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春满园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始有点忙乱,新的教学方式让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参与到课堂中,但是现在我可以游刃有余地享受这种教学模式。”开学仅一个多月,华东交通大学天佑学院2020级学生张馨月便迅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
  近年来,该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天佑学院领衔、各学院“百花齐放”的特色发展态势,共同谱写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协奏曲。
  坚持特色培养,办出特色
  大到学校、学科,小到专业、班级,“创特色”已成为各学院加快发展的实施路径,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聚焦“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普遍共识和最大优势,一场关于本科教育的深化改革蓄势已久。
  詹天佑班是学校较早组建的特色班级,从最初的土建学院每届两个班,扩展到运输学院增设两个班,“学习詹天佑,成为詹天佑,超越詹天佑”激励着同学们爱国自强、艰苦奋斗。
  “我们培养的学生紧密服务铁路一线,不仅要求综合素质高,还要适应高铁快速发展的需要。”土建学院党委副书记郑轶说。在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资助下,詹天佑班的学子在假期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詹天佑班的学生出类拔萃。
  卓越源自努力。秉承这一理念,电气学院、机电学院、信息学院卓越班人才培养迈出新步伐。信息学院卓越班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多次获评省级集体荣誉;电气学院卓越班两年内获国家级奖9项、省部级奖10项;机电学院“硬核”毕业班,近半数学生考研成功,全班初次就业率达100%。
  复合型人才一直是企业的“宠儿”。软件学院、艺术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企业需求,开创“软件工程+应用背景”“音乐学+文秘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0届至2019届“音乐学+文秘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由83%稳步提升到95%。
  “这些年,我们坚持特色引领,打造了一批‘大交通’学科专业。今后要着力实现从‘创特色’到‘强特色’的转变,要强化‘全员参与’的意识,要使全校上下的思想和行动都聚焦到‘交通特色、轨道核心’的办学定位上来。” 该校党委书记万明说。
  土建学院茅以升班、材料学院英才班、经管学院实验班、软件学院校企合作班……随着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日渐成熟,各学院百花齐放,芳香满园。
  创新过程培养,注重实践
  过程是体现实效的保障。从各学院的特色班到“天佑学子培育计划”,华东交通大学紧抓过程培养、创新过程培养。
  把好选拔关是过程培养的首要环节。天佑学院每年从各生源地高考成绩排名前列、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突出的各专业全日制本科新生中,通过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综合评价排名的方式择优选拔60人左右,并实行滚动淘汰制。
  把好教学关是过程培养的关键。设立特色班,自然就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各学院都将学院的优质师资向特色班倾斜,并在课程设置中根据专业特色进行“独家定制”。天佑学院更是汇集全校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采用最前瞻的课程体系,实现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培养的深度结合,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培养的交叉融通。
  把好实践关是过程培养的重点。主题实践、志愿服务、企业实习……各学院特色班始终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的理念,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给学生创造对接社会、对接行业、对接企业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软件学院联合诸多企业,合作举办“3+1”“2+1+1”校企合作班。目前学院已向企业输送883人,且到国内知名IT企业工作不乏其人。“我们在校期间便能够接触企业,提前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在就业和考研上更有动力和实力。”2018级软件工程专业杰普班学生朱德中说。
  推进“三个转变”,耕耘“试验田”
  推进“本科教学”向“本科教育”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教为主”向“学为主”转变,天佑学院作为学校本科教育改革的特区和试验基地,走在全校的前列。
  “天佑学院采取的是综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目前同学们适应得很快。”在天佑学院辅导员李芳源看来,这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环境,能够让学生自觉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课堂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都在稳步提升。
  天佑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过程更加突出通识与专业融合培养、课内与课外融合培养、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技术与非技术因素融合培养。老师发布课堂主题后,学生先自行思考,和组员探讨,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完成任务,这是天佑学院的课堂常态,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自主學习能力。
  “老师同学间的互动性变得非常强,课后作业对个人的分析、总结能力要求也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每个同学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张馨月说。
