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B_D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地展现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而处于引领地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个伟大布局的战略目标。在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互激荡成人民生活的幸福图景,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在中国梦的交响曲中增添了更优美的旋律,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时代主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始终追寻的奋斗目标
  小康,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概念,语出《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劳作不止,目的就是过上小康生活。可以说,“小康”寄托了中国传统社会老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用“小康”“小康之家”回答了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这个提问。何谓“小康”?邓小平认为它“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他还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20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奔小康”成为了整个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被正式提出。在当时,最重要的是走好其中第二步,即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过不懈努力,进入新世纪,这一阶段性战略目标顺利得以实现。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各领域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作出了一个十分清醒的判断,认为“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并郑重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全体人民都能够更加充分、更加稳定地享受小康生活,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在当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既符合国情又顺应时代、既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又体现事业发展需要、既实事求是又锐意进取的奋斗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有了更加清晰完整的2020年宏伟蓝图。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发出豪迈宣言: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承诺郑重,掷地有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彰显出我们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清楚地告诉世界,中华民族全面奔小康的千年梦想日渐成真。
  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发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也是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描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蓝图、新愿景
  宏伟目标确定了,那么,我们终将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未来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为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当代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体现在六个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走好这条道路,还需要我们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无论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人、引领风尚。党的十八大报告从以下方面提出了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目标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总之,要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也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更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实现这一点,有这样几项具体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越来越迫切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取得如下明显成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不难看出,这些目标要求的提出,既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相衔接,又更加切合我国新的发展实际,不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的实践需要。最终实现这些目标,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中国实力将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越走越宽广,中国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
  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手中时,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指出“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他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平实表达:“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人民心中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全面小康的群众表达,是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小康蓝图的生动呈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景光明、任务艰巨,还将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
  解决这些问题,化解这些矛盾,靠的不是空谈,而是实干。两年多来,习近平同志从实际工作出发,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难点,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突出“全面”这个核心。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必须是13亿人口的小康、56个民族的小康、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寸国土的小康。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必须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GDP水平继续提高,同时要求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求推进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要求推进社会民主和依法治国,要求公民道德进步和文化繁荣,要求实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可以说,这是一个补齐发展短板、全面提升小康水平线的过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着眼于发展这个根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情况,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各种潜在挑战和风险凸显。同时,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分化组合,新旧矛盾相互叠加、相互博弈。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的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变。在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变化,更不能用旧套路处理新问题。习近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集中精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协调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以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战略举措作保障。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决定着我们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犹如支撑战略目标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战略举措作坚实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实现全面小康才有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全面小康才有保证。可以说,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向前推进的历史行程中,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通过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最终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现在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6年时间,可以说,形势逼人,任务紧迫,我们已然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状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一定能够大力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其他文献
湖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确定的民主法制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结合法治湖南建设的实际,积极推进这一领域的改革,着力在健全立法机制、加强协商民主、推行公开问政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坚持“开门立法”,人大立法更透明更公正  湖南从改革立法机制入手,按照“开门立法”的思路,不断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立法的制度和程序,扩大公民和社会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提高立法质量。  ——把听取民意作为开门立法的“第一工
期刊
欲治国,必先治家,家风敦厚尤为重要。陈云十分重视家风建设。他的夫人于若木曾经说过:“我们家的家风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普通劳动者自居,以普通的机关干部要求自己,不搞特殊化。”陈云教子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治家理念,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品格风范的生动体现,也是全社会拥有的共同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艰苦朴素,不许搞特殊化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人治家的至上境界。新中国成立后
期刊
突出抓好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机制、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机制等四个方面改革,着力在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筹城乡发展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的部署,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湖南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农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面貌进一步改善,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的步伐更加稳健。  推进传统农业转型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落实的工作实践检验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实际能力。”作为县区一级党委,最大的任务是狠抓落实,最大的政绩是抓好落实。  抓态度。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实不力,往往不是能力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抓落实,首先应端正态度。一是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是在工作落实上,直面矛盾和问题,不畏惧、不回避、不掩盖,不搞“悬浮式”政策,不搞不过细的规定,不搞不较真的检查,不搞
期刊
市场体系的建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市场体系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把推进市场体系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工程  啃下市场壁垒“硬骨头”,把“无形之手”放得越来越活  湖南省委、省政府认为,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关键在于清除阻碍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壁垒。为此,湖南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打破
期刊
一场山体大滑坡,9栋楼房遭遇损毁,在张显宦的积极挽救下,村民无一人伤亡,21人全部获救。张显宦,61岁,泸溪县合水镇横坡村的综治专干。  他,扎根山村清廉为民,在山旮旯干了42个春秋。他,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了“不平凡”的一面。  “山垮了,屋倒了,作为共产党员得把腰板挺起来!”  2014年7月15日,滂沱的大雨已经连续下了两天。17时,张显宦冒雨来到后山排查隐患。行至半山
期刊
怀化市鹤城区迎丰街道在开展宣讲活动中,利用活跃在社区讲坛的优秀主讲人,组织“百科讲坛”理论宣讲队到社区宣讲,深受居民欢迎。2012年以来,该街道“百科讲坛”理论宣讲队已开展各种宣讲活动650余场次,覆盖12个社区群众3万多人次。  组建“民间宣讲队”,让身边人现身说法。为开展好宣讲活动,鹤城区注重从广泛开展的“百科讲坛”坛主中挑选宣讲人才,组织宣讲队伍。一是采取自荐和推荐结合的方式,把人员选好。2
期刊
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呢?为什么觉得它是好的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一,这个宪法草案,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五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了最近几年来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经验。这个宪法草案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
期刊
走出韶山火车站,正前方200米处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在苍松翠柏林中,耸立着一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巨型塑像,总高度为12.26米,其中像身高6米,基座高6.26米。这座塑像竣工于1967年12月26日,是湖南人民为了永久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而建造的。  最逼真、最富生气与活力的主席青年时期塑像  韶山毛泽东青年时期塑像,面朝东南,身着长衫,昂首挺胸,左手插腰,右臂前挥,双脚劲踏;长衫下摆和头发迎风飘展
期刊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继承优良传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强力改进党风政风,振奋凝聚党心民心  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