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若莲花盛开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很早几年前,我就将史铁生的很多本书买来,但是搁在书架上,几乎没有去读。这种距离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他的文字,而是,我在寻找或者说在等候一种与他相遇的极佳时机。我不急,可是他却走了。
  有一次接女儿放学,她在后座上给我朗读史铁生的一篇文字,她舒缓的语调读着那些看似平静却张力无穷的文字,戛然而止时,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女儿脸颊上流下的泪珠。从那以后,内心时常想起他,也在想,哪一个夜晚,我要走进他的世界。
  一段时间,身体不是很好,或许也是因了年龄的缘故,会时常想到死亡,会试着去参透一些关于生死的玄奥,很自然地,我拿起了这本《病隙碎笔》。
  在书中,他说,如果把身体比做一架飞机,要是两条腿(起落架)和两个肾(发动机)一起失灵,这故障不能算小,料机长就会走出来,请大家留些遗言。这本书,或者可以看做是他面对这种绝命时所留的“遗言”吧,在读这些用生命所感悟出来的文字时,我不想用一些假大空的词汇去对此进行褒扬,诸如“勇敢坚强地去和病魔做斗争”等等,因为当你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过一些生老病死之后,在惶然一刹那,你会惊瞥生命的黑洞,空寂若蛮荒,幽玄而神秘,而那些虚浮的赞扬是那么的稚嫩可笑。于是在阅读这本书的那些夜晚,我摒弃掉日间的喧嚣和浮华,甚至,我不采用仰头敬佩的姿态去阅读他,而是低下头,用谦卑与敬畏去阅读他关于对生命以及未知的世界的那些感悟以及探寻。
  对于同样身处这样绝命境地的人来说,这本书里的文字不是安慰,甚至也不是开示,让你去看透什么,参悟什么,相信什么,没有。我想当他躺在病榻上,这些文字从他的笔尖流泻时,他也不是要借此寻得一种解脱,或者以此寻求一种奇迹的发生。文字于他,也不是一种救赎,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人生的路途,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于是这唠叨、张望、祈祷便化为思考,这思考便形诸于文字。当然文字曾经解救过他,凡人若他病体若他,也需要文字去谋一个生,用钱去供养“沉重的肉身”,用名去支持孱弱的虚荣。但是这种谋生,渐渐地也分出几个层次,先是最低的生的需求,衣食住行,然后是价值和虚荣,而最后,却化为荒唐,送他去往一条不知终点的路。于是写作于他而言,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是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由心流的追索而去开拓一片疆域,是前往而不是抵达。因为他相信,彻底的圆满只不过是彻底的无路可走,而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我不知道他可曾绝望过,对生,或者对这沉重而病残的肉身。又或许有过吧,被绝望所囚禁,于是试图去打破这牢笼,去反观自身进而探望进整个人类的心灵。在书中,他写到这样的历程,残疾进而寻求出路,写作成为选择,但是有束缚和困惑,束缚是阅历浅薄且因为躯体的残疾而阻碍了深入生活,困惑是,即使写作是一场赌博,他有赌资么?可是一旦他将目光从向外转向向内时,他发现,仅仅是一个“我”就是一个世界,因为“我”的身上聚集着所有人的麻烦,于是从此,山不仅是山,水不仅是水,“我”也不仅是“我”,过去和未来,我和别人,乃至天地万物都连接了起来。所以在《病隙碎笔》里,他不是自怨自艾的夫子自道,当然有自身的况境,但他将笔触探向人类心灵以及宇宙万物的更深更远处。
  于是写作成了一种信仰,而那些在黑夜里绽放的文字就是坦承面对自己的心灵时向着心目中的神所作的一场场忏悔。中国是一个缺少忏悔的国度,忏悔极少,而那少有的忏悔更像是一种姿态,做给别人看。有谁能坦承面对自己的心灵,对自己坦白而直视内心的黑暗,将那些迷茫、曲折、绝途、丑陋和恶念一一直面呢?可是他是诚实的,在写下这一段一段的文字时,我想他是诚实的,即使面对那些难以解答的难题时困惑犹如一团乱麻,他也将这一缕一缕的纠结老实地呈现出来,并不去扮高深的学者模样。他将高深的理论推往一边,而用愚顽的傻劲儿去思索,虽直白浅朴却更加接近常识——人类普遍的常识。他说有学者和他交谈,说他“证明了神性却不想证明神。”前一句话让他惶恐,他只是想尽力去理解神性体会神性而惶感证明神性,但是对后一句话他又不想承认。这种不承认并不是说他想要去证明神,而是在他认为在一个信仰缺乏之地,比没有信仰更可怕的是一个假冒的“神”,背离着神性的偶像,背离着信仰的迷狂,这些与精神的拯救无关而充溢着对肉身福乐期许的所谓信仰,依然弥漫在这片喧嚣浮躁的世界里,而清醒着的独自清醒,黑暗着的依然黑暗。
  因为他的写作,因为这本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将2002年度的杰出成就奖颁给他,授奖词如是说: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当生命若潮水般漫溢过躯体,在时光的沙漏里生命和躯体渐渐剥离,他以他的残缺(其实,这世上之人,谁没有残缺?)拷问和思索整个人类的心灵,那一段一段的黑夜独白式的絮语碎片,就犹如时间之长河里盛开的一朵朵莲花,静谧美好,散发着明亮的智慧之光。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图书馆)
其他文献
2013年9月25日--11月20日,我有幸随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校长海外培训班去到大洋彼岸被人称之为“天堂”的美国,深入到大学和中小学浸入式学习58天。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和美国老师一起,到校听课、访谈、研讨、参加活动、查阅资料,零距离感悟美国社会,体验美国教育,同时不断地对比、反思、检讨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状,真是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我们把“因材施教”这部“经”念歪了  25
