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抱琵琶半遮面

来源 :城色in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伶,岁月中栖身
  世人常以优伶并称,其实在古代二者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上古之时,礼乐制度是社稷的基础。伶是乐官,调丝弄竹,执掌音乐,他们因为自身的音乐造诣而受人尊重。师旷、俞伯牙等人皆是伶工,孔子还曾向师襄学琴。


  而优则是供人调笑娱乐之人,他们在史书中频频出没,却只能充当弄臣,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汉代东方朔虽然才气极高,又心怀远志,依旧因俳优身份被轻视。《史记》中记载:“东方朔,好诙谐,武帝以俳优蓄之。”纵然他常伴在汉武帝左右,却一直被当作嬉笑娱乐的玩物,终生不得重用。
  唐代是舞乐盛世,中原雅乐和异域情调在长安交汇。作为音乐家的唐玄宗,为了满足自身对歌舞的追求,特地在梨园教演艺人。梨园从此成为戏曲界的代称。而艺人的地位,在此时得到了提高。唐代伶人,是唐传奇故事里的一抹艳色,是歌行体诗中响遏行云的曲调。
  记曲娘子张红红、“一舞剑器动四方”的公孙大娘、“喉啭一声,响传九陌”的永新、李龟年、念奴……这个时代有太多了不起的艺人。就连茶圣陆羽,少年时从寺庙中逃离,也曾参与伶人的队伍,以演戏编戏为生。
  北宋,坊墙倒塌以后,宵禁被废止。从此,夜空中的繁星长河渐渐隐没,被花灯的光芒所遮蔽。这个被史学家诟病的时代,却是中国历史上人们生活最充盈热烈的年代。彼时的文人们,簪花醉酒,四处冶游。寻常百姓也有着丰富而精致的娱乐,勾栏瓦舍,便是在此时流行起来。
  勾栏瓦舍是戏园的雏形,最初是临时性的舞台建筑,多为砖木式结构,粗陋简单。然而,就是在这一方小天地里,艺人们说书、歌舞、杂耍、卖艺,度过了漫长而短暂的一生。当然,这里被认为是“下流”之所,官宦很少涉足。
  蒙古的铁蹄踏入中原以后,文人开始了流离不定的生涯。科举不兴,报国无门,种种外界因素把文人逼向末路,只好投身勾栏瓦舍,遂有了元杂剧的盛世。关汉卿就曾与底层艺人们惺惺相惜,写出了很多反映底层人民的作品。《录鬼簿》中称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明代的士大夫们耽溺于声色,世俗文化在此达到一个巅峰。因此,有了《金瓶梅》,繁华的色相,腐溃的里子,像是花开到了盛极处,根须却已腐朽。
  昆曲勃兴以后,家班盛行。风雅的大户人家都会豢养家班,逢年过节,可以邀请亲朋好友在家中看戏。清代文人李渔还曾组建家班,专门演出自己编排导演的戏目,堪称奢侈的实验。
  《红楼梦》中,贾蔷就曾专门去苏州采办家班所需的人与物,买下了包括龄官、芳官在内的十二名女孩子,年龄都在十岁出头,在贾府中的身份比仆役稍高,终究是下人。大观园衰败以后,这些女孩要么遣散出府,要么被分配到各房中当了丫鬟。
  古代伶人地位虽然卑下,却常常在舞台上讽谏,优孟以来,伶人常常把朝堂当戏场,真真假假,以醒君臣。他们的言辞有时举足轻重,有时也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在宋代,伶人更是拥有空前的言论自由。神宗年间,宰相王安石推行改革,以铁腕手腕强制新法执行。当时的名伶丁仙现便在戏场中屡屡拿他开涮,插科打诨,那些笑话很快就散布开来,弄得王安石十分尴尬不安。王安石一怒之下,几乎要拿他问斩。然而,皇帝却在暗中保护丁仙现,王安石最终只好作罢。时人有谚语云:“台官不如伶官。”
  古代的伶人,身份一直很暧昧。从唐宫梨园到明清家班,他们一方面像是被豢养的金丝雀,缺乏自主性;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我性情,并因名声显赫而颇为自诩。这两者交织,构成了伶人的双重人格。


  角儿,粉墨下的悲喜
  清代的京剧名伶,被称为角儿。
  晚清时,京剧日益商业化,茶馆戏园成了人们日日消遣之所,戏班收益完全依靠演员的票房号召力。因此,当时声名较盛的戏班子都由名角挑班,他们可以亲自聘请琴师鼓师为自己伴奏,甚至能邀请文人为自己量身定做新戏目。渐渐地,班子也不再长期固定,角儿可以四处串班搭戏。
  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谭鑫培在晚清时已成名,慈禧常常召他入宫,内廷供奉多年,让谭鑫培的声名日趋显赫。
