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袖轻甩道乾坤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在想,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京昆之调,为什么?
  对戏剧最初的记忆是家中墙上的一幅画,后来还曾撰文细数过画面上那个女人的美丽:一片被细雨敲打的芭蕉叶生动出一个迷人的黄昏里走来一个眉目凄楚的女人,迷离的眼睛不知看着远方的什么,雪白的衣袂在晚风中轻扬出湘水的韵致,古琴的流水声在裙裾间起伏着香色俱古的愿望。
  这一切对走出画面的女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眼睛凝视着的远方。多少年了,也不曾有瞬间的轻转。从一见到这幅画起我就问爸爸,这女人是谁?到哪儿去?到花园。到花园?不对,她明明是从花园里走出来的嘛。后来就问自己,我的眼睛到底看到了什么,最后终究会看到什么?其实,我什么都没有看到,只记得美人的衣袖煞是好看,那么长,那么长,能做多少裙子呀。
  从爸爸那里我知道了画面上那个美得令人窒息的女人是谁,知道她为什么在那个园子里徘徊,知道游园惊梦,惊起的是一个美丽无比的神话,知道那长长的衣袖还有一个更美的名字——水袖。


  从此便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女人,爱上了画面上的山石芭蕉,楼台水榭。
  那是我们家最美丽的一面墙,每到岁末快过年时,爸爸都要揭下旧画换上新的年画,可那个美人却一直没有被替换,许多年,许多年,直到“文革”开始,还是我和爸爸一起恋恋不舍地把它揭下,投到火炉里,取而代之的是那个一身蓝花衣裤、手拿茶壶的阿庆嫂,手臂高扬的红衣窄袖女孩——李铁梅,有时候是那跃马扬鞭的杨子荣。我知道,无论是谁,那都是我们家最美的一面墙,它永远都有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的心有一个归属。
  就这样,“文革”中的样板戏伴着我们,走过青春年少时,不管是红衣窄袖、高举号灯的铁梅,还是手拿茶壶的阿庆嫂,身穿兽皮的小长宝,扬鞭跃马的杨子荣,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它滋养着渴求更多的心,并陪伴着少年时那些一个人的漫长的午后时光。
  就这样,少年时的我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生活在这些样板戏里,永远地记住了戏里的词,戏里的唱腔,戏里的人物,戏里的故事,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精神领域里的主食。
  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即使是百花齐放的今天,戏剧都以它不可替代的地位,盘踞在我们心中,在经意或不经意间化掉我们在生命旅途中积压的愁绪,化掉我们因为不如意而积于心头的雪。不需要想起,却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一定是我们精神生活的盛宴。
  今天的我坐在中年的茶香里,看少年时午后的阳光斜过生命的回廊,斜过长长的树影、斜过轻纱缦、紫竹帘,漫不经心地落在满印着心痕的来路,我如天涯倦客,又如客倦天涯,那悠悠长长的京昆之调支撑着我走过生命途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驿站。
  记忆中的自己一路走来,从黄河、黄土,到长江、长城长,故土家园,异域他乡,戏剧如影随形,挥之不去,如一杯陈年古酿,在生命形成的初时,就已经浸入血液,就已经是我生命的印证了。
  总觉得,在生命的长河里,没有什么会比我们古老的戏曲更能温文我们的性情了。它陪伴着我们,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地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让生命有了一种节奏,一种等同于生命本身的、让生命更富有生命机能的节奏,这节奏之美让生命开出的花散发着永不凋谢的芬芳。
  喜爱这古老的京腔京韵,西皮流水似水流行云,散板如歌如诉,悦耳的琴声、至美的唱腔会带你进入清新的田园山村、帝王将相的锦绣宫院,国画般氤氲并写意着青衣的俊美、老生的飘逸、武生的英俊,唱、念、做、打,异彩纷呈的花脸脸谱无不在诉说生命的繁华与悲壮。
