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语文课堂策略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sunny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让学生在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近20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深深感到:要通过语文教学的课堂使学生的视野更为开阔,心态更为开放,思维更为创新,我们的课堂应当要充满着灵动,要呈生态发展型。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生态发展型?笔者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认真的探究,现拙于笔端,诚望方家教正。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要力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的语文课程教学极具光彩的亮点。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为数还不多。尤其在自身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总想着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不知不觉中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说实在的,对这篇内涵极为丰富的小说,我采用的是探究法进行教学的,想让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花一课时去完成教学任务。实施教学任务时,先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小说中“两封信”的作用,二是小说中的中心任务是谁,三是我们怎样去理解小说的主题。应当说这些问题如果能让学生去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探究精神是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的。可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则出现了意外,为了避免教学活动中出现过多的枝节而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笔者就来了个急刹车,自以为巧妙地把学生引导自己的预设上来。反思这堂课,预设的目标是达成了,但结果是没有很好地生成出精彩。没有生成出精彩则完全可以充分地说明学生没有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我们还是要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充分研读课文,让他们说出属于自己的独到的见解、独特的体验感受。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要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载体
  语文课程的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新的课程标准框架下语文课程的设计,就本着这样的精神,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则应当使课程设计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扬光大。结合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笔者以为就必须立足课堂,在课堂中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利用文本的语言载体去进行实践。《在烈日和暴雨下》是我们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是老舍先生写劳苦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作,语言生动形象,朗朗上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利用优美的文本语言让学生去通读,去重点性地诵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祥子这个人物角色,在读中让学生进入祥子在烈日暴雨下拉车的意境。此时笔者并没有对课文去做过多地分析解读,而事实上学生在通读反思的基础上自己有所悟也有所得了。学生们悟出了祥子在恶劣环境下的苦苦挣扎,学生悟出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凉与无奈,学生悟出了老舍塑造祥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同时还一定意义上找到了酿成祥子悲剧的社会根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语言的实践,教学这篇课文后,我还利用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畅谈了学习《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感悟。实践让我感到,只有真正让学生去依托文本的语言去实践,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学生真正意义的探究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态课堂构建的真谛所在,那种脱离文本语言的架空分析,是根本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究出一个所以然来的。
  三、 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要力求学生有所创造、有所创新
  新的语文课堂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学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对文本内容有创造性的理解,有创新性的见解。这也是我们生态语文课堂构建的根本要求。而要使得这样的要求得以充分地实现,作为教师则必须让学生去充分利用自己的思维解读文本,不要用固有的结论去框住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学生动弹不得是完全构建不起生态课堂来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去成为一个个哈姆雷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得以充分的发挥。
其他文献
初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时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亲和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实践者。一堂课,往往由教师一时的灵感或者随机应变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令学生力所能及,继而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一、营造氛围,因和促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
期刊
现在学生的作文次数比以前增加了,每周一次大作文和一篇周记。全班一周近100篇作文,若全批全改,按通常的评改速度——15分钟一篇,每天得花4~5小时在评改上。繁重的批改,使教师整天埋于作文堆中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有的教师只好敷衍塞责,把作文的次数当作完成任务,因而收效甚微。据笔者调查,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了,作文发下去后,很少有学生看教师的批改,更很少有学生去
期刊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阅读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热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也说过;“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是生活的必需。读书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期刊
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在让学生遵循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遵循随笔写作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首先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绘真人,说真理,抒真情。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独特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他人了解的地方。随笔写作就是要挖掘写作者最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假
期刊
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中考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主要是由认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读能力等能力构成的。其中,阅读的基本功则是理解和速度,在构成阅读能力的诸多能力中,又以理解能力为核心。 因此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加强指导,提出建议,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一、养成阅读习惯是关键  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这是说习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
期刊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就把更多、更大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多梦、富于想象的的年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就能真正实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的哪些环节上去让学生发挥自由想象呢?根据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的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期刊
踏上从教之旅,我时刻期盼每一节课的完美,并为之绞尽脑汁。教学《永生的眼睛》,再次产生共鸣——我要和我的学生一起感受、一起深思,从中,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以及终结后重新获得的永生。  《永生的眼睛》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从母亲死后捐赠眼睛角膜的事件产生的冲突开始展开,描写了“我”父母亲用自己的身体的一部分——眼角膜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重见光明的高尚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
期刊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意文章的内容、段落结构、写作特色的讲解,忽略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学习毅力和个性,以及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健康状况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非智力因素,结果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其教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环节。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充实了教学内容,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了师生的互动方式。面对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无异于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给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无限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期刊
语文教学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文明。一方面它记录并宣传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它记录并宣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征。而作为中学语文的载体,是本着传承文明和历史的任务,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传播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例,青少年中绝大多数正在健康成长,然而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中小学生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