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让学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增强文学鉴赏的能量
  文学鉴赏是对文学作品全方位的感知和立体化的把握,这就要求鉴赏者懂得相关的知识,以保证鉴赏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些知识包括:
  1.要熟知并掌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影视文学的主要特征,这样阅读时就会有针对性地采用一定的方法去解读作品,也就是说不能用读诗歌的方法去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不能用读戏剧的方法去读鲁迅的小说《祝福》,这样的鉴赏才能具有针对性。比如,小说的特征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而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则是小说艺术的重心,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就会懂得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运用讽刺(夸张手法),不厌其烦地写了奥蔑洛夫态度的五次变化,而作者的意图又不只是落在情节的跌宕起伏这一环节上,故事中人物自己的言行、动作神态,无不表现了奥的丑态和奴性人格,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跃然纸上,批判与讽刺是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这是我们鉴赏小说的重点。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不同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把握是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
  2.充分了解某一类作家及其作品或某一类作品的内涵和形式,包括这些作品的题材、情节、主题、表现手法等。还需要掌握一些中外文学史知识,即作家生活的时代,及时代对作家风格的影响等,为文学鉴赏提供参照指数。我们都知道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时代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形成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具备了不同的思想情感。李白生活在盛唐,强大繁荣的帝国给予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于是他的诗是豪放的、飘逸的,《行路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诗歌,展示的是诗人奇特的浪漫风采;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江河日下的时期,飘泊流浪的生活,贫困窘迫的际遇,使诗人的诗自然具备了沉郁顿挫的气质,于是他的诗是苦涩的、是伤感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显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现实情怀,引导学生在立足作家作品的内涵和形式的基础上去欣赏阅读作品,激起他们情感的波涛,在鉴赏中获得一种审美的享受,在美的享受中逐步形成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适当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文学作品静态解读的层面,而不是让学生去进行必要的创作尝试,那么他们鉴赏能力的培养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适当积累一些文学创作经验,能帮助他们更了解作者的匠心,这样,将更有利于文字鉴赏。作家因为现实生活所感动,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通过头脑的加工改造,以语言为材料创造出艺术形象形成可供欣赏的文字作品,这种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我们称为文学创作。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就不断地总结创作经验,探讨文学问题,托物言志,渲染烘托,剪裁选材……这些文学创作的知识和经验,是文学鉴赏活动一定会面对的问题,结合作品赏析,并尝试着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运用它们,学生的鉴赏和品读就会更有深度。赏析了《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出场的精彩描写,让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进行相应的模仿训练;品读了《荷塘月色》里那些精美的语言片段,就请学生学习文中的描写手法,练习创作类似的散文……总之,将赏析和创作结合起来,在理性认识和感性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培养经典意识,提高文学鉴赏的品位
  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的。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能对我们有启示。所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时一定要有“经典”意识,阅读有生命力、有一定影响的经典名著,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口味,而一些简单粗糙、平庸无聊的文字,则会使鉴赏因流于肤浅而失却它的审美情趣。培养经典意识需注意两点:一是遵循渐进的原则,告知学生首先要读好课本内的篇目,而这些篇目很多本身就是经典或经典节选,然后逐渐向深处延展,读原著,读全篇,培养健全的审美素养。读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可以去读一读他别的作品,如《羊脂球》等;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考虑读一读水浒原著(请注意是读原著,而不是紧缩本之类的快餐文化),赏析《小团圆媳妇之死》,则应该引导学生去阅读《呼兰河传》等萧红的其他作品,以此拓宽视野,提高鉴赏水平。二是正确确定经典的范围。有些师生一说到经典,总少不了《三国演义》《子夜》《复活》等等一大批古现代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其实一些当代作品中的优秀诗文,我们也可以将它们作为名著进行认真的阅读鉴赏,从中把握文学,认识人生,琦君的作品如《春酒》那般弥漫着浓浓的思乡情,撩惹出我们感伤或甜美的情绪;流沙河对理想的真情解读;苦心孤诣教子的《傅雷家书》;舒婷对祖国的深沉赞美……教材的诸多篇章,多方面、多角度地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百态,这些意蕴深远,颇具美学意义的作品是可以当作经典来鉴赏品味的,或者说它们本来就是经典,是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的经典,应不同程度地进入我们的审美鉴赏视野。
