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m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上海电力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院校之一。文章从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该校工程管理类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程管理类专业;上海电力学院
  作者简介:杨太华(1963-),男,贵州仁怀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汪洋(1977-),男,湖南常德人,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1312、3-1-11和SYJG11-2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4-0008-03
  
  2010年12月1日,教育部地方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交流会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主办,北京工业大学承办。来自教育部高教司、学生司的领导以及首批26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试点高校的校长、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及试点学院相关人员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1]作为首批试点高校之一,上海电力学院副校长姚秀平教授带队参加了会议。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国电系统与地方共建的工科高校,积极参与这一教育培养计划,将有力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3]同时,参与这一计划也将面临很多问题。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兼具工程技术和管理的综合特征,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如何探索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新模式,又怎样练就“卓越工程师”,就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课题。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主旨是希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专家指出:行业企业的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是“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本文将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设计、培养模式选择等方面,对我校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探索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路径。
  一、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专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的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接轨,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的需求不断增长。
  我校为适应上海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满足基层工程建设事业对技术管理人才的时代要求,依托上海市属电力特色大学的优势,充分利用能源工程、电力工程等专业的教学资源,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确立了以能源工程、电力工程为依托,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立足为社会、为基层建设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有关文件精神,构建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创新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在通识教育教育的基础上,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素质结构;坚持“宽口径、优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增强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总结并吸收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突出行业特色,科学定位各专业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卓越工程师培养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业、应用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
  二、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设计
  经济与管理学院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要求,借鉴兄弟院校的工程师培养模式以及我校多年工程教育实践所积累的经验,贯彻“面向工程、宽基础、强能力、重应用”的培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专业的拓展方向及专业拓展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为此,首先将“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再从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选择优秀学生组成试点班。
  经管学院“卓越工程师”试点班自2010年12月在用友公司(上海分公司)正式启动,根据实施的效果对试点专业学生规模进行相应的调整。试验班实行小班制,便于在企业实习与挂职以及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经过企业学习、项目实践、实习等过程,至今年4月底试点班23名学生中大部分与用友公司签订就业协议。目前17名学生留在用友上海分公司,1名学生回到家乡杭州的用友公司,5名学生拟在其他企业就业。
  从本次“卓越工程师”试点班来看,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学生来源方式可以拟定为两种:一是在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后组建,新生入校即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验班;二是2010年由在校的大四07级经管类本科生通过自愿报名、择优选拔进行组建。本次试点班的培养方案完全按照企业要求拟定,加强了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业指导和专业指导。作为专业试点班的推广,也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开展培养工作。在试点过程中按学生志愿进行专业分流,实行动态培养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分流出的学生编入常规班继续完成学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发展,本专业还将利用最优秀的本科生源和教育资源为全球市场培养工程管理人才。汲取国内外优秀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聘请企业专家共同参和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通过吸收先进的国际化教学内容、建立国际化的校园环境等措施确保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4]通过“卓越工程师”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拥有海外经历,提高学生在跨文化、跨区域、跨行业环境下的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选择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选择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问题。[5]
  从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其就业单位大部分为建设公司和建设工程咨询公司,因此,校企合作的最佳选择是建设公司或者建设工程咨询公司。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将企业的人才招聘提前,利用双方的优势,使企业未来的人才需求得以尽早培训和锻炼,打造企业未来卓越的工程管理人才。
  会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见图1),而经济与土木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其他方面专业技术的基础。
  1.基于建设项目咨询公司的培养模式
  建设项目咨询公司实际上是一个综合公司,它不但懂技术,更善于项目管理。基于建设项目咨询公司的培养模式是造就企业优秀咨询工程师的重要途径,通过咨询公司的训练,为取得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打下基础,可以用图2来描述。
  2.基于建设工程公司的培养模式
  建设工程公司实际上是建设项目的承包企业,也可以是发包企业,是建设项目实施的主体。基于建设工程公司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优秀注册建造师的重要途径,在企业一年的培养过程中,希望能考取二级建造师,同样可以用图2来说明。
  “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可以采用“3+1”或“4+1”(国际工程管理)培养模式,即3年(国际工程为4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设计。目前的试点班,校企联合培养的时间还不到1年,培养方案还不完善,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改革。在这一模式中,将贯穿“工程”这一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人才。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项目结合,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立足点。如何将产学研相结合的思想融入工程教育整体培养过程中,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实习、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通过边教学、边实践、边科研、边应用,使工程教育和培养过程更贴近社会、贴近市场、贴近生产。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校企联合培养,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可能解决的途径
  1.企业积极性问题
  由于工程实践需要稳定的教学基地,因此,企业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积极性就是该方案能否实现的关键。由于企业的运行管理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任何培养方案都必须取得企业的认可,并对其有利可图,才能调动其积极性。这也是实施该方案的难点所在。解决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联合体或者产学联盟,工程管理类专业基于建设项目咨询公司或建设工程公司培养模式的校企联合体,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以解决工程管理类专业实习基地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留在企业,也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岗位。
  实现产学合作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认识、参与到“顶岗”循序渐进地进行实践,以受教育、长本领、作贡献、取报酬。让企业把接纳、指导、评价学生实习作为自身应尽的职责,企业以及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对毕业生的评价,是保证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校企合作的建立,打通了大学与企业间兼职、转岗的通道,使更多企业教师参与到学校教学工作,使工科教师能够取得企业经验,形成真正的校企产学联盟。产学联盟不仅仅局限于科研联盟,而且更强调的是教育联盟,这些都是目前教学改革所急需面对的。
  2.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现有的教师队伍大部分都是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教学岗位上的,对企业管理,没有切身的体会和实践经验,更谈不上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以为完全把学生交给企业,就变成“卓越工程师”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就是把学生放到了企业,也应该按照教育规律来管理,这是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应该由懂得工程的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发挥双方的优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大量招聘具有多年生产经验的高学历企业工程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工级教授”,这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础。
  3.培养质量问题
  实践表明,将学生全部交由企业进行培训和管理,其教育质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所有的培养计划都是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来制定的,其目的性过于单一,很多学生很难一下子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而且很难监控,其教育质量难有保证。解决的办法是:
  (1)加强制度保障。根据培训实践,要定期修订培养方案,建立校企专家委员会协调工作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企业实践跟踪监控制度,以及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等,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加强师资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主讲部分课程,外聘教师的授课量要达30%以上。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除学校指导教师外,必须聘请企业导师共同指导,配备学业指导老师。对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逐渐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3)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依托企业建立校企培养联合体,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融入企业技术力量作为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环境和先进技术资料作为培养条件。
  五、结语
  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大学生是成人的一个群体,是成熟的学习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从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工程管理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旨在探索和实践提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端人才和行业领军人物。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及工作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应遵循“宽口径、优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基本原则,增强教学改革的前沿意识、开放意识和国际意识,吸收改革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一种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晨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1-02.
