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 情趣 创新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le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授予学生语文知识,而且还应培养学生审美与创新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两者兼之呢?本文就此浅谈自己的看法和一些思考,请专家指正。
  一、审美与教学
  语文教材中的美,蕴含在语文作品的诸多方面。有自然的美,也有人文的美。有人认为,作品中描述的蓝天与白云,太阳与月亮,鸟语和花香,山川和湖海是美的,这是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再现。作品中描述的人间真情:亲情与友情,故乡情与民族情是美的,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美。然而美的东西需要读者热情的感知和认同,需要读者的品味与审美。语文教材提供了这种美的载体,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种美的途径。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教材的作用在于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审美的范本。语文教师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情感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教会学生阅读作品,感受作品中美的存在。语文教师将作家对生活与自然的直接感受和体验通过教学的手段间接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受到启迪,并融入作品之中。
  审美是感知、想象、情感、思维多种功能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活动,是对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的意识再现,如内容的美,形式的美,等等。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不仅再现了作者的情感,而且读者也从中创造了新的、美的意象。让学生融于作品,感知、品味、赏析作品,并从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教师是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的。
  对语文作品的审美应是多角度的。马克思说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语文中的审美,首先可以从赏析、体会作品的语言美开始,感知语言的魅力。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美的精品佳作。诵读是一种好方法,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诵读,定能由情而发,定会有美的体验和发现。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能给人春风扑面、春光灿烂的感觉,春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与希望。读何其芳的《秋天》又仿佛把人带进了收获希望的乐园:“……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当你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难道你感觉不到、体会不出它们的美吗?难道你不会由此产生丰富的遐想,产生无限的共鸣吗?这就是语言的神奇,这样的语言是美的典范。
  审美还可以从文章的立意角度来感受。山川无情人有情,语文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观的很多,这些作品记录了作者在欣赏自然美的时候心灵与景物的共感现象,是作者的心声与情感的同一表达。一曲《黄河颂》不仅唱出了黄河的雄奇壮丽之美,更唱出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之美。它给人以振奋,给人以鼓舞,难道这不是美吗?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一种忧国伤感之情的表达,是一种美的慨叹。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展现了范仲淹博大的胸怀,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始终让学生处于主动的位置,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与创设审美的环境,使学生有自我审美的空间。授学生以方法胜于教师的全包全揽。语文作品中的美,只有读者与作品在某一层面上的不谋而合,作品的美才能体现出来。审美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更需要学生的细心感悟才能获得,审美是共鸣与独创的过程,是真实、自然、情不自禁的情感流露,是一种追求美的愉悦。“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是发现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审美者的情感投入,做有心人,做鉴赏家,多次实践反复比较,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是在实践中获得的。
  二、审美与情趣
  审美离不开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现实生活有无限美好的景致与人文情怀。只有当我们热爱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感觉到生活的美,也才更加热爱生活。美的追求,美的探索需要美的情趣。而语文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增强对生活热爱的情趣,尤其是发现美、感受美的情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情感体验,可以转变为学生审美的直接经验。卢梭说得好:“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语文教师能给学生什么东西呢?我觉得语文教师给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是“情趣”,是如何激活学生对语文学科喜爱的情趣。一堂好的语文课,虽标准不同,但创设良好的氛围与师生互动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趣的研讨与探求美的情趣有助于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学会审美。从人的认知心理过程来看,人的情趣产生于自然而然的情感冲动,它是一种欲望的体现,在人的认知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就是要起到驱动学生萌发情感冲动的助推作用。情感从情趣而来,而审美情趣来自于对美好事物的美妙感受。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情感的妙用,心灵的共鸣,师者,学者自乐其中。《文心雕龙》中有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有情而感,情无动,理何知晓?教材—教师—学生,在这三者之间,若能思维相通,情感默契,就能良性循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张一弛就是为了一个目标,让情趣做主导,让情趣充满课堂,让学生情趣放飞。
  这样的语文课,学生产生了情趣,感悟到了语文学科的博大精深和美妙,从感知到感悟,学生不但发现了美的存在,而且学会了审美。
  三、审美与创新
  没有美的发现,就没有美的创造。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审美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这是因为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熏陶,将产生敏锐的审美能力并由此产生对美的执着追求,进而形成强烈的科学创造动机。
  当学生初识语文作品的时候,总是很茫然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也渐进渐入,感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时语文教学的过程应从第一层面上的字词句章的教学走向更高层次的拓展延伸,以达到审美创新的目的。教师此时的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引领到一个新的境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探究其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揭示其美的本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能力,享受自己的审美成果,通过联想和想象,自由地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从教师对语文作品的把握到学生自觉主动的鉴赏、品析作品,从感知到通悟这是质的变化过程,是一次思维创新的升华。有了这种变化,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有了这种变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已经显露无遗。