  三、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作品的表层意义
  学生在刚刚接触到文学作品时,对文学作品内容的基本理解就是作品的表层意义,它是进行文学鉴赏的基础。在进入深层鉴赏前,首先必须了解作品说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抒了什么情,产生了什么影响,在阅读中通过寻找叙事的线索,探寻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情感等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对词语及语句安排的反复推敲,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郁达夫的文《故都的秋》有一段文字这样写到:“南国的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浅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手法,将南北不同的秋味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比较,引导学生结合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来读懂并鉴赏作品,他们会了解到这段文字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饶有趣味的文字,再现北国秋色的特异图景。掌握了作品的这一表层含义,才能进一步领悟作者对北国秋色的独到情怀。
  四、评品感悟作品的深层意义
  面对一篇性格各异、风味迥别的优秀作品,需细细品读,才能挖掘其真正内核,而作品的精神,内在的气质,我们称之为深层意义。这种深层意义需要用心去获得某种感受,用脑去建立某种联系,用情去寻找某种共鸣,从而使文学鉴赏达到最高的境界,郭沫若话剧《屈原》里的《雷电颂》是一篇悲壮、慷慨、激昂的热情独白,在诗一般的语言里,失去自由的诗人呼唤风雷,呼唤闪电,呼唤伟大的自然力量,瑰丽奇特的想象,宏伟壮阔的气势,显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光明与正义是《雷电颂》的深层意义,是需要在鉴赏中认真体悟的,因此,指导学生领悟深层意义是提升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
  进行文学鉴赏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体味意境的蕴涵,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接受美的信息,获得美的享受,陶冶美的情操,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因此,通过以上的途径,教会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培养鉴赏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者单位:贵阳一中。
其他文献
“诗言志”,诗歌常通过文字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志向等。鉴赏诗词,一般从意象入手,探析意境,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有一些诗词,作者常把乐曲名融入其中,含蓄蕴藉,创造出新奇高妙的艺术境界。如果鉴赏者不懂乐曲特定寓意,诗人特定的情感就难以准确把握。因此,了解一些乐府曲调,对我们鉴赏古诗词及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大有帮助。笔者以李白的诗歌为例,谈谈常见乐府曲调在诗中的巧妙运用。  一、“杨柳曲”也作“
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提倡了很长时间,但由于现实情况的束缚,大多数老师的教学思路还是围绕着应试教育。原本应该活力十足的语文课堂教学和学习变成了机械式的填鸭教学,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被动,丧失了自身的自主学习思维。为了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笔者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浅析了几点关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关内容供大家交流讨论。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
2014年9月中旬,我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接受为期两周的"跟岗研修培训基地指导教师"的培训,尽管课时安排又满又紧,但依然可以让身心放松,接受有内涵有计划的再教育,同时也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1 培养基、洗脱液及稀释剂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审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古典诗词内在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达到一个背诵的目的,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2848例中的45例(1.58%)新生儿脐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脐部感染与脐粗大、脐带结扎位置太高、剪脐不净、脐断端处理及护理不当有关,又加之新生儿抵抗力低,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个别护理人员对脐部处理重视不够,使细菌经脐部残端侵入繁殖而引起脐炎。结论:正确掌握断脐的方法和技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2012年以来,全国总工会在各级工会组织中深入开展了“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要求各级工会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真诚倾听职工呼声,真实反映职工愿望,真情关心职工疾苦,在同职工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在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中密切与职工群众的联系。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工会组织把这一活动作为推动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紧密结合工会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