  飘舞的水袖滑过时空,划出一道又一道心痕,且不管春风秋雨,还是腥风血雨,只忘记所有的飘散着古往今来的记忆。
  水袖,谁知道这样一个中国画般高古的名字是哪个想起来的。朋友曾撰文说,这是一个可以洇出清凉而凛冽的名字和表达方式,默写,一层复一层,仿佛迎风遣香的花朵;低吟,一波又一波,如照夜成昼的满月。
  一路打马狂奔至昭关,被自己的吴钩杀死的忠者,挂在城头上的头颅是否看到了越王的金戈铁马踏过城门时铁骑卷起的烟尘里有一抹斜阳映着自己的血闪出的红。
  且战且退,直至乌江岸边的英雄,挥剑直指自己的咽喉时,一定看到了血的色彩缤纷着不肯过江东的生命的尊严。
  大风吹,吹过那些长胡子的人,吹进原是姹紫嫣红、花儿遍开的院落,院中女儿是魂是魄是人是仙都已经不再重要,人们记住她的美,记住一段情,记住那个美丽的园子才是数百年不变的唯一。
  明月夜,百花亭,且问卿家何处。浴出清池,椒房轩窗,金荷银红,云一涡,玉一片,轻颦双黛螺,扬起的手臂如同玉酒杯满盛了月光,想不起与谁约了今夕。只任由生命从起点到起点,亦不管是谁堆起了这座有些诡异的山。又有谁知道,其实美人早就知道自己终究会回到这里,白绫会为生命画一个美丽的圆。
  足够了,我们的美人。
  大漠的风沙哪里吹得透骊山的绿树红墙,幽怨的琴声早已被铁骑踏出阳关,踏成一条千年古道。


  如花美眷,怎敌得过光阴荏苒;心若磐石,也敌不过过眼烟云。又有谁能参透这世间的种种,什么是相濡以沫,什么是朝朝与暮暮,地久天长到底是谁写下的诺言,又怎么和人有关。
  总忘不了那个被爹爹摔死的婴孩,他的亡灵应该走过千年的烟尘站在今天的阳光下了吧。
  一别再别的江山到底姓字名谁。
  暗香浮动的黄昏里是谁打马走过一个又一个陌上繁花似锦的春天。
  罢了,罢了。
  只觉得所有的故事里都有我,有一个扬着水袖一路走过生命驿站的我。细看如一条条的河流,流过千年时空,不管是长江、黄河,飘着脂粉香气的秦淮河,还是家门前流着少年记忆、弯着一座木桥的小河,都有我,有我心中总也飘不断的水袖。
  那是发自高原或山涧源头的河流,干净、澄澈、悠长、迤逦、蜿蜒妩媚,江山宁静,思念迂阔,它在月光或日光下的波动,那银子或金子一样,温存动人的律动翩跹,秋波欲横流,轻引樱桃破,舞着、歌着、吟着、念着,勾挂起当年那些旧烟月,是怎样扑入我们本就柔软的心。
  水袖就是这样一条河流,一条素面朝天的河流,一条旖旎无限的河流,一条惆怅不已的河流。而一个个美丽无比的女孩子就沿着这水袖的河,踏着水流的节奏从诗经、楚辞,或乐府、宋词中蹀躞而出,或小说,或散文或诗文一般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美丽我们的岁月,温暖我们的心:西施、玉环、合德、飞燕、昭君、蔷薇、香兰、栀子、牡丹……当然还有生活在今天的我。
  一个个,眸子闪着潋滟的波光,踩着人生的节奏,你方唱罢我上场,在唱念做打中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精神。
  而我也就是心里装着这些古老又新鲜的故事,并在这些故事扬起的水袖中度过了在海外那些没有京昆之调的日子。它支撑着一个游子在异域的每一个朝朝与暮暮,温暖着一个游子的心,永远都记得回故乡之路。
  直到我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踏上这片有水袖扬起音韵的大街小巷,不时有京腔京韵传入耳际时,我的心才再一次有了归属,精神才算是回到故里。
其他文献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席慕容《戏子》  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梅兰芳》的一幕:梅兰芳要学戏,其伯父梅雨田对梅兰芳说:“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一副纸枷锁,沿袭千年,梨园中的婉转清脆浑厚苍劲,台上的五彩缤纷繁华似梦,终究被牢牢套进这纸枷锁中。颠沛半生往事成空,那角儿争了一辈子的,如烟尘散落,到终了还是自个儿独守着那份寂寞,如初。演了一
期刊
曾经,地广人稀,信息闭塞,春放纸鸢,冬钓江雪,全靠大自然陶冶性情。确实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开心就喜上眉梢,伤心就愁眉不展,慢生活,火烧眉毛,也不用着急,洗把脸依然眉清目秀。想打听点新鲜呱,就去酒馆,那里有新闻客户端,不断更新,欣赏专业歌舞表演要去青楼,老百姓花不起那个钱,群众娱乐除制造后代外,当数看戏。  看戏不光过瘾,还长知识,寓教于乐。中国的传统戏就像皮克斯的动画片,好看之余,教给你一些道