  晨读国学,提升人文素养;早起锻炼,强化身体素质;线上学习,充实课外知识;课后分组进行议题论文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在天佑学院,同学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而是融入日常生活。张馨月直言:“在这里,我第一次体验到了钻研一门课的乐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进道路上,学校孜孜以求,未来将着力深耕天佑学院这块“试验田”,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培养更多拔尖人才。
其他文献
“当一名好老师”是崇仁县第一中学教师吴科喜的初心。高考填报志愿时,以他的分数,当年完全可以填报综合性大学的热门专业,但他主动填报师范院校,为的就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梦想。  从教18年,吴科喜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虽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 抚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抚州市中小学校名班主任……荣誉的花环接踵而
期刊
井冈山小学,原名毛泽东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当年全国唯一一所以“毛泽东”命名的小学。学校现有班级67个,教职工204名,在校学生3650人。  井冈山的孩子从小生长在红土地上。井冈山小学积极开展“党建+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从育苗、护苗、壮苗三方面入手,将红色基因融入孩子的血脉中,为每个孩子打上井冈烙印,让根红苗正!  育苗:播下红色种子  在井冈山小学,有一堂很受欢迎的课——《朱德的扁担》,这
期刊
宁都县是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  2020年4月26日,宁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作为“十大扶贫工程”之一的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宁都县把教育扶贫工作放在全县脱贫攻坚大局中去谋划,切实增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先后启动了教育硬件建设大投入、软件建设大提升计划,实施了改扩学校、增加学位和配齐设备、补充教师等一系
期刊
教育的对象是人。好的思政课,一定有直抵心扉的力量。  近年来,兴国县逐步推进思政课改革,通过创新理念、拓展渠道、丰富手段、优化机制等途径,撕下“板着面孔说教”的标签,不断丰富思政课的“亲切面孔”,让思政课迎来新的打开方式,打造出了学生一心向往、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走心”思政课程体系。  内容为王,“学习强国”刮起思政课的头脑风暴  “天哪,海底最深处依旧可以发现微塑料!”  “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
期刊
2020年9月7日,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揭晓,史南城第一个走向领奖台,从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肖志华手中接过了证书和奖杯。  组委会的颁奖词是:“身躯瘦小,以之为笔;赤心执着,以之为墨。播撒火种,兴教扶智;深耕乡土,传承文明。二十八年追梦,三所学校领航。敢为人先,常化腐朽为神奇;善始善终,乐为父老写明天。”  是的,史南城就是这样一位扎根乡村教育的播种人、领航者,28年来,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
期刊
南昌市西湖区坚持“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举全区之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在教育督导工作上,打造了“守正出新”的教育督导文化品牌,并成为我省首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之一。但对照国家、省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要求,仍存在督导部门定位不够清晰、人员不够稳定、督导专项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如何借助好此次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东风,打好改革“组合拳”,让教育督导“长牙齿”
期刊
2018年,《赣州市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规划新(改、扩)建学校241所,新增学位36万个,预算总投入达169亿元。截至2020年11月,全市累计完成投入117.1亿元,已建成投入使用155所,新增学位20.9万个,基本实现预定目标。赣州市上下同心打了一场教育发展攻坚战。  强弱项  城乡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是赣州市重大民生工程,赣州市高位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督导工作作为推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手段和维护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了“助推剂”“稳定器”“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成为抓落实、促发展、上台阶的重要“利器”。  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同年9月,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時代
期刊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近年来,南城县实验中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遵循“学—玩—创”的思路,依时而动、踏歌而行,培养学生乐学善思、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成为以校园文化建设促文明校园创建的典型。  以“学”为基,探寻學科融合新途径  在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将节气文化融入文明校园创建意义重大。  南城县实验中学努力使校园充满节气文化氛围,使校
期刊
他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却从未耽误学生一堂课;他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能把课堂演绎得精彩绝伦;他把一批批农家学子培养成才,自己却满头青丝变白发;他四十多年一直痴心杏坛,虔诚“点灯”,深受人们尊敬。他就是万载县株潭镇上坊小学教师阳锦文。  一生只为教育来  20世纪70年代,上坊小学校舍还是土木结构,校园内全是土路,只有一个泥巴地操场,师生处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环境中。因条件艰苦,好多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