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构建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0808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内涵作了界定,对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四大发展模式。期冀本研究的探索对新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为促进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可行的依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此,党和国家把发展农业、建设农村、改善农民生活作为安邦定国的大事来抓。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作为精神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体育,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发展对改善农村精神面貌、抵制愚昧落后文化、繁荣农村经济、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家提出并实施的“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活动,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历史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取得了一些进步与发展,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工作标准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何在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的实践和规律,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既是理论开拓的过程,也是实践创新的过程,更是一项现实而有意义的工作。
  二、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内涵的界定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是针对以往农村体育的改造、开拓与发展的体育,也是以往农村体育内涵的深化、外延和拓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农民的体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都较以前有所改变,农村体育的硬件、软件也日益得到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村体育较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新农村体育是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广大农民为提高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农闲或劳作休息时开展的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体育娱乐活动。它也是以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发展为主要目的群众性体育活动[1]。
  三、我国农村体育基本现状分析
  (一)农村居民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表明:农民体育意识的淡薄主要表现在对体育的关注度低。根据调查:有40.2%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人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人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由此可以发现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依然淡薄。端正农民对体育健身的态度、提高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是当前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建设“新农村体育”的突破口[2]。
  (二)农村体育参与主体不均衡
   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的主体和核心要素,是体育可持续发展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调控性的因子,也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人口流动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流动的方向是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流动人口的性别及年龄结构特点来看,农民工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男性居多,因而真正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则以女性和中老年等弱势群体为主。农村常住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开展农村群众体育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是开展农村体育的中坚力量,但这些青壮年劳动力如果长年漂泊在外的话,将势必会削弱新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影响新农村体育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民组织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载体。而目前农村体育场地的现实情况为:
   一是数量较少。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3],我国现有各种体育场地850080个,这些场地中,69.40 % 设在城市市区,10.40 %设在郊区,而占国土面积83.5 %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仅占20.20 %,而这 20.20 %的场所资源大多数又建于乡镇的学校,许多村级小学,甚至连个乒乓球台、 篮球场地都找不到。
   二是质量较差。农村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学校且多以室外非标准的篮球场和水泥乒乓球台为主,甚至很多学校连田径场都没有(不是指标准田径场),这种场地状况不能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的需求,更不用说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尴尬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现状使得要健身的农民只能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或利用田间、地头进行。
  (四)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随着“ 全民健身计划” 的开展和体育彩票的发行,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力度,但与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要求相比,我国农村体育经费还是严重不足,其原因在于: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将有限的体育经费主要投入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经费投入比例相对较低,而由于城乡“ 二元制结构” 和城乡经济、文化水平等的差距,使得杯水车薪的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经费又主要投入到城市,农村体育经费囊中羞涩;从村( 镇) 对体育经费的投入和支配的情况来看,由于农村的费税改革,大幅降低或减免了农业费,村( 镇) 一级政府或组织筹集体育经费的渠道变得更为狭窄,因此可支配的、用于发展农村体育的费用就变得少之又少[4]。
  (五)农村体育人力资源缺乏
   农村体育人力资源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最重要资源之一,农村体育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体育人才匾乏,使得农村体育的运动缺乏管理和指导。《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5]表明:我国90%的体育指导员在城市或城镇,农村只占10%。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和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要求,以现有全国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乡镇计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尚需增加3—5倍,可见农村缺乏的更为严重,这和一些从事基层体育工作的人员因条件差、待遇低而缺乏积极性有着较大关系。另外没有专门的农村体育组织机构和专业的体育人员,农村体育工作边缘化,使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开展起来困难重重。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构建
   根据上述对我国农村体育工作基本现状的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的指引下,建立农村体育科学发展观念,开辟农村体育工作创新改革思路,制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总体规划,从我国农村体育的实际发出,坚持“以农为本”的原则,注重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的多种发展模式。
  (一)以农为本,促进农村体育社会化发展模式
   农村特色体育,是指农民为满足自身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充分利用、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全民健身活动。河南省地域文化特征比较鲜明,民间体育、风俗习惯等较为突出,为“以农为本”的农村特色体育奠定了基础,形成了农村体育的多元性、个体性、特色性等特征。例如众多的“武术之乡”,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毽球等传统体育项目。首先应以那些群众基础好、又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项目为龙头,坚持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抓好农民的日常体育工作,又要利用传统节日或农闲季节举行多种竞赛活动。体育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当地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和研究,与现代体育紧密结合,实现农村体育的多元化发展。要注重农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尊重地方区域的传统习惯和风俗,积极推进农村体育社会化。另外,农村体育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力等待开发,要使体育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积极研究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特点和规律,利用以“体”会友、以“体”会商的形式;大力开发融体育、健身、娱乐、地方民族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充分利用这种交流平台,加强体育与其他行业的紧密联系。坚持“以农为本”的体育带动农村体育产业农展的模式,促进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城乡联系,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体育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