【教前思考】  “找规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感知找规律的方法,体会生活中也包含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维方法,落实数学思维训练。“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可渗透“归纳推理”这一思维活动。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的事物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排列规律。
教学片断一 :不在场的目击证人  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评上周的周记。一位同学读了自己的周记,写的是上周五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争先恐后,在单车棚里,两位同学一不留心发生了碰撞,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进而大打出手。  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真实记录身边事的优点,接着说:“不过,写得不够生动。比如打架的场面应该是很火爆的,你没有具体写出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老师环视全班:“哪位同学能帮XXX把打架
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教学激励脱节    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即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发展中国家教师工资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即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
夏日,乡村的早晨,和儿子散步,来到池塘边,但见蒲草如丝,菡萏成花,沐浴在晨曦的清凉里。花阴和柳影,掩映着小鱼、小虾和小蝌蚪们,在水底追逐、嬉戏、幽会,而浮波菡萏,莲花半开,似乎不胜娇羞,窥探这鱼水欢情。初升的太阳,拉长小儿的身影,微风轻抚,泛起翠鳞千迭,写意在一幅“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乡村水墨画里。在画中一角,小儿无赖,正弯腰涉水,不知是采芙蓉呢?还是捉蝌蚪去了。  儿子捉了小蝌蚪,养在一个废弃
一、赛前的筹备  自从接到要参加徐州市优课评比的通知后,我的心情就不再轻松,一直感到很大的压力。我以前虽然进行过几次公开课教学,但参加赛课还是第一次: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备出精彩的课?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语言更流畅?怎样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怎样很好地与学生做好互动?这都需要平时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临场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何校长看出了我的焦虑,安慰我:“别担心,到时不是你一个人孤军奋战,教科
高考,是穷苦的母亲唯一能指望的路……  1  母亲有心事了,路走得慌慌张张的,不像平时的一路轻快。  每年六月,目不识丁的母亲总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染浸在高考这缸幽深的水里,时间久了,她就成了自然会在六月生长的忧郁着的浮萍。走在街上,她会很认真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考生和他们的父母。她看着他们紧张、焦虑又兴奋的脸,然后,她的脸上也会布满紧张、焦虑和兴奋。吃饭的时候,她会很认真地告诉我们今天在街上看到的高考
女儿在华南师大附中文科班就读,是今年应届高中毕业生。目前,她已通过“华约”浙江大学自主招生考核,获得优惠20分录取的资格。回顾来路,其中的滋味非亲历不能体会。  先解释一下即将与大家分享内容的题目吧:请留意“和孩子一起走高三”,而不是“陪孩子一起走高三”,我觉得“陪”比较被动,“协助”的意味浓,“和”则较主动,含“积极参与”之意。措辞上我选择“和”,因为在高考这个孩子人生十分关键的时期,家长不仅要
【缘起】  方向和距离是图形平移的两个要素,图形平移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等的距离,本质上可归结为点的平移,主要特征是对应点之间的连线平行且相等。第二学段的“平移”教学主要是在第一学段整体感受平移现象、直观认识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再认识。笔者通过前测发现,学生已能较好地辨别平移现象,但对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之间的距离的认识不到位,错误地将平移前后图形间的空格作为平移的距离。由此,笔者将
【摘 要】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并不难,困难点主要在于针对实际素材按对应的方法写出两个比进行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以及如何提升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因此,“比例的意义”教学时,教师除了在学习方式上采用自主学习外,还可以对学习素材作改进和拓展。让学生针对更多的对比素材经历找比、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过程,从而加深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比例的意义;素材对比;找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