  庆亲王奕匡给福晋做寿,特地邀请谭鑫培到场。其时谭大病初愈,约定了不能登台,只去贺寿。谁料酒桌上一来二往,庆亲王又提出让谭唱两出戏。谭拱手道:“实在是病体难支,即便是军机大臣下令,也恕难从命。”
  清末民初的角儿,心气极高,即便在皇帝老佛爷面前都是不卑不亢。谭鑫培说出了这话,定然是千金重。为了缓和气氛,他忽然又调侃道:“除非是军机大臣下跪,那我也只好不顾性命地唱两出了。”
  谁料军机大臣那桐竟然立即下跪,道:“请谭老板赏脸。”谭鑫培只得遵守诺言,唱了两出,满堂欢喜。
  八国联军退后,慈禧回宫没几天就召来谭鑫培。此时他重病缠身,形若枯骨。慈禧见状,心中十分不忍,娇嗔道:“朕不许你死,你就不能死。”
  隔座听歌人似玉。对于观者来说,伶人的生活多少带点神秘性,他们卸妆是何模样,他们平时是否像戏中人那样不食烟火……这些都让人想入非非。
  可是,对这些艺人来说,体面更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艺人的体面不是摆谱,是他们在舞台上经营多年的艺术形象,更是他们作为一个角儿的尊严。
  艺人生活极其考究,他们像打磨声腔一样,去要求一饭一蔬的精致,像置办衣箱行头一样,去讲究日常穿着。当美成为一种职业,那么它也必然会影响生活方式。
  梅兰芳在饭桌上,只吃面前的饭菜,从不“过河”俯身去夹别处的菜,即便那是自己最爱吃的。他口味清淡,从来只吃七分饱,以免吃多了之后在台上犯呕,影响雅观。他饭后必要吃些水果,滋润喉咙。言慧珠这样的坤伶,则如明星般耀眼,与胡蝶之类的女影星相比,派头不减。
  角儿的性情里,有清教徒的自律,亦有纨绔的挥霍气。
  建国以后,角儿的称呼不再,所有演员一律被称作文艺工作者。这个名称让他们欣喜,因为几千年来,伶人一直被视为下九流,甚至不得与其他阶层的人通婚。即便是民国的那些角儿,也只能与梨园行中的伶人们结亲。如今,艺人们终于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纯粹从工作出发的称呼。
  然而,伴随着欣喜而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噩运。
  建国以后,京剧逐渐被政治化,一步步沦为思想武器。有些作品经过改编,较之从前变得深刻而丰富,而大多数的作品经过改编都变得不伦不类。名角儿经营了半辈子的班子,都逐步改并为国营剧团。而京剧也从名角挑班制转入了导演制,昔日的角儿们渐渐地丧失了话语权,师徒关系也逐渐松散。
  整风运动、反右、批斗……这些字眼像是一阵冷风,灌入这些名角儿们最后的生涯。他们或是被迫承认莫须有的错误,或是顺从指导,成为沉默的傀儡。
  艺术遭遇政治以后,台上的风发意气,现实中的无力作为,构成了鲜明的两重境界,让伶人陷入无尽的迷惘和困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艺术刻骨而专一的态度,是伶人的傲骨,那是附着在艺术之上的尊严,不可曲折。如章诒和所说的,中国的耻感文化,在已成角儿的艺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抹上胭脂、铅粉,扫眉勾脸,浓墨重彩掩盖了所有的神情。穿上织锦纹绣的戏衣,迈入时空倒错的舞台,一出戏演了一辈子,任谁都会不疯魔不成活。
其他文献
学书法的无人不知怀素,学绘画的无人不知徐渭。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是中国明代独树一帜的伟大画家。说起徐渭,就连郑板桥都刻了一枚印章,自称“青藤门下走狗”,虽然这是板桥先生的个人理想,不便推广,但也反映出了徐渭的绘画水平。有趣的是,徐渭对自己的绘画却非常谦虚,他自评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古往今来,敢说这种话的人,大多是恃才傲物,那徐渭是什么情况呢?让我们斟满几盅酒,且喝且谈。  一 
期刊
孤独,孤独的享受  微缩景观所创造出的玩物是在少年时的记忆里就开始出现的。  儿时,父母去深圳工作,将我留在外婆家,而作为弥补,他们总是会托人带回些少有的礼物。首次接触到微缩景观,也是因承受了思念之苦的。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语气里也还总透着怨气,母亲却给出富有哲理的评价:我们没有办法去选择生活,但可以选择生活的姿态。  生活的姿态就是承受的姿态吧,人生苦短,五味杂陈。很多能力不必去刻意学习,
期刊
