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皮囊——我读蔡崇达《皮囊》

来源 :散文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囊》是蔡崇达的散文作品集,记录了他与故乡、家人、好友的故事,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情,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叙说出来.在阅读的过程中,《皮囊》赋予读者一种全新的能力,让他们能轻易望见每一个普通人的”勃勃野心”.
其他文献
期刊
十八世纪开始,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其巨大的影响力,丰富了生产资料,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改进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不仅如此,还对社会、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影响.不同地域也因此产生了比以往更为显著的差异.改编自盖斯凯尔夫人同名小说的BBC短剧《南方与北方》讲述了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来自南方乡村的牧师的女儿玛格丽特·黑尔和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的工厂主约翰·桑顿之间的情感纠葛,通过他们的故事也体现了工业革命下南方与北方地理环境、社会发展和阶级思想的冲突.本文以英剧《南方与北方》为例,针对电视剧情节以及其背后
毛姆被誉为”讲故事大师”,其写作技法受到很多作家的赞赏,在文坛上有”毛姆叙述法”之称,其代表作《月亮与六便士》是这种叙述法的典型代表.从经典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月亮与六便士》叙述视角的特点与效果,发现这部是以第一人称零聚焦视角进行叙述的作品,但不时穿插其他人物的视角,出现较多的视角越界现象,”讲故事大师”的叙述技法并非天衣无缝.
本文分析了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艺术特点,首先从文本入手,通过分析语言、形象、故事结构等表征,展现郭沫若作品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特点.其次,结合作者本身、创作背景与环境,分析其在抗战时期创作的历史剧特色.
知识和技巧在实际应用中派不上用场成为”假知识”的尴尬在学生写作中尤为明显,怎样让这些静态的假性知识”活”起来?笔者在景物描写的读写教学中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自主建构和应用,本文从类文同选,建立联系;美文美读,感受体悟;结构重组,直观感受;评析鉴赏,高阶认知;仿创写作,提升素养五个阶段进行实践总结.通过自主建构,形成语言素养.
子弟书诗篇类似于定场诗,在语言、社会、民俗及思想文化方面都具有不俗的价值.以往有关子弟书诗篇的研究,鲜少涉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没有细化到儒家思想文化角度的相关研究成果,但子弟书诗篇中却又确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例,有仁义、礼义、孝悌、忠义、天命及鬼神思想等.基于此,王美雨在《子弟书诗篇对儒家思想的诠释与传播》一书中,以子弟书诗篇为依托,在对其体制、内容等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其诠释、传播儒家思想的内容、方式、途径等,并提炼出可供当代文化及思想建设利用的要素.
根据统计,艺术家们是一个常受精神折磨的群体,他们创作的过程中时常遇到纠结与困惑.精神折磨和艺术家所从事的伟大事业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的创作主体观出发,结合现代的精神病理学说对这一现象做出尝试性的解释.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发展出自己观点的一种阅读方式.群文阅读的有效运用能增加学生语文阅读的深度,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有利于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优化.
现代文学作家郁达夫短篇小说《沉沦》中的景色描写,清新明丽,多有暖色,独具特色.与其对灰暗凄惨的心境描写、孤独苦闷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分析景色描写对人物性格塑造的反差效应.
汪曾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的创作标题多为生活中细小琐屑的事与物,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平淡而又含蓄节制的叙述,让读者重温了曾经消逝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