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的“价格革命”

来源 :中外企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lbue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以降,三吴成了当时中国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这里也就成了国家征收税赋的重要源地。《明史·食货二》有这样的记载:“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赋,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一斗二升。惟苏、松、嘉、湖,怒其为张士诚守,乃籍诸豪族及富民田以为官田,按私租簿为税额。而司农卿杨宪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赋,亩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视他方倍蓰,亩税有二三石者。大抵苏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朱元璋的“怒其为张士诚守”,不过是给自己在三吴之地加征税赋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罢了。实际上,明廷的这一惩罚性的农业重税,反而刺激了三吴子弟弃农就学,弃田务工,弃土经商,发展出了另一片天地。一项政策,竟能改变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民风,让人们却把世代视之为重要的农业看得淡了许多。
  而此刻,海外贸易受阻,加之灾荒频仍,晚明王朝已是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又因长期的国策失误而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发愁。到他吊死景山时,明朝官军的欠饷已达数百万两。至于大库藏银究有多少,《明史》的记叙是矛盾的。《明史·食货志·漕运仓库》言“神宗时,御史萧重望请核府县岁额银进部,未报上。千户何其贤乞敕内官与己督之,帝竟从其请,由是外储日就耗。至天启中,用操江巡抚范济世策,下敕督岁进,收括靡有遗矣。南京内库颇藏金银珍宝,魏忠贤矫旨取进,盗窃一空。内外匮竭,遂至于亡。”而卷三。九《李自成传》则云:“自成至,悉熔所考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或许大内库藏仍然可观,惟崇祯不悉而已。清初,王誉昌《崇祯官词·内帑》:“呼庚呼癸费筹量,怨毒虚凭祸福偿。岂是厚藏真得计?明明斋兴盗为粮。”他自做了个注:“三百年来,帑藏颇盈,即李贼驮载数十车以去者也。但魏阉被谴出都之日,自言曰:上若此,我之祸酷矣,彼亦未为福也。盖籍注兴厚,藏之所甚秘,阉不以告。而上忧勤十七载,亦竟未知之尔。”王誉昌的意思是,魏忠贤隐瞒了宫廷财富秘藏之所。从这段话,可知当时的传闻是如此“口径”的,只可惜未能言及终归何处。倒是给后世小说家们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
  明朝的灭亡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明朝有着几百年统治的历史,也是汉民族用封建集权制方式治理中国的最后一个朝代,值得后世学者加以充分关注。研究明史的学者中不乏有识之士。魏菲德在他的《洪业》一书中就曾做过这样的断言:
  “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在1635年至1640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年到164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年到1634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40%。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
  应当说,这番话给我们考察明亡问题的时候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思维角度。前文谈到,明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确实存在着当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带来的白银流入量的减少、陕西连年灾荒以及由此引发的民变、辽东犯境等诸多因素的纠合。全球化的经济危机影响晚明经济的因素值得深入研究。但作为明王朝的统治集团,不善于发现、运用适用于当时情形的治理方法,有效地调整政策,进而形成新的治国理念和治理手段,完成制度跨越,还是主要原因。今天的史学者认为明朝统治者昏聩,是有道理的。明王朝有着两大国策意义上的失误,一是不间断地修长城,一是长期搞海禁。不间断地修筑长城,企图御北方民族于长城之外,阻止其南下,结果是长城越修越厚、越修越长,民力物力大量耗费;长期搞海禁,是因为怕乱而拒绝海上货物贸易,这两项政策虽然“落地”于一南一北,但从治国理念的角度上说,却是如出一辙,充分暴露出明统治者封闭、保守的一面。
  西方史学界的定论说,新航线的发现和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17世纪初叶开始的欧洲“价格革命”以及通货膨胀。这一点一向被视为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据说,自从《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以来,欧洲人_直把东方,特别是把中国看成是遍地黄金的人间天堂,所以希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的人比比皆是。商业危机是促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纪中期,奥斯曼侵占了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土耳其人在东地中海进行劫掠,并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使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西欧商人为了减少危险、多赚钱,渴望寻找一条避开土耳其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引起了所谓“商业上的革命”: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扩大了经济和文化的往来,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不断扩大,同美洲始有联系,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不过,这时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以及英国、尼德兰所代替。其次,引起了所谓“价格革命”。由于西方殖民者的掠夺,大量贵金属源源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在“价格革命”过程中,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暴利,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笔者以为,中国此刻正值明清易代,满族入主,新兴的统一政权建立,因而弱化了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或者在历史中被描述为政治斗争的结果之_。
  那么在当时的中国有无“价格革命”的征兆呢?