  审美与创新的紧密联系告诉我们,现代语文教学的课堂,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形式与内容不断探索的热情,以达到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形式与内容的目的。由此可以认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只是语文学习的过程,而创新才是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审美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富于创造,成为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能力放在了重要目标的位置。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十分重视的。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与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让语文教学的成果更加显著,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通过对语文教学目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新精神,并使之达到与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
其他文献
图形的对称关系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数学之美.函数的对称关系广泛存在于各种数学问题之中,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利用函数对称性可以简化数学运算,函数的对称关系主要有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函数的奇偶性就是函数的对称性的特例.本文从函数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等方面来探讨函数的对称性及相关的应用问题.  一、求函数值   例1已知函数f(x)=(x-1)3 1,  则f(-5) f(-4) …
一  生命是什么?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当然谁也不可能了解真正的生命,即使一个长期研究生命的科学家也不会知道真正的生命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说生命像什么。生命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生命就是“小树的成长”,请欣赏冰心先生的《谈生命》。  谈生命  文/冰心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
1977年,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要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人们終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国家制定颁发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特级教师这个与改革开放同龄的荣誉制度,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修炼——百位特级教师谈教师专业成长》一书,是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对40年来上海特级教师这一群体专业成
Ⅰ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陶器从最初的零星出现到大规模、大范围地生产,有特定的社会文化 。陶器制作历史悠久,累积重重,要从 、交互作用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对其 ,仍任重道远。  A.因缘 错综复杂 寻根究底  B.因缘 错综复杂 追本溯源  C.姻缘 参差不齐 追本溯源  D.姻缘 参差不齐 寻根究底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
摘 要:历史与社会课要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必须以生为本,把关注学情作为立足点。教师要善于以学定教,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思维特点和学习细节等,从而触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学情;教学;立足点  笔者曾经参加了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的百人千场名师送教下乡活动,舟山名师倪燕儿老师执教的“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一课,深深吸引了学生和听课教师,博得大家的掌声
所谓分类讨论思想,就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它作为高中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历来是高考数学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知识要点概述  1.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原理及作用  在研究与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数学对象划分为若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然后逐类进行讨论,再把这几类的结论汇总,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这种研究解
汤一介 著  乐黛云、杨浩 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年第1版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这条文化长河中,多种思想元素不断融入,共同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现实形态。而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诠释,又是对文化本身的承当与阐释。汤一介先生的学术成就正是这反思与创新性诠释的典范与写照。历史是民
摘 要:一份高质量的试卷,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着眼素养立意,恪守育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考查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运用,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生活性、教育性、创新性,这对我们的学科教学很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试题再现;命题特点;教学思考  2017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试卷着眼素养立意,坚持以生为本,恪守育人导
摘 要:考试评价对思想政治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政治学科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都要重视对选考试题的分析和研究。要精准解读考题,把握选考试卷中的各类题型;要精准把握考纲,领会考试说明中的全部考点;要精准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全面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想政治;选考试题;精准教学;核心素养  试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本文试以
摘 要:追求學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文化生活”课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眼于关注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学生,立足学生生活,依托学生经验,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本质;文化传承  追求学科本质,是实现教学改进的重要方向。笔者通过参加“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科能力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