很多人都喜欢看戏,看戏中人生悲欢离合的故事,听戏中人物悲戚忧愁的心绪,感戏中命运荡气回肠的转折,戏就是人生。  人生亦是戏,每一部戏里都会有许多不同的人生之戏,会演戏的人不一定真正懂得人生这部戏的意义,而真正懂得人生这部戏意义的人也不一定会演戏,人生与戏都是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人生是真实的戏,而戏是虚幻的人生,戏中的人生虚幻,人生的戏真实,真实与虚幻有时候也让人琢磨不透,有人说人生比戏真实,有人
期刊
有这样一个儿子。  从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打理家务并操持生计。妈妈在他的记忆中是一个去了很远很远地方的陌生女人,再也不会回来。父亲答应他,会爱他一辈子,一直陪着他。  男孩一度认为他是父亲生的。  幼年家境清贫,但早餐他一定能吃到热乎乎的煮鸡蛋,蛋壳上画着滑稽的鬼脸。父亲说自己吃早餐会闹肚子,每天看他吃下再送他上学。每个月都可以吃到一条好吃的红烧鱼。父亲一边做鱼,一边教他唱戏,饭好了父亲却说自己
期刊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早悟兰因。  ——锁麟囊  第一折.醉眠  我已经很久不跟人聊起京剧了。京剧是远行的艺术。彩衣霓裳渐渐湮没在时光的河流里,细微不可闻。老一辈的票友定期还会聚在一起听听唱唱,其他的时候京剧逐渐成为了一门边缘的艺术,成了春节年夜饭上的点缀。  看京剧的人太少,找不到人说,说也说不到一块儿去。慢慢就不喜欢聊了。可是我还是爱看
期刊
净:义薄云天金满堂  金主义: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其性刚,其性烈,金旺者,体健神清,为人义气,刚毅果断,不畏强暴,仗义疏财,嫉恶如仇,有自知之明,深知廉耻。  净俗称花脸,脸谱抹以各色油彩。其吼声如雷,唱腔激昂。他们的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为净者,多为庙堂重臣,
期刊
今生今世  我只是个戏子  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席慕容《戏子》  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梅兰芳》的一幕:梅兰芳要学戏,其伯父梅雨田对梅兰芳说:“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一副纸枷锁,沿袭千年,梨园中的婉转清脆浑厚苍劲,台上的五彩缤纷繁华似梦,终究被牢牢套进这纸枷锁中。颠沛半生往事成空,那角儿争了一辈子的,如烟尘散落,到终了还是自个儿独守着那份寂寞,如初。演了一
期刊
曾经,地广人稀,信息闭塞,春放纸鸢,冬钓江雪,全靠大自然陶冶性情。确实也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开心就喜上眉梢,伤心就愁眉不展,慢生活,火烧眉毛,也不用着急,洗把脸依然眉清目秀。想打听点新鲜呱,就去酒馆,那里有新闻客户端,不断更新,欣赏专业歌舞表演要去青楼,老百姓花不起那个钱,群众娱乐除制造后代外,当数看戏。  看戏不光过瘾,还长知识,寓教于乐。中国的传统戏就像皮克斯的动画片,好看之余,教给你一些道
期刊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粉墨覆面,笑靥如花,揽起水袖,掩不住眼波流转。又或是横生霸气,唱的是字正腔圆,声断意不断……席慕容说:“原来只有你孤身一人,独自背负着寂寞。”那么,台上过眼云烟的拥有,台下是否还能找回只属于自己的真实?  一出锁麟囊看罢,仿佛是过完了一段人生。湘灵含泪叹世间无常,“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又谁知祸福事顷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纵使
期刊
戏曲荒淡 难觅其踪  记得小时候母亲哼着的曲调,清脆悦耳,婉转动人,“龙舟会上景万千,来往人不断,争把龙舟观。”那时年纪小,只会带着好奇听着悠扬的曲调。后来才把这曲山东柳子戏《玩会跳船》听全。女主角白月娟的一颦一笑,既喜又羞、虽笑还愁的情绪变化,传递了这位闺阁女子对心上人的爱慕。有人称柳子戏的演唱特点为:“小生唱得云上飞,青衣哎哎水中漂,花脸横磨声如雷。”应了那句俗语: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