  [2]张荣沂,须莹,付彦虹,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10,12(6):126-128.
  [3]彭易菲.CDIO教育理念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11,(4):143-144.
  [4]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3,43.
  [5]韩 力,曾祥仁.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78-79.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为了适应企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余杭供电局每年都以较大规模招入大学生新职工。针对如何培养使用好大学生新职工,如何构建他们与企业间良好的心理契约,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心理契约管理的大学生新职工培养模式供大家交流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致力于进一步完善我局的大学生培养工作。  关键词:新职工;培训培养;心理契约  作者简介:金正军(1981-),男,浙江临海人,浙江杭州余杭供电局人力资
期刊
摘要:针对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高的现状,在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提出了研究生培养“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模式,分析了各方在该模式中的地位与作用,探讨了运行机制。旨在全面整合优势资源,以政策为指导,企业及产业应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结合科研院所的协作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个党的基层组织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党展示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平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借鉴。山东科技大学济南校区公共课部党总支、机关党总支在活动中结合实际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党组织”的模式,强调在服务中加强学习与研究,在学习与研究中提高认识,不断面对新情况,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实现新突破,一个循
期刊
摘要:山西省电力公司通过优化培训资源,形成六大培训基地。文章对其特点进行介绍,认为培训基地的建成将为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山西;培训基地;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芳(1978-),女,山西朔州人,山西省电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党校);牛雅莉(1969-),女,山西太谷人,山西省电力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党校),高级讲师。(山西太原030006)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从构建有为型、服务型、学习型、活力型、创新型工会入手,阐述了乐山电业局创建“五型”工会的一些做法和经验。  关键词:工会;有为型;服务型;待遇;离退休  作者简介:郑晓蕾(1979-),女,重庆人,四川省电力公司乐山电业局工会,经济师。(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F27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4-0050-01    近年来,乐山电业局工会
期刊
摘要:针对过于专业化取向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整体育人原则,合理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实践取向的综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类  作者简介:黄友锐(1971-),男,安徽淮南人,安徽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曲立国(1979-),男,吉林长春
期刊
摘要:为了适应广州供电局发展和管理的转型需要,增强教育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能力,广州供电局从分析员工队伍现状和教育培训现状入手,剖析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通过探索和实践以联合化激励为载体的培训激励新机制,激发了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有效破解现有培训难题。  关键词:供电;培训;内生动力  作者简介:王邦志(1971-),男,湖北枝江人,南方电网公司党校(干部学院),高级工程师。(广东广州5
期刊
摘要:发电企业的技改工程,在工程设计上存在新、老设备、设施统筹规划问题,在工程管理上存在着技改与生产之间的协调问题。本文就如何对技改工程进行有效管理,如何适应智能电网等发展来进行发电企业技术改造管理做深入的分析,以解决新、老设备统筹规划及技改与生产之间的协调问题。  关键词:发电企业;技术改造;监督  作者简介:李永清(1969-),男,甘肃会宁人,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高级工程师。(甘肃永靖731
期刊
摘要: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培训中心),是国家电力公司高技能培训基地。其中互感器检定实训室是是培训中心众多实训室之一。该实训室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互感器检定设备,可对电力系统计量人员的实际操作开展培训。为使实训取得良好的效果,培训中心制定了培训与实际接轨的方针。很多培训项目来自于现场实际,同时帮助学员解决了很多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个实例,阐述了培训中心开展实训与实际相结合取
期刊
摘要:依托山东工商学院ABB电力传动实验室,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业控制系统相结合,走一条课堂理论教学,实验仿真验证,工业设备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力传动;工业设备;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金杰(1977-),男,湖南湘潭人,山东工商学院信电学院,讲师;刘成印(1962-),黑龙江勃利人,山东工商学院信电学院,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