后,走到壁炉跟前。用火钳拨了拨壁炉里快要熄灭的火,只见那火光砰动、闪烁之后又弱了下去。这砰动的火就像安吉此时矛盾的心情。当安吉走出房间时。桌子上的两根蜡烛依然燃烧,在安吉的身后非常显眼。它们在向观众传达苔丝此刻痛苦煎熬、苦苦等待、又不乏期望的心情。在电影《苔丝》中,镜头里的光影及其变化都体现着人的感情色彩。与人物悲喜相随,真实而富于感染力地表现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三、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在更替的季节里隐伏着苔丝命运变化的契机。在电影《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性命运也被导演生动的表现在时间的机缘巧合里。影片按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植物荣枯和色彩变化作为划分故事的段落。春天,镜头对准从冬天的枯黄复苏过来的乡村原野,道路两旁是婆娑摇曳的绿色荆棘。参加游行会的乡村姑娘头戴花冠,手持白花,主人公苔丝就是跳舞队列中一个普通姑娘。这时的苔丝是纯洁和幸福的。在美好的春天苔丝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憧憬。镜头转换到秋冬之际,夜晚开始下雾,静谧的猎场布满浓雾,苔丝在一片白色的雾气中遭到亚雷奸污。就在那个冬天,苔丝提着包袱回到家乡。相信观众的心情和苔丝一样凄冷。夏天,红色收割机刀锋旋转的特写镜头占满整个银幕,镜头从特写跳到全景,画面上一片金黄的麦地。苔丝生下孩子,来到田野劳动。苔丝回到了她生活得原点,但已失去了自己的纯洁。在收获的金秋时节,苔丝和安基在牛奶厂恋爱了。画面是牧场的绿茵草地。枝头上果实累累,明快的音乐、清新的画面让观众也仿佛和苔丝一起幸福起来。冬天,苔丝和安基结婚后被抛弃,画面灰冷,满地桔叶,苔丝在充满雾气的泥泞道路上单人跋涉。她到农场做工,在白茫茫雪地里拔萝卜。此时连观众也感受到了苔丝的痛苦和迷茫。苔丝的悲喜命运就在这四季的交替变化中体现,她的命运仿佛被时间挟裹着走,苔丝的悲剧和四季的吻合仿佛告诉读者她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四、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场景的前后照应凸显苔丝的悲剧命运。而波兰斯基在电影《苔丝》的拍摄中同样用到了这种情节和场景的照应艺术。首先是电影的首尾照应。影片的开端,在欢快的乡村乐队的音乐中苔丝和众人从远处走向观众,而影片的结尾,在相同的音乐中警察押着苔丝走上大路。相同的音乐,走向不同方向的镜头,就是苔丝的悲剧一生的写照。此外就是有关餐刀的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一年春天,苔丝去认亲,亚雷留她吃饭。画面的特写镜头是亚雷手握餐刀切烤肉。第四年春天,同样是亚雷一边挖苦苔丝,一边手握餐刀切烤肉的特写镜头。这里餐刀的前后两次特写暗示了餐刀是苔丝手刃亚雷的利器。还有电影中对跳舞草地的细节场景重复。第一年春天,安基在这里跳舞,第四年春天,安基从巴西回来寻找苔丝,他又来到跳舞草场,草场空空。响起了当年草场跳舞的音乐。表现了韶光已逝,人去物空的悲叹。还有电影中对火车站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第二年秋天,苔丝和安基到火车站送牛奶,两人正谈恋爱,对他们的未来充满希望,第四年春天,苔丝在火车站追上安基,两人一起逃亡。但他们知道。他们已经没有了未来。这些细节场景设置的前后照应都一致显示了苔丝宿命的厄运。苔丝被冥冥中不可知的力量支配着。阴差阳错地总是在实现预定的命运。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所以把小说改编成电影要舍弃很多细节。重要的是电影要把原著的风格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传达出来。从这方面来说,波兰斯基对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改编是对哈代“一个风景加一个灵魂”的创作风格的成功影像再现。因为电影《苔丝》不仅让观众目睹了苔丝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波兰斯基正是通过对哈代笔下色彩的成功影像运用,对场景中光线明暗变化的把握。把季节变化与苔丝命运的机缘巧合和细节场景的前后照应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剧命运。使观众在欣赏美丽的英国乡村风景的同时,为这位善良的农村姑娘的遭遇而愤怒,为男权社会的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惋惜,更对苔丝生活的那个时代和社会感到不满。
其他文献
[摘要]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科幻电影《阿凡达》是詹姆斯呕心沥血的作品,它所取得的史无前例的票房和如潮般的好评与惊叹已充分证明它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未来电影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未来电影的指路明灯。  [关键词]《阿凡达》 影像色彩 人文革命    《阿凡达》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的一部科幻电影,由曾执导过《终结者》、《异形2》、《真实的谎言》、《终结者2》到《泰坦尼克号》的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执导。