   城乡体育资源整合是指城乡间体育文化、人才、理念等的交流、融合,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并最终趋于一体化的双赢过程。农村体育要想取得突破和发展,只有打破城乡界限,加强城乡联系,以城带乡,积极促进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城市体育与农村传统乡土文明为特征的农村体育之间,在竞争、借鉴中进行交流、互补与融合并最终实现体育资源整合。例如将各中、小城市现代体育活动中的跆拳道、健美操、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等活动扩大发展到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去开展,又将城乡结合处的秧歌舞、踩高跷、舞龙、舞狮、毽球等活动去城市开展,最终将城乡共同开展的各项体育健身活动相互交流融合,达到互相促进、互相带动、共同提高的发展目的,形成城乡体育文化的特色。所以,加强城乡之问的联系,以城带乡,促进城乡体育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式是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途径[6]。
  (三)发挥农村学校体育的导向作用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许多社会体育方面的研究都共同得出了“社区体育要以社区附近的学校为中心来开展”这样一个基本理论,充分说明了农村学校体育在农村体育中的基础地位。目前农村学校体育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1)农村学校一般建立在乡镇、村落中心或附近,农村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农村学校体育的场地设施在日常和课余时间可用来开展农村群众性体育活动;(3)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爱好者和学生可以成为农村体育主体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起到相互宣传、带动的作用。例如目前在农村常见的一些体育比赛(篮球赛、乒乓球赛)中,通常是以村为单位,村与村之间进行比赛交流,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其中的骨干力量就是中小学体育老师和学生,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农村学校体育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将其视为农村体育发展的切入点,作为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来抓。
  (四)建立农村老年人适合体育的发展模式
   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在逐年递增,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农村特殊体育群体。老年人体育是农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事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老年体育活动,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老年体育健身活动发展十分不平衡,农村老年人体育与城市老年人体育相差很远。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以传统家庭养老为主,享受多子多孙的快乐、以静养身的方式度过晚年。要努力改变这一传统观念,积极动员老年群体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成立乡(镇)村老年人体育协会,对其开展简便易行、娱乐身心的现代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如慢跑、太极拳、秧歌舞、放风筝等健身项目,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宣传科学的健身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手段,增加老年群体对参与健身活动的兴趣,了解其必要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养老方式正逐步向社区养老方式发展,农村乡村敬老院、养老院的普及发展,使分散居住的老年群体相对集中,便于老年群体体育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体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城乡农村老年人体育活动的开展。另外,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加强农村健身、休闲娱乐的投资建设,给农村老年人一个健身休闲的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于莉.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2]崔鹏.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 http://wenku.baidu.com/view/d71cf4315a8102d276a22f79.html
  [4]李丽,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研究[J].2008,28(3):117-118.
  [5]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刘美奋,等.对构建山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体育发展模式的探索[J].2007,24(6):11-13.
  基金项目:河南师范大学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语法依据动词的形式和其与主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将英语语态分为主动和被动。本文在剖析传统语法关于英语语态分类存在缺陷的基础上,以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重新审视英语语态,指出功能语法对英语语态的描述更正确合理。  关键词:传统语法;功能语法;英语语态  1. 引言   在英语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经常碰到下列语言现象:  ①The cat broke the glass.  ②The gla
期刊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全面展开和深化,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建设纲领性文件。上海交通大学新制定的《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党支部建设条例》、《上海交通大学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条例》两个条例明确基层教职工党支部在学校工作中的定位,要求抓好领头人,加强支部书记队伍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修辞学角度来分析阎连科的小说《受活》,运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结合大量材料论证,主要从文本所表现出来的幽默、诗意的语言,以及比喻三个角度来阐释,以期给予其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受活》;新批评;修辞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盛极一时,其主张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反对传统的传记批评、社会批评和心理批评等,提出文本“细读法”,并创造出诸如反讽、隐喻等批评范畴来构建批评体系
期刊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大学语文课的地位发生很大改变,显得可有可无。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职业要求,大学语文是否还有用?我们现在开设的“实用语文”是否够用?大学语文怎样改革才能使高职学生够用?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探索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是唯一出路。行动导向教学法既能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又能体现它的综合力,是目前高职教育探索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法。  关键词:大学语文;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消防部队的职能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严峻的火灾形势要求消防基层指挥人才具备更强更硬的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本文从消防部队的发展及人才战略的培养出发,根据毕业学员第一任职需要和消防部队消防指挥专业专科教育中建筑防火课程教学的目标,提出了教学中贯彻防消结合的教学思想。  关键词:消防;人才培养;建筑防火;防消结合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城
期刊
摘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体现党和政府对贫困人口的关怀,稳定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政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给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带来了物质生活支持,对保障这一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起着巨大作用,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重庆市是中国最早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省、市之一,本文运用调研资料回顾了重庆市民政部门1996年至1999年间建立重庆市城市
期刊
摘 要:宋代旅馆业繁荣发展,旅馆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随处设立。总起来说,宋代旅馆业的个体分布呈现广泛性的特点,遍布城乡。一般情况而言,旅馆的位置不同,分布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从都城旅馆、一般城市旅馆、城镇和乡村旅馆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宋代私营旅馆的整体分布情况。  关键词:宋代;私营旅馆;分布情况  两宋时期,传统的坊市制己彻底崩溃,城乡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旅馆可以根据各自需要随处设立,不论在
期刊
摘 要:闲暇教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的闲暇观,提高人们的闲暇实践能力,引导人们确立正确的闲暇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由此闲暇教育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在三个方面:闲暇观念层面即要人们正确认识闲暇;闲暇实践层面就是使人们学会充分地、积极地利用和享受闲暇,包括能够做计划安排自己的闲暇等四个要求;闲暇价值取向层面包括对闲暇应采取的态度、闲暇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以及确立闲暇的终极价值目标等。  关键词:闲暇;闲暇教育;闲
期刊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是现代自然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当前中国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严重障碍。追溯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对缓解生态危机、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科学发展观 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并不是电力、钢铁供求紧张, 投资增长过快等等, 而是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新结构危机”, 人与自然的
期刊
摘要: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在现行法中基本上被界定为民事主体,但在学位授予等事项中可以作为行政主体,而从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登记管理、业务指导、监督检查而言,又具备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身份。现行法关于独立学院法律地位的界定存在着诸多缺陷,可通过引入公益法人制度、拓展行政主体范围等路径加以解决。 关键词:独立学院 法律地位 公益法人 社会公共行政 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