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学生进行随笔写作,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在让学生遵循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开放写作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一、遵循随笔写作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
  首先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真事,绘真人,说真理,抒真情。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独特性的,具有不可重复性,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有值得他人了解的地方。随笔写作就是要挖掘写作者最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假大空、别人的、花哨的东西。其次要纠正学生一动笔则套话、假话连篇,唯流行风、阅卷者是瞻的文风。不真实的写作是对学生写作兴趣、写作能力的极大戗害。当然,我们也让学生明白了,真实性并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去自然主义地再现生活,真实性并不排除对材料能动的选择、加工;但这种选择和加工是符合生活规律、时代精神、作者内心的。
  2、个性化原则
  随笔是一种最直接地贴近作者心灵的文体。而每个创作主体的心灵世界都是丰富的、充满个性的,因此个性化是随笔写作的基本原则。因此,首先我们让学生在写作的方方面面体现个性化。如主题、题材、构思、结构、手法、语言,概括起来就是内容和形式。当然,如果不可能在写作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个性,那么能在某一两方面表现出个性也好。其次要掌握个性化的写作方法。一是挖掘自己生命历程中独特的经历和思想情感。二是让学生摒弃俗滥的思想、材料、手法。
  3、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对既有作品在内容上、形式上的一种突破,一种有价值的突破。作者不但要力求有个性,还要大胆写出新意。不但要写得与众不同,还要写出别人和自己未写过的内容和风格。因此,首先我们让学生对主客观世界保持一种敏感。随时关注社会、心灵的信息变化,敏锐地捕捉到新鲜的材料,新颖的思想和新异的情感,并用文字随时记录下来。其次,敢于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一切。利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在人们习已为常的事物上发现不寻常。再次,追求思想新。随笔写作从生活中来,从自然、社会中来,从自我心灵中来,束缚较少,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创新的空间也很大。最后,有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要不满足于现有的一切,要相信大千世界一定有许多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一定有未被开掘的黄金。要敢于打破写作中的一些条条框框,既要“入法”,又要“出法”。
  二、开放写作的形式
  在写作的形式上我们不作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写作篇幅随意。上千、数百、数十字均可,随表意的需要而定。体裁样式多样。可以写成日记、周记、书信、随感、微博、博客等样式,也可写成诗歌、戏剧、散文、小说等体裁。表达方式灵活。可描述一个牵动情思的小场景,可描写一件情趣盎然的小事情,可描摹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可纵论一个启人心智的道理,也可抒发一段独特别样的感情。
  三、发掘写作的内容
  1、写自然
  自然是博大的,无私的,是人类的母亲、恩人。大自然中应该有我们写不尽的内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走进自然,除了观赏它、感受它,还要用自己的笔墨将它描述出来:倾听大地的呼吸——人与植物;关爱自然的精灵——人与动物;呵护自然的生命——人与环境;星星眨着明亮的眼睛——感受自然节律。
  2、写人生
  人生是一条流淌的河,时时都在激起一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它的课本,需要一生去研读,它的试卷,需要一生去解答;人生更是一只万花筒,进入这一瑰丽的世界,我们将有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生话题,观不尽、赏不完的人生花朵,弹不尽、唱不完的人生曲调。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尽情的去抒写人生:我的心中下着雨——自我的烦恼;唱一首歌给自己——自我的肯定;掌声响起来——自我的挑战;找寻心中的阳光——自我的展望;体察万物——用爱心抒写生命;此中有真意——生命的升华;一笑一颦总关情——父母亲人;一窗一几亦留恋——家庭环境;冷暖酸甜我自知——苦乐家庭事;为伊消得人憔悴——透视家庭伦理;一扇等待开启的门——走近教师;同桌的你——走近同学;风景这边独好——观察学习环境;给我一双慧眼——观察学习活动。
  3、写社会
  人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社会是一所永远也上不完的大学。因此,我们还引导学生在社会中去挖掘随笔写作的金矿:倾听风铃声——学会关心他人;指点江山——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了解社会现状;众人拾柴火焰高——参与社会活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说社会热点;美丽的音符在跳动——触摸身边的文化;寻觅我们的文化院落——走进古迹;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重读经典;真美啊,请停留一下——身临画境;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文海拾贝。
其他文献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入。评改的过程既是完善写作的过程,又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化过程。它是写出精品习作的必由之路。多年来,学生怕写作,教师怕批改。学生的作文经过教师的字斟句酌的批改后,已面目全非,作文本发下去,学生看完分数,就将作文本束之高阁。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地疲于应付,教师筋疲力尽,学生进步甚微。其实习作评价与其他的教育评价一样,它作为一种筛选、选拔的工具,更多的
期刊
审美已成为文明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美变成每个学生的心灵财富,要达到这一目标实属不易。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带来的美感,功利性学习和被动性学习主宰着大部分课堂教学,由此导致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难以提高。怎样才能走出语文教学这一困境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美在和谐中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
期刊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信在平时以情感召学生,以理折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最终学生一定会逐渐变化和成长的。  在工作中我始终把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把与学生有关的事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一直注重培养班干部,共同管理班级,塑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面向全体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使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全面
期刊
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还必须讲求史料教学的方法。本文试图通过《罗斯福新政》一课为例,浅析史料在历史课堂教学不同环节中的运用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
期刊
2013年6月9日《家庭教育》杂志创刊30周年暨家庭教育30周年研讨会在杭召开。会议共同探讨30年来素质教育、学生学习和家庭教育工作宣传、普及情况。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一是父母的教育学习。二是30年来一直致力于素质教育探索,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成才观。结合研讨会的召开,笔者觉
期刊
语文老师,要用读书提升精神,用写作充实人生,用儒雅涵养性情,用敏锐洞察生活,用激情点燃学生,用严谨对待事业,用良知捍卫文明,用诗意行走人生。读书、写作、反思,勤奋、执著、求索,把这些关键词镶嵌进生命的旅程,路会越走越宽。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要求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  具体要求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着;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
期刊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永远的朋友,每一位学生应多读书,读好书。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改进学生语文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
期刊
初中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有时取决于老师的态度。教师亲和学生,可以让孩子们很快融入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的实践者。一堂课,往往由教师一时的灵感或者随机应变而显得不同寻常。我们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令学生力所能及,继而拥有语文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的欲望。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课堂教学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一、营造氛围,因和促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
期刊
现在学生的作文次数比以前增加了,每周一次大作文和一篇周记。全班一周近100篇作文,若全批全改,按通常的评改速度——15分钟一篇,每天得花4~5小时在评改上。繁重的批改,使教师整天埋于作文堆中疲于奔命,严重影响了教师备课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有的教师只好敷衍塞责,把作文的次数当作完成任务,因而收效甚微。据笔者调查,即使教师精批细改了,作文发下去后,很少有学生看教师的批改,更很少有学生去
期刊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阅读文字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最重要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以下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调动学生的阅读意愿,让学生热爱读书。  孙中山先生也说过;“一天不读书就不能生存。”要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本能,是生活的必需。读书无时无刻不贯穿于我们的生活。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