[摘要]电视剧《闯关东》塑造了“文他娘”和她的媳妇们等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中国传统如性形象,组成了这部史诗性的鸿篇巨著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女人人格的光辉、母性的坚韧和艰难困苦下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关键词]“文他娘” 她的媳妇们 母性光辉    电视剧《闯关东》“是一部近年来我国荧屏涌现的最具震撼力的史诗性大戏”。它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九一八”之前,一个普通的山东家庭在白山
[摘要]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基于电影创作原理、电影修辞技巧的卓越的电影,影片将乡间小路、中国红、女性、饺子、农村等中国符号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并将感动传递给了全世界。  [关键词] 电影修辞 符号 感动    修辞是指修辞法、美辞、巧言等等。修辞学最初出现在演说领域,也就是演讲者利用的一种言语技巧来使自己的演讲能被更多的听众所接受。电影修辞是修辞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延伸。它看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摘要】通过对西部三家省级电视台电视专题节目所处的位置以及制播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得到了一些比较明晰的数据,虽然宁夏、甘肃、陕西三省级电视台不能反映出整个西部电视专题片的制播情况和整体水平,但它们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所反映出来的现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那就是西部电视专题片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需要广大电视工作者给予高度重视,以及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西部 电视专题片 省级电视台 策略    本文的
[摘要]岩井俊二是自1990年以来最受年轻人支持和喜爱的日本著名电影导演,他以独特的视角挖掘着人性的另一面。他的电影中多充满着“青春”情结,展现了众多少男少女的青春影像。通过对青春的美好、单纯以及残酷的描写,导演无非是希望能使人产生共鸣,重新审视现实,正视现实而得以有所感悟和改观。  [关键词]青春 唯美 悲观 信仰    岩井俊二的许多电影所宣泄出来的感受有时很难用言语来表达,那是一种洒落
[摘要] 当今的中国,恶搞文化俨然已是大众文化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元素。而恶搞包含了很多后现代性的因素,如对崇高的消解,对既定传统的颠覆,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并通过仿作、挪用、戏仿等方式重新阐释出经典。但过多的恶搞最终导致山寨文化和低俗文化的泛滥,也从侧面反映出国人精神层面上的匮乏与虚无的价值观,人从而坠入了无信仰的狂欢深渊。纵观今天层出不穷雷人不止的种种恶搞行为,是不是应该反思,在这种类似末日狂欢的
[摘要]《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是中国著名剧作家汤显祖、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杰出的古典悲剧作品。两住作者生活年代接近,时间跨度接近,表达了同样的反封建的爱情主题,但却在戏剧冲突、结构、人物以及结局方面各显异调,表现了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追求。  [关键词]《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悲剧美学 比较  东西方两位最杰出的戏剧大师——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
【摘要】新版《红楼梦》与经典的87版《红楼梦》走的是不同的风格路线,新旧《红楼梦》相差了23年时间,两部电视剧身上有着两个不同时代的鲜明的审美烙印。旧《红楼梦》有着更为浓厚的古典情怀;新《红楼梦》则是娱乐资本运作的一个结果,烙上了艳俗、热闹的消费时代审美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 新版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音效配乐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2
[摘要] 从《推手》《喜宴》中的儿子,《饮食男女》中的家倩,《卧虎藏龙》中的玉蛟龙身上我们都可以看见自身的影子,能看见人类子子辈辈都处于这样的文化焦虑中心,我们自己不停重复着前辈重复着的文化困境;永远在家庭内外进进出出,挣扎,困扰,生命不息,困境永存。化身为武当山群山峰峦中一缕孤魂的玉蛟龙,只能成为我们幻想中的一种逃脱永恒宿命的诱人的理想主义,如同武当山里千古不散的氤氲,萦绕于我们每个人的梦魇,挥
[摘要] 《凤凰琴》是导演何群根据作家刘醒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导演不仅仅为我们展示了教师的奉献精神,更表现了基层教育战线触目惊心的现实状况,和人性之间的欲望争夺。  [关键词] 《凤凰琴》 奉献精神 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1.019  《凤凰琴》是导演何群根据作家刘醒龙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影片曾获得1993年华表奖最佳男演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