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事可做等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xe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孩子有事可做 周勤英
  “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听话,整天就知道闹。”“有些孩子好像有多动症似的精力特旺盛,真拿他们没办法。”听着新老师的抱怨,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也有同感。然而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孩子有事可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记得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里有个叫成成的孩子,他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有事发生,一会儿把自然角的豆苗掐断了。一会儿把图书角的图书撕坏了,一会儿又去抢同伴的玩具了。似乎没有安静下来的时候。在一次美术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画自己喜欢的动物,为了不影响其他孩子,我安排成成单独坐在最前面,我给他一张画纸,一盒蜡笔,让他自己画。可没过几分钟。他就把画纸涂得乱七八糟,什么东西都没画出来。我问他:“你喜欢什么动物?”他调皮地眨着眼睛告诉我:“我最喜欢恐龙。”“那你就画恐龙吧。”“可我不会画。”“那你会什么?”“我只会涂颜色。”“好啊,老师帮你画好恐龙的轮廓,你帮它涂上漂亮的颜色好吗?”“好。”于是我画了一只大大的恐龙轮廓,让成成涂色。没想到,成成涂得很认真,尽管速度有些慢,但一直坚持着,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座位,直到活动结束,其他孩子都跑出去玩了,他依然坚持着:“我的恐龙还没画好呢,我还要画。”我突然发现,只要让成成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就不会调皮捣蛋了。从此我更努力去发现他的兴趣爱好。我发现。成成很爱帮助人,喜欢玩拼图、玩卡片、下棋,也喜欢看书、涂色,在同伴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于是,我和配班老师商量好,常常安排他做喜欢做的事,如,让他帮小朋友摆放桌子、凳子,收点心盘,让他带领小朋友拼图、下棋、玩橡皮泥、看图书、做手指游戏、念儿歌等。因为有事可做了,成成就不再捣蛋了,他对拼图、下棋、看书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
  我们都知道。孩子天性好动、好奇,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像成成这样精力比较旺盛的孩子,更是常常闲不住。会想着法子做出各种各样的举动以引起教师、同伴的注意,但只要我们了解幼儿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积极创造条件,安排他们做些喜欢的事情,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让他们把精力转移到发展兴趣爱好上去,在幼儿园拥有快乐的生活体验,那么他们调皮、捣蛋的行为就会减少或消失。
  谁的办法好就听谁的 孙丹蕾
  我曾经设计了大班双圈集体舞教学活动“葡萄丰收”,用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娃哈哈》配乐,以双圈S形穿插的队形变化来模拟在葡萄架下摘葡萄的情境。让幼儿体验不断变换舞伴所带来的快乐。最近,我又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掌握舞蹈基本动作和队形变化的基础,上,尝试里、外圈交换位置和角色(外圈扮演葡萄架。里圈扮演摘葡萄的人),并创编不同舞步。这个活动方案在园内试教时非常成功。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借班向全区教师展示活动时,却出现了一个大大的意外。
  活动一开始进行得非常顺利,我按预设提出问题:只有外圈的小朋友在圈上钻来钻去。里圈的小朋友也想钻一钻“葡萄架”,摘一摘“葡萄”,怎么办呢?立刻有孩子呼应:“那我们交换位置吧。”“是呀,里圈换到外圈,外圈换到里圈就可以了!”我又不急不忙地说:“那用什么舞步换呢?”孩子们积极地发言:踮步、弹簧步、踏步……气氛热烈极了,我心里也喜滋滋的:“那我们来试一试哪种舞步最方便快捷吧。”我刚要按预设的步骤让幼儿逐一尝试并选择舞步时,突然。一个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不用换。”还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那个孩子又接着说道:“我们里圈的小朋友向外圈钻出去就行了呀。”噢!我恍然大悟,原来的设计是外圈的孩子扮演摘葡萄的人,里圈的孩子扮演葡萄架,那个孩子的意思是不用交换位置,改由里圈的孩子扮演摘葡萄的人从里向外钻就可以达到交换角色的目的。
  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该不该接受孩子的建议?如果接受孩子的建议,就是对原先设计的活动方案的全盘否定,那么预设的活动步骤就全被打乱了,况且这不是平常的教学活动,底下还坐着近百名来观摩的教师呢。可是,现在有孩子提出了一个比我预设的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给予否定或忽略,其后果不只是伤害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会让孩子觉得教师的虚伪和无理,从而对教师失去信任,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这样做!我快速作出了决定。“你的意思是让里圈的小朋友扮演摘葡萄的人向外圈穿插吗?”“嗯,是的。”“好!我们就来试一试你的办法。”我让孩子们按照那个方法尝试了一遍,果然,既方便又快捷地实现了角色互换,而且更能体现集体舞的特点:即当音乐反复播放时,可以轮流扮演角色,不断交换舞伴。这时,离活动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我随即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挑战:你们能猜到你的下一个舞伴会是谁吗?孩子们纷纷猜测起来:“是然然吧。”“是阳阳。”“我猜是怡怡。”……“那我们再跳一遍,看看自己猜得对不对。”结果没有一个孩子猜对,这下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表示想再猜一次,有几个孩子用手指指着同伴比划着。其实早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为了避免舞伴重复,我根据交换舞伴的规律。事先将人数作了调整,所以孩子们很难猜出自己的下一个舞伴。孩子们一次次地猜测自己下一个舞伴会换成谁,猜对的自然很开心,猜错的也会获得一些经验。活动就在开心、热烈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现场反思的时候我向来观摩的教师全盘托出了事情的始末,没想到,他们不但没有就我临时改变教学方案向我质疑,反而认同我的做法,认为不作秀、不表演、尊重事实、尊重孩子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专业精神。
