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研读教材 抽象构建概念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读教材是教师的一种备课样态,而课堂教学的低效负效,根源在于教师只是浅层次地研读教材。文章以概念教学为例,探讨研读教材的有效路径:数学概念的形成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育于学生的活动经验,生长于学生的数学抽象,建构于学生的特征抽象。只有读懂教材、创生教材、用活教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才能构建深度教学课堂,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材研读;概念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1-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5-0078-02
  一、引言
  研读教材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教学绝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的理想课堂教学呈现的是这样的一种学习生态:基于现实起点,立足数学学科本位,着眼学生未来需要,发展核心素养,培育高阶思维,走向深度学习。领略教材背后的深刻意图、追溯数学知识的本源、挖掘学科素材的价值导向、把握知识体系的逻辑脉络、统领课堂框架的整体思路,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建构、解构、重构,是教师研读时必须统筹思考的问题。
  以概念教学为例,小学阶段的概念,一是多,二是抽象,三是远离学生的经验和认知。基于这种现实,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就要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这个概念?(产生的必要性)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建构概念模型,让学生形成知识序列?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认识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抽象的过程。在数学概念发展过程中,如何抽象出概念本质,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现以研读人教版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试剖析概念的抽象与建模。
  二、概念引入,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理解概念主要是以对事物的直观表象和直接经验为依托的,而数学概念对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其学习起来容易产生枯燥感,因此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小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兴趣很有必要。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需要思考:分数产生于测量活动,为什么会产生分数呢?是因为已有的计数单位(整数单位)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 。另外,分数的外在形式是“分”,而内核本质则是分数单位的度量。
  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苏教版与人教版一样,都是分食物,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或月饼),北师大版是从分苹果中引出“一半”的概念的。这里的“半个”是理想状态下的非现实均分,是很难分的。因此,教材在此处的处理是:把立体的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并利用画线、对折的方式表示出二分之一。学生在理解分数概念时,受生活中对“半个”“一半”等不完全数的理解的影响,而这些不完全数正是学生在各种生活分割情境中获得的经验。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这一知识较为抽象,与整数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物体或图形的一半”却是学生熟悉的。由此可看出所有教材的引入实质都一样:用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感悟新数产生的必然,触发思考,即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来表示,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还有其他的数吗?这个二分之一为什么可以表示半个?进而引领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参与到分数的本质建构过程中。
  人教版教材中创设了淘气和笑笑去春游,帮助他们分苹果、矿泉水、月饼等食物的教学情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平均分是最公平的,于是成功地帮助淘气和笑笑分了苹果和矿泉水,即让每人分到了两个苹果、一瓶水。而月饼只有一个,平均分后,每人应得到月饼的一半。它是通过利用生活经验中的“一半”来引出的。而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一半”,由此引出分数二分之一,并引导学生明白二分之一的意义,这样学生就知道平均分后其中任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教材中安排相关情境表述二分之一的意义,也是基于学生生活中对“半边”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在真实的情境中引出“分数”这个概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建构二分之一的意义,也为其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三、概念迁移,培育于学生的活动经验
  迁移理论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深刻地理解基础知识,更能引起知识的迁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才能帮助学生建立原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公式、性质是互相联系的,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材遵循“旧知识孕育新知识”的特点,在概念引入“二分之一”的基础上,又安排了活动:把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 )分之一,写作1/(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将平面图形圆折一折或画一画,进一步厘清分数的非本质属性,丰富对几分之一的感性认知。学生根据二分之一的意义理解了月饼的四分之一,并为下面学习、理解三分之一做好了知识铺垫。通过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3份,学生理解了圆形的三分之一。教学对象从实物到图形、从生活到数学、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分数从几分之一到几分之几的意义。通过对分数意义的两次阐释,教材巧妙地融合了分数写法的教学和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对新问题和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类比、分析、判断、推理,從而得出新的认识,这样既促进了新旧知识间的转化和迁移,又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概念内化,生长于学生的数学抽象
  学习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探索、主动理解过程,不应是对知识和教材内容的被动接受。学习数学正确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知识内化再创造。教学的任务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当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再创造。
  要想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意义,依靠以上两个内容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虽然是初步的认识,但是其本质属性必须让学生体验、感悟、提升、内化。所以教材接下来用一个活动体验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这个活动引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平均分成5份,指出五分之一,并涂上颜色。教材引导学生用长方形纸片来完成活动,也是为了能让学生折出更多的分数来,如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分之一等,让学生利用手工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并表述分数意义。   这一开放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创造的机会,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了更多的几分之一,再引导学生归纳“把纸张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其中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同时联系生活,归纳认识像1/2,1/3 ,1/4 ,1/5这样的分数。从直观认识分数到抽象理解分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有效促进了概念内化,使学生真正产生自己的理解。
  五、概念模型,建构于学生的特征抽象
