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a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宗教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宗教问题不仅影响着世界的稳定,也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是构建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看待宗教问题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思想和实践理论体系概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的总和。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去武装广大的各族群众,使他们能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关于宗教的各种问题,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宗教特点、作用和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尤其是对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便如此,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仍然是没有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既有联系又相区别。二者首先具有内在联系,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落实与实施。其区别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本质、起源、社会功能、消亡及宗教政策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则要针对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观点对广大群众在宗教及宗教问题上的各种困惑乃至各种错误的认识进行思想和理论上的引导与教育,以澄清困惑、纠正错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虽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前者遵循的是宗教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追求的是理论的科学性;后者遵循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的规律,其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的实效性。
  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在中国的实施已有多年,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广大群众对宗教知识的普及往往认识不到其重要性,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导致自身关于宗教知识的结构不完整,对宗教现象及其生存、发展规律缺乏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宗教的地位与功能也缺乏统一的正确理解。当今社会广泛呈现出“宗教热”的现象,宗教的总体状况产生新的变化:不仅偏远贫穷的山村,而且沿海富裕的发达地区信奉者都在增加;信众呈现知识化、年轻化的趋势,大学生信教者呈上升态势。如此蓬勃之势,既会对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管理工作发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以能否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主旨的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影响。因此,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重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具有其深刻的现实依据。
  第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增强了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增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一方面要针对群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错误认识进行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坚持信仰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宗教社会功能积极的一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产生和存在根源的观点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理论清晰地向人们表明了关于神的传说都是生产力、科学水平的低下,导致人们对异己力量产生无奈甚至恐惧心理,进而创造出了神。然而,宗教中神的观念的出现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体现了人类希望完美,追求至善,渴望得到精神升华的需求。不可否认,以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是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与历史局限性的。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这些方面的认识毫无疑问能够帮助人们形成唯物主义无神论的世界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科学本质上对立的观点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宗教和科学具有本质不同:宗教主张反经验、反理性的信仰主义,它是对超自然对象的信仰和崇拜。宗教通过向人许诺来世的幸福而使人寄希望于未来,使人对现实顺从,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愚昧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看,宗教是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相背离的;而科学则以唯物辩证的观点观察世界,主张通过经验和理性的结合去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科学反映了人的智慧和力质力量的重要表现。从本质上来看,科学与宗教是根本对立的。
  再次,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本质和功能的观点有助于正确认识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本质是人们对强大的异己力量的崇拜,它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的,比如:世界观功能,生活控制功能,整合功能,行为规范功能,心理补偿和心理调节功能。尽管宗教中包含了使人民脱离现实苦痛、追求幸福将来的美好愿望,但是它其实只不过是引导人们借助精神上的慰藉而与残酷的现实相妥协,并不能真正使人们获得真实的自由。因此宗教无法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当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之中也不能纳入宗教观念。
  三、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发挥了重要的科学指导作用。尽管今天看来,他们针对当时特定条件下宗教问题的某些具体论断已不完全适用,但是他们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仍是科学的,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关于宗教产生于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现阶段,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根源虽然已基本不复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充分,造成了社会所不能完全控制的、盲目的、异己的力量。对此,我们应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和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另外,我们还应遵循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努力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逐步消除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
  第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思想,对处理和解决好宗教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宗教不仅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而且与社会的法律、哲学、道德、艺术等其它意识形态、政治观念都有横向联系,相互发生作用。,对于宗教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和发挥的如何,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在理论上批判它的虚幻性,在社会功能上承认它的有益的方面,同时对它的负面作用坚决斗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在国际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分裂,把中国“福音化”、“西化”的形势下,在我国有1亿多教群众以及民族和宗教密切关联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党汲取了以往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宗教的特点和规律。我党十七大确定了宗教问题的基本工作方针,是马克主义宗教基本原理在当代的重大发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对构建宗教和睦和社会和谐对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2]何海涛.论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性[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37—4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刘仲康.试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内容[J].新疆社会经济,l993,(3):47.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其他文献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全面展开和深化,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纲领性文件。上海交通大学新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党支部建设条例》、《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条例》两个条例明确基层教职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要求抓好领头人,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修辞学角度来分析阎连科的小说《受活》,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结合大量材料论证,主要从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幽默、诗意的语言,以及比喻三个角度来阐释,以期给予其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受活》;新批评;修辞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盛极一时,其主张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反对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等,提出文本“细读法”,并创造出诸如反讽、隐喻等批评范畴来构建批评体系
期刊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发生很大改变,显得可有可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职业要求,大学语文是否还有用?我们现在开设的“实用语文”是否够用?大学语文怎样改革才能使高职学生够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唯一出路。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又能体现它的综合力,是目前高职教育探索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消防部队的职能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严峻的火灾形势要求消防基层指挥人才具备更强更硬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本文从消防部队的发展及人才战略的培养出发,根据毕业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和消防部队消防指挥专业专科教育中建筑防火课程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教学中贯彻防消结合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消防;人才培养;建筑防火;防消结合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
期刊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的关怀,稳定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政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物质生活支持,对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起着巨大作用,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重庆市是中国最早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市之一,本文运用调研资料回顾了重庆市民政部门1996年至1999年间建立重庆市城市
期刊
摘 要:宋代旅馆业繁荣发展,旅馆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随处设立。总起来说,宋代旅馆业的个体分布呈现广泛性的特点,遍布城乡。一般情况而言,旅馆的位置不同,分布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都城旅馆、一般城市旅馆、城镇和乡村旅馆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宋代私营旅馆的整体分布情况。  关键词:宋代;私营旅馆;分布情况  两宋时期,传统的坊市制己彻底崩溃,城乡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馆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随处设立,不论在
期刊
摘 要:闲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的闲暇实践能力,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闲暇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由此闲暇教育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在三个方面:闲暇观念层面即要人们正确认识闲暇;闲暇实践层面就是使人们学会充分地、积极地利用和享受闲暇,包括能够做计划安排自己的闲暇等四个要求;闲暇价值取向层面包括对闲暇应采取的态度、闲暇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以及确立闲暇的终极价值目标等。  关键词:闲暇;闲暇教育;闲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现代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当前中国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对缓解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科学发展观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电力、钢铁供求紧张, 投资增长过快等等, 而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 人与自然的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在现行法中基本上被界定为民事主体,但在学位授予等事项中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而从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登记管理、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而言,又具备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身份。现行法关于独立学院法律地位的界定存在着诸多缺陷,可通过引入公益法人制度、拓展行政主体范围等路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独立学院 法律地位 公益法人 社会公共行政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
期刊
摘 要: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内涵作了界定,对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四大发展模式。期冀本研究的探索对新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可行的依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进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