其他文献
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天津市教委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全市教育系统将把“四史”学习教育贯穿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常态化教育機制。天津市基础教育阶段将立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课程教学,围绕课程目标,将有关内容作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各学校将重点挖掘校史、校训
摘 要 乡村教师一方面承担着传承乡村伦理的重任,一方面又处于乡村伦理的现实挤压中。通过对H老师的叙事研究,探讨在内归因机制下,义务论伦理学和目的论伦理学的冲突对农村教师带来的道德纠葛,有助于我们考察当代乡村社会的伦理变迁和道德现状。  关 键 词 农村德育;乡村教师;内归因;目的论;义务论;道德身份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7-0017-0
摘 要  主题式情境体验教学围绕学习主题,整合教材内容,通过创设连贯性、系列化的学习情境,构建真实连贯的活动体验场域,规避碎片化情境设计的割裂式体验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生成性体验,使其形成关联生活的思想与行为图式,实现道德的“真实生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主题式情境;体验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21)03-00-03  习近平
第一眼看到丁丁时,我们就感觉到他与众不同。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大脑袋,空洞的笑容,奇怪的举止,一切都在告诉我们这是智障孩子。  那天例行体检,幼儿园买了一台测量身高体重的仪器。不知为何,丁丁似乎很怕这台新仪器,任我们费尽口舌。他也绝不往前跨一步,这时的丁丁似乎力大无比,像一条鱼倔强地挣扎着,大声尖叫着,折腾了半天也不肯站到仪器上。以后,丁丁经常拒绝参加活动。连一些简单的动作都不愿做,我们只好由着他站在
编者按:1999年,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结合多年的办园经验和办园特色,开始了生存课程的研究与探索。十多年来,他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了研究,历经生存课程的理念初创、完善——生存课程的实践模式探索——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样三个研究阶段。现阶段,他们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初步确定了教师最需要提升的五项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反思能力、发展意识、协同意识、人文精神,并组织开展了系列活动。本研究
学前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关于学前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自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来,认定学前教育既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儿童发展纳入社会所需要的轨道,两者并行不悖。  将“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  问题放在何处  上世纪80年代,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提出了“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DAP)的声明,在“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上曾招来学界和幼教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质疑。  
在我区科学教研组的观摩研讨活动中,大班科学活动“我的银杏树叶”使人耳目一新,受到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这是深秋时节幼儿对飘落的银杏树叶的自然观察活动,从教师的现场组织来看,主要分为四个环节:(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银杏树叶的基本特征。(2)通过细致观察感知某一片银杏树叶的典型特征,并通过绘画进行记录,制作“小树叶身份证”。(3)玩“小树叶捉迷藏”的游戏,根据同伴的记录单寻找对应的银杏树叶。(4)欣赏故
我们经常纠结于游戏中是“孩子快乐就好”,还是“以能力发展为先”。教师出于“责任感”往往更强调后者,但我认为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能力的发展正是建立在游戏所能带给孩子的愉悦感的基础上的。  真正属于孩子的游戏有这样一些特征:(1)自成目的性,即游戏中一切都由孩子自己决定。就如案例中孩子可以自己决定搭什么、搭多大、怎么搭,他们不是因为教师强调要坚持而坚持,也不是为了“提高自身建构水平”而积极投入,他们仅仅
在进餐前,我组织幼儿听录音故事。没过多久,后面的孩子就坐不住了。有的嘻嘻哈哈。有的窃窃私语。我连喊了几遍“请安静”后,情况有所改变,但过不了两分钟,他们又开始闹腾起来了。这时,我特别恼火,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配乐故事孩子们却不喜欢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们坐在一块儿总有说不完的话: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听故事。我决定教育一下几个比较“闹”的孩子。以起警示作用。我环视了一下,看见较远的那组孩子居然手拉手
从事幼教工作十余载,《幼儿教育》杂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她是我的良师。封面设计成了可供我布置环境的参考,活动方案充实了我的日常教育活动,政策法规的宣传让我及时了解到了幼教的最新动态。专家特稿让我“聆听”了一次又一次生动的讲座。每次捧着刚到的《幼儿教育》杂志,我总是爱不释手,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闻着油墨香,我贪婪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她亦是我的益友。捧读杂志,如与友人交流,那种沟通真实、温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