期刊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粉墨覆面,笑靥如花,揽起水袖,掩不住眼波流转。又或是横生霸气,唱的是字正腔圆,声断意不断……席慕容说:“原来只有你孤身一人,独自背负着寂寞。”那么,台上过眼云烟的拥有,台下是否还能找回只属于自己的真实?  一出锁麟囊看罢,仿佛是过完了一段人生。湘灵含泪叹世间无常,“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纵使
期刊
戏曲荒淡 难觅其踪  记得小时候母亲哼着的曲调,清脆悦耳,婉转动人,“龙舟会上景万千,来往人不断,争把龙舟观。”那时年纪小,只会带着好奇听着悠扬的曲调。后来才把这曲山东柳子戏《玩会跳船》听全。女主角白月娟的一颦一笑,既喜又羞、虽笑还愁的情绪变化,传递了这位闺阁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有人称柳子戏的演唱特点为:“小生唱得云上飞,青衣哎哎水中漂,花脸横磨声如雷。”应了那句俗语: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期刊
优伶,岁月中栖身  世人常以优伶并称,其实在古代二者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上古之时,礼乐制度是社稷的基础。伶是乐官,调丝弄竹,执掌音乐,他们因为自身的音乐造诣而受人尊重。师旷、俞伯牙等人皆是伶工,孔子还曾向师襄学琴。  而优则是供人调笑娱乐之人,他们在史书中频频出没,却只能充当弄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汉代东方朔虽然才气极高,又心怀远志,依旧因俳优身份被轻视。《史记》中记载:“东方朔,好诙谐,
期刊
如不在火车上晃荡一些时间,在“况且况且”的节奏里至少看完一本书,就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旅行。怀旧如我,坐着K字头的火车,感受车轮和铁轨摩擦的节奏,在不到一个夜的时间读完了半本书,其间,有位农民大叔帮我把行李举上了行李架,笑容朴实温暖。从一座节奏飞快的大城市到一座偏远的古城,是为着找寻沈从文先生笔下美丽的湘西村镇。从繁忙的柏油马路,踏上青色的石板古道,心中说不出的踏实,用一捧时光,看轻雾笼薄纱的烟雨凤
期刊
从花部乱弹,到人间雅韵  清代中叶以来,昆曲作为雅部正音,屡屡遭受弋阳腔、秦腔等诸多地方戏(花部)的挑战。北京这个大舞台,一时间南腔北调,诸音争鸣。  花雅之争是一场漫长的车轮战,最终结束这场战役的并非哪一个戏种,而是多个戏种通力合作的结果。  乾隆五十五年,扬州“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皇帝贺寿。之后的数年里,四大徽班云集京城,风靡一时。自元代开始,北京就是北方的戏曲中心。这片土地能够包容一切,又能改
期刊
表演者: 郑秀文  流派: 流行  专辑类型: 专辑  介质: CD  发行时间: 2013-12-23  自2009年推出获得无尽荣耀的福音专辑《信 Faith》之后,Sammi已有足足四年未正式发行粤语专辑,实际上这张专辑在三年前就已着手进行收歌,数年磨一剑,Sammi与公司对新专辑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如果说当年《信 Faith》的主旨是“分享”,新专辑《LOVE IS LOVE》的主旨就可以
期刊
有些人这样评价东北菜:“雅致难及江浙、精细不如闽广、味浓逊色川湘”,然而亲身地东北一游之后,我这个江南水乡的姑娘却被憨厚朴实的东北菜深深地吸引了。东北菜在各地美食百花齐放的热闹场面里,的确是像足了另类。  用东北黑木耳炒一盘本地品种的矮棵大白菜,少油寡盐,菜味自足;在街头巷尾贩卖朝鲜桔梗、蜇皮的简陋小车上随便买二两咸菜;等酱大棒骨出锅了,牙手并用地撕扯松烂入味的肉,敲开骨头嘬骨髓,吱吱作声。  东
期刊
我是昨天下的飞机,刚到家的时候,妈妈却告诉我爷爷已经入土了。成年后走出家门,漂流四海,而今方觉事业有成,抽出时间回家探亲,却不想返家途中满心欢喜,如今只剩下悲凉酸楚。  也许眼泪已经在职场的拼斗中掩埋得颗粒未剩,未能送爷爷最后一程,却异常冷静。只是待下午时分,一个人坐在家中的老檀木椅上,念及爷爷生前点滴时,眼泪不受控地流下来。有时候会觉得人生正如诗里说的一般,乡愁就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爷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