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较多的古诗篇目,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了解古诗这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文学形式,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古诗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怎样教好古诗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一、简介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作时的情境
  
  很多的古诗是因情而发,读者需要明白作者写作时的历史背景。古诗“寄意、抒情”,我们可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当时诗人所处的那种环境,使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言犹己出。如教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时,我通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人临终时以诗写成的这篇遗嘱,概括地道出了自己一生的心事:对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无穷悲愤,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热烈向往和坚定的决心,从而更深切地揭示了诗的内涵。但由于小学生对古诗不如对一般文章熟悉、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集中精力领会诗文的大体意思,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我们不宜过全过细地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因为很多的时代具体情况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对于这些知识只让学生了解大概就可以了,否则很可能会喧宾夺主。
  
  二、采用直观方法让学生迅速进入诗的意境
  
  我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书的内容当然不外乎诗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古代诗人写作的一大手法,诗人直抒胸臆或极强地渲染环境表情达意。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自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动画,音乐等,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进入诗的意境。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成活生生的画面,可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我们可采取诗中画、画中诗,并用边读边想的方式促进学生在快活中学习枯燥抽象的诗文,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在学生还没有得到兴趣、灵感和感性认识时硬去思考、接受不喜欢的东西,这样的教学是游离新课程理念的。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及山歌的回声,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
  
  三、抓住诗眼,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因此,我们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没有必要。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此时学生就会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就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感到凄凉、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地内化了诗词意境。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进入古诗
  
  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学生热爱着为祖国大地增彩敷荣的所有一切山川花鸟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吞吐的西岭之雪,雪岭外又有多少琉璃世界?青天白云飘渺外,又有多少五彩缤纷的宇宙宏观呢?那渴望统一中原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扁舟渔民,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难道不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吗?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想象是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使他们在诗的意境中遨游,真正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意。诗歌底蕴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
  古诗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就美学而言,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注、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其他文献
摘要: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教学正渐渐走入教育的死胡同,成为老师怕教、学生厌学的一门基础课。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兴趣为主导,注重形象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 职教语文 兴趣形象思维    当前,职业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国家也给了职业教育很大的支持。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老百姓觉得只有上大学
三年前,本刊曾以《他们更加聪明了》为题,报道了泰州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领导科学的情况。当年参加学习的干部如今大部分已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他们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
所谓经济新闻是指有关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人民日常经济生活的报道。我国新闻事业把经济报道作为宣传重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列宁曾根据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的新形势,要求报刊为经济建设服务。195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报纸版面工作的决议指出:“经济宣传所占的篇幅,不应少于报纸的百分之四十。”  经济新闻的种类主要有工业报道、农业报道、财贸报道、基建报道以及有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报道等。其特点
本文旨在体悟《黄帝内经》人文精神的根本,研究总结其现代价值,强调她对继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作用,对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以促进医学以理性的方式向前发展。  
目的:分析雷公藤甲素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在
摘要: 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教师可从营造愉悦氛围、提供对话空间、鼓励大胆质疑、重视个性体验四个方面尝试实践,以期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深入。  关键词: 阅读教学主体作用学习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如
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都在围着高考题转,从没有想过,为什么学生每天都做大量的高考题或模拟题,而成绩却大多冲不过120分的瓶颈呢?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各种解题方法,而题稍有变化,便不知如何表达,这便显示出学生缺少必要的语感。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
摘要: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本文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小说情节开展要合乎情理,令人可信,就要周全考虑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因素。《我的叔叔于勒》充分展示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在诸多细节方面
散文素以“形散而神不散”而为人所称道。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连贯的情节,不像诗歌那样有动人的节律,但它有本身的特点。阅读和学习散文一定要抓住其特点,课堂教学亦然。    一、分清散文类别    1.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朱德同志的《母亲的回忆》、鲁迅的《藤野先生》,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