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教学激励脱节等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520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教师工资与教学激励脱节
  
  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即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工资,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发展中国家教师工资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即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安雪慧所作的研究表明,(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教师的学历、职称是影响学生学习参与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教师的工资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却没有非常显著的直接关系。
  国内一些研究发现,学校对物质激励是重视的,教师对物质激励的现状基本满意。但是,学校虽然重视教师的精神激励,但激励是零散、低水平的。教师享受的最大精神激励是教师被尊重,而对于教师的高级需要,如参与管理、被信任关怀、个人生涯规划、成就感满足等,学校十分忽略。在中国中小学,尤其是城市地区,比较普遍的提高教师工作激励、工作投入程度的方法,是对所教学生学业成绩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金和其他福利。但一个现实问题是,中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工龄,且“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使得教师的工资逐渐上升到由县财政进行统一发放,因此引发的一个思考就是:学校,或者校长如何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激励,并提高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呢?这里存在一个教师工资和教师激励脱节的问题。传统教育经济学理论认为,教师工资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但在教师教学管理和工资报酬相脱节的情况下,教师可能会降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因为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教师可以降低努力程度而获得同样的教学工资,这是学校无法控制的。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
  
  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之忧虑(压力)重重,作者邓云洲、伍园园的调查(以广东某发展规模较大的外来工子弟学校N为标本)结果如下。
  身心疲惫之忧。“没日没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运转,我们都快成一台机器了。”这是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工作的真实写照。在某学校,由于学生家里离学校都比较远,上下学都由校车接送,学校的教师就不得不每天五点半开始起床上班,或跟车去接离校远的学生来上学,或负责离校近的学生的早读,各司其职。紧接着是负责学生的早操、早饭、上课、课间操、午饭、午休,再是下午上课、送学生回家、晚上给高年级的学生辅导、晚自修等等。除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外,教师们还要听各种讲座,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业余活动。教师们几乎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整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教师工作负荷大不仅使教师在体力上感到疲倦不堪,更是在心理上产生紧张感和压力感。
  待遇低下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教师的基本工资比一般的民办学校还要低。以N学校为例:小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仅有1100~1200元/月,中学教师的平均基本工资为1400~1500元/月。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的该城市,学校教师的月收入都不到2000元,与其他行业的人员相比,可算是中低收入水平者了。况且大部分教师的工资收入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上有老下有小,这点微薄的收入是很难让教师们养家糊口的。
  学生难教之忧。外来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没有当地户籍,家庭收入比较低。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很多都曾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管教,往往身心发展不很健全,且有不少是问题学生,存在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容易违反纪律、扰乱教学秩序等等,这些问题都给学校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
  工作不稳定之忧。N学校中,教龄有3年以上的教师只有40%,说明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较差,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大专或中专(占86.9%),又没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教师总是觉得没有归属感,所以流动率达到50%以上。调查中,许多教师觉得自己工作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此外还有,相对紧张的人际关系,让教师缺乏归属感;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艰苦,让教师产生压抑感;个人能力或专业发展受限,让教师产生苦闷感,等等。
  
  师德新规,别来虚的
  
  6月25日,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保护学生安全”一条被首次加入其中。此事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吴龙贵在《羊城晚报》发文说,“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安全”这一规范有点虚,存在着技术上的不足。譬如内容不够详细,表述也不够精确。对学生的安全怎样保护,保护到什么程度,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假想地震发生时范美忠在逃跑的同时,喊了一声“同学们,快跑”,这算不算保护?好在此规范正在修改之中,还需征求各方意见。我们期待着一部成熟而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早日出台。
  责任编辑邹韵文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把“=”理解为“算式与答案的连接符号”“开始计算的固定信号”,不仅狭隘,甚至还有错误。“=”本身的“一词多义”和教材安排的失衡是造成学生片面理解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总是被简单教学的现象,适时帮助学生打破算式在等号左边、结果在等号右边的观念,逐步建立等号表示等量的观念,丰富对等号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等号意义  “=”是学生较早认识的数学符号,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初中语文教科书将选入的课文分为两类,一类为精读课文,一类为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数量占了将近一半,融在各单元之中,与精读课文密切联系,可见教材编定者对略读课文的重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往往不能把握略读课文本身的特点,对略读课文的教与学仍存在着种种误区,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或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或是任其自读、轻视能力,或是以练代讲、忽视过程,或是精雕细琢、难以取舍。
在数学教学中,无论是新授课、练习课还是复习课,似乎无“练”不成课,确实,练习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发展知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学生厌倦学习也常常是练习惹的祸,繁多、重复、枯燥的练习让学生常常生发“题海无涯”只能“苦作舟”的烦闷。那么,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爱上数学题而爱上数学?江苏省特级教师严育洪及其团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本期特刊发相关成果,以供大家讨论。  【摘 要】到练习阶段,学生大多已
两岸华人同台 五地名师“秀文”  ——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实录  大陆与港澳台的中小学教学交流这些年很频繁。今年上半年,珠海举办第七届两岸四地暨新加坡语文课程交流之写作教学研讨活动,一些人以为是老一套。没想到这一次亮点频现,新意扑面——  台湾孔维勤老师的《我的妈妈》一课在海峡两岸都教过,学生在表达真情实感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大陆学生笔下的妈妈都是勤劳善良、关爱孩子的伟大母亲,
2009年的4月23日是国际读书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考察国家图书馆时说:“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一句广告词说到:“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不可能是一个坏孩子。”同样,一位爱读书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相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建国60年可谓历史之一瞬,但对于60年的教师阅读历史而言,那是几代人的生命阅读体验。面对风云变幻
每个人都有名字,作为英语教师,一次灵感的突现让我发现了英文名在我的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意义。我开始实施起“让英文名飞起来”的行动计划。  计划进行前,我让孩子们感受到拥有英文名是一件骄傲、令人羡慕的事。于是我首先介绍自己的英文名,告诉他们我的名字Shirley的含义及在跟外国朋友交流时,它给我带来的便利。看着孩子们羡慕的眼神,我心里美滋滋的。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每天选出两个课堂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在下一节
低学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期,对学生终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新修订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简称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下同)建议,“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因此把握低学段语文的教学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形成和发展出适当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低学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对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结合教
2013年9月25日--11月20日,我有幸随深圳市福田区中小学校长海外培训班去到大洋彼岸被人称之为“天堂”的美国,深入到大学和中小学浸入式学习58天。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和美国老师一起,到校听课、访谈、研讨、参加活动、查阅资料,零距离感悟美国社会,体验美国教育,同时不断地对比、反思、检讨我们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现状,真是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我们把“因材施教”这部“经”念歪了  25
【教前思考】  “找规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感知找规律的方法,体会生活中也包含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维方法,落实数学思维训练。“找规律”一课的教学,可渗透“归纳推理”这一思维活动。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的事物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排列规律。
教学片断一 :不在场的目击证人  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评上周的周记。一位同学读了自己的周记,写的是上周五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争先恐后,在单车棚里,两位同学一不留心发生了碰撞,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进而大打出手。  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真实记录身边事的优点,接着说:“不过,写得不够生动。比如打架的场面应该是很火爆的,你没有具体写出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老师环视全班:“哪位同学能帮XXX把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