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据在数学课堂中尽情跳跃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学习的内容是《统计与可能性》,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学习活动是使学生通过摸球活动,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的现象。笔者听了一节课,老师组织的摸球活动是这样的:“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哪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大一些?”下面这张表格是学生摸球活动的实验数据:
  接下来,老师带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数据,不少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黄球次数多。怎么办呢?老师像往常一样向学生出示著名的“大数定律”:当试验次数很多时,事件出现的频率与概率有较大偏差的可能性很小。然后告诉学生当实验次数很多很多时,摸到黄球的次数与摸到白球的次数会差不多。可是听完课后,不少老师总觉得心中不轻松,总觉得结果有点牵强。心中的那一点困惑,就成了老师们心中的一块石头,这块绊脚石就是怎么让数学活动实验数据的普遍性真实有力地呈现出来?怎么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随机事件中的偶然现象?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学科组进行了研讨。
  首先,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认知经验有时阻碍或制约了他们认识的发展。对于“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红球的口袋里任意摸球,摸40次”的结果的估计,有不少的学生有一种潜在的直觉是“差不多”,但是对“差不多”的理解和数学实践活动中动态的结论“差不多”有很大的出入,还有不少学生隐隐约约认为是“红球、白球次数应该各20次”,可见三年级学生理解、体会可能性相等事件过程中所发生的规律性和偶然性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我们应知道,一个事件的概率0.5,是指在大量重复试验中,该事件出现的频率稳定在0.5(即在0.5附近,偏离0.5很大的可能性极小),并非每两次试验中出现一次,也不是每次试验数据都相差很小,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数学活动的实验数据必须要能让学生能直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规律性。课堂上的实验数据如果不能支撑正确的结论,如果数据不能足以让学生感受到可能性相等事件发生的普遍性和偶然性,那么学生对可能性相等的现象的体会就不可能是全面和深入的,抑或是不准确的。
  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体现“大数定律”,让学生对实验数据有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认识。实验活动和数据是学生直观感受“可能性相等”的核心环节,我们学科组认为必须要想办法在课堂体现通过大量重复实验,借助数据来渗透频率的稳定性规律: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的波动越来越小,逐渐稳定在一个常数附近。但也要让学生体会认识到频率的不确定性,即当实验次数较少时,频率的波动可能比较大。
  带着这样的分析和思考,我进行了教学尝试。
  当学生对上面数据观察分析后得不出一致的结论时,我出示了其他班级的实验数据。
  当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后,全班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从装有3个黄球和3个白球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球和白球的次数差不多。”此时老师介绍著名的“大数定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考虑到学生的学,我们确定了本节课必须要抓住学生思维的盲点和误区,向学生呈现真实的大量的数据,让这些灵动变化的数据创设妙不可言的学习境界,引导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将相关的知识以整块的方式进行存储。让数学活动的学习散发数学本身的理性之美。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课是一种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适应了我国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所以很多学校都很注重研发综合实践课程。为了传承中国的古老文化,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2014至2015年,我在农村小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题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的综合实践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走一条新路,进入综合实践这座充满无限生机的园子。这一
《英语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教材编写建议”的说明中指出:“教材应尽可能灵活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教材还应融入先进的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但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较为传统,例如,在认识和行动上表现为“教教材”, 而不是“用教材教”。对统一的教材如何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而进行二次开发的意识不强,成为教材的奴隶;对教材的认识只局限于教科书,使教学内容拘泥于课
Science封面:海洋的变化。在马尔代夫的首都马累岛,大约十二万人居住在仅仅比海平面略高出一米或者与海平面持平的岛屿上。Science杂志第6262期封面文章讲述了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海平面的上升和岛礁的消失。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累积,人类活动排放CO2引起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地球在1万多年前也曾经历大气CO2浓度剧增的问题,那时的罪魁祸首可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用想象、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把心中最美好的东西聚积起来,汇聚成另一个奇幻世界。它具有奇妙的幻想,曲折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有趣的内容,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深受喜爱。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那么,该如何读童话呢?教师,又该如何进行童话教学呢?  我以为:理想的童话教学,应当是让孩子充满感情地进入幻想的世界中,遗
数学实验,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试验等实践活动,习得知识、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发展应用意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教材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陶行知先生曾在《行是知之始》一文中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大致意思是:实践是获得认知的必经途径,只有实践才能
著名教育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下面以《认识公顷》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感悟。  一、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  教师应从学生已有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学的活动,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高的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可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学设计是否完美,怎样的教学
Science封面:艺术家对RNA的想象。Science杂志第6292期制作了一期关于核糖核酸(RNA)特刊,以三篇RNA综述为主打,以及关于microRNA和RNA翻译的相关展望,此外有多篇研究长文涉及mRNA翻译。RNA与基因表达的分子生物学紧密相关:有形成特定结构的能力;作为信号载体;对自身的调节。例如非编码小分子RNA,已知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因子,和哺乳动物干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相关,而这种变化
“我不怕写!”——健康心态篇  其一,心理的悦纳  “态度决定一切”,具备健康的写作心理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传统作文训练对于内容的过多限制、技巧的过分重视使学生在写作时小心翼翼,畏首畏尾,久而久之,产生冷漠、厌恶、抗拒的不良情绪。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努力引领学生在“我手写我心”的过程中,体验到倾诉的快感、表达的自由、宣泄的畅快,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爱上写作。  策略一:无痕诱导,轻装上阵  从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习作教学也不例外,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增强小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和调动积极性,充分发掘出小学生写作的内在潜能。我的一个学生在描写桂花时这样写道:“桂花飘落一地,像下过一阵桂花雪。”虽然整篇作文写得一般,但在习作讲评时,我抓住这个亮点给予表扬。虽然我不知道这孩子将来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一名作家,但他对写作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