  叶梦珠字滨江,号梅亭,著籍娄县(今属江苏苏州市)。自言“予生明季,旋遭鼎革”,别著《续编绥寇纪略》、卷首康熙二十七年自序,书中叙有康熙三十几年纪事,则康熙中犹存世。他的《阅世篇》卷七《食货一》开宗明义便谈到物价问题:
  “物价之不齐也,自古而然。不意三十余年来,一物而价或至于倍莅什百,且自贵而贱,自贱而贵,辗转不测,不知何时而始。忆予入小学时,归依先大父膝下,是时百货乍贵,先大父尝叹息为予述隆、万间物价之贱,民俗熙皡,迄今五十馀年,而物价悬绝,一至于此,不无世风升降之忧。大约四方无事,则生聚广而贸迁易,贵亦贱之征也;疆国多故,则土产荒而道途梗,贱亦贵之忧也。故略纪食货之最切日用而价之最低昂者,以志风俗之变迁,验民生之休戚焉。”
  然后,叶梦珠又详细地列出了当时吴中地方的米价,略谓崇祯壬申(165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1658~1639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年)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就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十年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鉴于粮价是中国物价的基本指数,即便加上战争及灾荒因素,也较同时欧洲物价上涨的三到四倍更为严重。尤其是白银和铜钱比值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
  造成三吴地区物价上涨的因素不是单一的,鉴于叶梦珠的记载恰巧与欧洲“价格革命”时间吻合,而三吴又是中晚明时期中国最大的出口加工区,这样的价格变动,与当时白银输入渠道受到阻断的事实不可能无关。
  清初,由于政治原因,反清势力多集中于沿海,郑成功又以台湾为复明基地,蓬勃的海上贸易一度因政权易帜而受到严重打击。清初以政治原因也厉行“海禁”,后来便指定广州为唯一的官方通商口岸,但随着清廷统治的稳定,贸易也随之恢复,欧洲银洋很快重新进入了中国,以至顾炎武生活的年代,已有沿海地区“番银之用,广于库银”的论断。吴中也度过了“积荒十年”的农业困境,物价趋于下降,后话不提。
其他文献
编者按如何使企业倡导的文化入心、入脑,上口、上手,成为员工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企业文化的关键。讲述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揭示深刻的经营道理,说者娓娓道来,听者回味无穷,以故事来印证和传播文化,是一种很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捷盟咨询的客户——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是由红塔烟草(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共同持股、以沈阳卷
期刊
主持者说:  汶川人地震,让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感动,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新的课题。期间,我国企业的赈灾捐赠、紧急援建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彰显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然而,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不少企业也暴露出应对经验的不足。本期选登了几篇文章,仅供企业界参考借鉴,并希望引起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    汶川大地震后,全国掀起了一个向灾区捐助善款的高潮,充分表达了全国人民对灾区的真诚抚慰,对
期刊
燕山石化曾是中国最大的炼化企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靠山、隐蔽、分散”的原则,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石化人聚集到了燕山脚下。他们以“革命加拼命”的大无畏精神,以“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以“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气”的豪迈气概,以“五湖四海、团结一致”的大局意识,以“爱党、爱国,振兴中华”的强烈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艰苦创业、拼
期刊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石油分公司是湖北省石油成品油销售的主渠道。经过50多年的发展,目前拥有资产总额近50亿元,油库110多座,加油站1800多座,成品油输油管道近100公里,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技术雄厚的储运销网络。  湖北石油分公司从企业转型中深切体会到,改革是企业获得深刻变化的源泉,而改革离不开现代企业文化深层次的有力推动。他们在继承中国石化优良文化传统的基础
期刊
也许是受到明清小说、戏剧的影响,在一般读者的印象里,白银作为中国通行的货币,似乎理所当然,一贯如此的。其实不然。秦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币制混乱。《管子·国蓄篇》称,黄帝时代“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随着金矿开采和冶炼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经济发展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黄金逐步取代了成色不一、来源不定的珠玉。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虞夏时代“金为三品,或黄(金),或白(银),
期刊
在2002年6月21目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彼得·德鲁克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以表彰他为管理理论所做的杰出贡献。的确如此,他的著作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人们从中能感悟出这个非凡的人在过去65年里创造的庞大知识体系所表现出的智慧之力。    智慧之旅    德鲁克年轻时曾抨击过极权主义的行径。这在他的处女作《经济人的末日》里有相当深刻的表现。他分析了极权主义与不安全感、恐惧、萧条和失业之间的逻辑关系
期刊
《中外企业文化》作为全国第一本专注中外企业文化的杂志,担负着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责任。从2007年起,每期发表“余心言”的“卷首语”,其特色是贴近实际鲜明深刻,受到读者的好评。    一、贴近实际指导性强    选题针对性强,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指导性。如2007年第3期《让应该光荣的光荣起来》谈道:“如果本企业的职工都能以‘八荣八耻’作为践行的标准,企业的面貌,企业的竞争力
期刊
政协委员、经济学家厉以宁说:“物价上涨,首先是受国际市场影响,中国的物价很多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国际油价在上涨,国际粮价也在上涨。国际粮价,比如说玉米上涨,又跟石油价格上涨有关,因为石油涨价了,就会使生产商动用大量玉米炼乙醇,进而造成国际饲料的紧张,粮价就跟着上去了。从国内市场来看,物价上涨有四个因素:第一,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货币供应量多,造成物价上涨;第二,外汇储备帐款太多,企
期刊
目前,中国企业文化正在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表层到深层、从局部到系统、从传统到现代的根本性转变。而企业价值观管理与价值体系建设,正是当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前沿探索之一。    1、探索企业价值体系建设    企业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一是企业信念、愿景和使命,体现企业对自身存在终极意义和发展目的的哲学思考;二是企业事业理论,阐述企业目标和目的的关系,体现企业发展理论的基本逻辑;三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
期刊
曾几何时,“巨人”倒下,“三株”枯萎,“秦池”醉酒,“爱多”失恋,“小霸王”别姬,“太阳神”。下山。然而,生生死死,正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海尔模式、联想风云、蒙牛速度,也充分展示了成功企业的精彩活法。有人总结过民营企业的N种死法,也有人探讨过国有企业的N种无奈,最终发现,“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非功过都记在了企业家头上。不是功臣,就是罪人,没有第三种选择,已成为企业家“不能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