  “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他们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他们才有可能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他们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教材例2安排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正方形纸来折出四分之一。正方形纸很容易折出不同形状的四分之一。多样化的折法不是目的,异中求同、揭示分数的本质才是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展示不同折法的纸片,理解“为什么折法不同,但每一小块都是它的四分之一”,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怎么折,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学生在折纸的过程中逐步加深了理解,了解了分数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但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会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刻的认知。这里是本课的重点:这里的每份就是指分数单位,只要是同一个整体,不管外在表征是什么、形状是否相同,都是一样的,这才是分数的本质特征。而创造一个分数,其关键在于创造一个分数单位,而创造一个分数单位的前提,就是会平均分。
  在概念模型化的过程中,教材遵循了由感性到理性这一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數学建模思想,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模型的框架。
  学习数学,必须从方法论的角度关注数学教学,从数学知识的社会属性关注数学知识。因此,在这个建模过程中,教材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了分数发展的历史,从我国古代用算筹表示分数,到古埃及人的象形符号、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直到印度人发明数字,阿拉伯人发明了“1”,才演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分数。至此,研读教材才算形成了一条究根明理的逻辑链条。从现实情境产生需要,进而创造出合适的分数,通过二次抽象,完成对分数模型的建构,体现了教学的结构性联结和升华。
  六、结语
  数学概念的形成应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育于学生的活动经验,生长于学生的数学抽象,建构于学生的特征抽象。这四个层面,基于知识现实及概念本质的考量,是研读教材的深度思考。
  因此,抽象是建构概念的本质,是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概念的本源,建立概念本源与知识建构的联系,经历从数学抽象到特征抽象,再到表达抽象、形式抽象的过程,实现真正意义的概念建构。研读教材,要做到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整体的教学架构,以学生为本,以学科知识本位为准则,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发展高阶思维,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 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10.
  [2]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王永红.俞正强:低头找幸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郑毓信.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特点出发,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提出了“无事生非”的学生德育管理理念,通过“可做之事”、“有趣之事”、“学习之事”和“发展之事”等案例着重讲解了“无事生非”理念在中职学生德育管理的應用。   【关键词】 无事生非 可做之事 有趣之事 学习之事 发展之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
一、最初印象  我与林老的缘分,是在《北京文学》结下的。  初去林老家,是70年代末,小说组长周雁如带我一起去的。其时,被迫封笔整整十二年的林老又有权利写作了。从此,我作为林老在《北京文学》的责任编辑,与之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交往。林老先后在《北京文学》发表30余篇作品,包括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头像》,最有代表性、人称林老最高艺术成就之一的小说《门》,以及唯一的中篇小说《满城飞花》,都由我任
【摘要】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渗透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且成为检验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结合笔者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总结了理性思维、探索能力、学习习惯、应用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的教育策略,旨在推进本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理性思维 应用能力   【中圖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隨着高中义务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化学的教学理念逐渐从理论基础侧重到生活实际。化工生产是当前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也是目前教育大纲所指定的重点教学目标。教师对高中生普及化工生产的相关知识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与教材的传授,而是要从学生的思维观念中渗透化工生产的优势与内涵,以体现化工生产思维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化工思维 重要性 案例讨论   【中图分类号】 G633.8
摘 要: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方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引领作用。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中,“学”与“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中“学”在前,是通过導学开展课堂教学的铺垫;“教”在后,是对先学内容的补充与强化。文章以“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之上,着重从五个环节对“后教”怎么教予以探讨,以期让“后教”更好地促学、提效。  关键
【摘要】 人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创造力的基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的却是知识的理解和传承,孩子的创造力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儿童时代是一个人的想象力迅速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方法灵活多样,关键是“因材施教”,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自己的教学特长,采取不同的方式培
【摘要】 学校图书馆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理想场所,是全校信息资料中心,是教师继续培训的场所。因此,初中图书馆管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呢?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图书馆管理工作现状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建立并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人员素质、重视师生意见提高满意度三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图书馆管理工作质量的措施。 
【摘要】 新课改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低直接影响语文学习效果。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想象力。文章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素材积累、阅读技能、阅读方法等进行探究,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日后高考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 对策  
【摘要】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校长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当前教育环境下,提升教师的知识技能与教学能力,是每一位校长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只有优化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才能实现教学改革发展,完成新课标赋予校长的管理任务。为了提升学校竞争力,加快课程改革进程,校长应当为教师提供更宽松的教学环境、更科学的成长平台、更明确的思想引领,通过对教师的引导与交流,实现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发挥校本教研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