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扶智助力苏区国贫县教育大突围

来源 :江西教育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l60558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都县是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特困片区县。
  2020年4月26日,宁都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作为“十大扶贫工程”之一的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决战脱贫攻坚过程中,宁都县把教育扶贫工作放在全县脱贫攻坚大局中去谋划,切实增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担当,先后启动了教育硬件建设大投入、软件建设大提升计划,实施了改扩学校、增加学位和配齐设备、补充教师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控辍保学全劝全返目标。
  贫困地区教育的贫困,“贫”在信息不畅,“贫”在优质资源缺乏。宁都县引进中央网信办双百精准扶贫项目企业之一的沪江教育“互加计划”(以下简称“互+”),畅通了信息渠道,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挖掘出了外部输血激活内部造血的潜力,形成了誉满省内外的“网络扶智宁都模式”,勇闯出了一条“互+”助力苏区国贫县教育大突围之路。
   “贫困”学校脱贫逆袭大突围
  宁都县有义务教育学校265所,其中乡村学校246所,占比92.8%。这些学校大部分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差,规模小,有的只有几名学生,以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学生居多,是信息不畅通、资源匮乏的“贫困”学校。
  “教育脱贫的攻坚点在农村,突破点在这些‘贫困’学校。师资薄弱、课程开不齐导致山区学生无法接受全面、优质的教育,这给教育脱贫攻坚、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早在2015年,宁都县教科体局局长温英俊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2016年11月29日,机会来了,机会给了有准备的人。
  这天,全国网络扶贫现场推进会在宁都县召开。宁都县抢抓机遇,成为国贫县里网络扶贫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上“互+”签约落户宁都县。
  “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用一台电脑、一块屏幕、一根网线,将贫困山区的学校、师生转眼间就联通世界,给宁都送来了乡村教育突围的东风。宁都县以较小的投入,先在17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设点试行,不到半年,这股劲风就吹遍了全县220所乡村小学,6万余名学生同步参与,全县乡村学校整体步入“网络时代”。
  2018年3月5日,“全国‘互+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程’开学典礼”主会场设在宁都县小布镇徐会小学,这所距县城60余公里、只有8名学生名不见经传的“麻雀学校”,一夜之间成了全国“互+”网红,这8名“小布娃娃”成了家喻户晓的“小明星”,记录“小布娃娃”精彩故事的美篇传遍了大江南北。
  从这天起,宁都县乡村学校每个教室都有了三张课表——班级课表、校级课表和有28节课的“互+”大课表,包括中小幼学科、语言、音乐、美术、国学、自然、科学、人文、绘本阅读等核心素养课程,各校各班结合实际,采取“3+X”模式选课后纳入学校课表。乡村教育已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方式变成了“互+N”的多元化教学格局。
  课堂变了,课表变了,每天的课程不再只有语文、数学课,增加了夏加尔美术课、阳光音乐课、韵律舞蹈课、彩虹花晨读课。吴正兴是徐会小学建档立卡贫困生,家距学校有六七里路,是一名常找理由的“逃课生”。但一个冬天的清晨,天未透亮,校长陈权一眼就发现了校门外的他。“为什么来这么早?”他说不能“塌掉”彩虹花晨读课。吴正兴的转变让陈权一阵惊喜,在这里,悦读、书画、音乐、理财都是山里孩子不曾想过的,却这么真实地来到他们身边,像磁铁般吸引着孩子。
  地处偏远的田头镇迳头小学,是一所只有一、二两个年级10名学生的复式教学点,温丽婷是唯一的老师。她告诉记者:“尽管学校离镇上较远,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到镇上读书了,留在这里的都是家庭困难的建档立卡生。自从有了‘互+’后,虽然只有我一名教师,但按课表开齐了课,孩子的兴趣更广了,再没一个孩子向外转学、辍学,适龄孩子100%入学。”二年级的廖伟婷,小时候被开水烫伤后背,外人问她一句话都会哭的人。“看到婷婷的画经常被老师贴在黑板上,她跟同学、老师在一起很开心,我们很放心。”廖伟婷的家长说。这个濒临撤销的教学点,因孩子的回流、家长的认可,孩子的歡笑声、琅琅读书声又飘荡在校园里。
  梅江镇志坑小学位于县城北郊4公里,地处城乡接合部。农村孩子胆小、怕生的特点在留守儿童宋智健身上非常明显。但他在上了第一节“互+”后,就像着了迷似的,学得特别专注。一年之后,他从一个绘画小白到熟练运用色彩、技巧,从刚开始的手足无措到跟着踩着节奏唱唱跳跳……学习成绩也是芝麻开花,一路攀升,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2019年,他同助教老师一起活跃在“互+”组织的南京研学活动上。“孩子的表现,我很满意。持之以恒下去,他的未来一定会好。”谈起宋智健,做木工的父亲兴奋不已。2016年前,学校曾因学生的日渐“流失”被列入“撤并”名单。“互+”开始以来,因为“互+”,这里的师生轮流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学习交流,带去的是一件件作品、一份份自信,带回的是一张张奖状、一张张笑脸。校长杨莹抑不住内心的自豪说:“因为‘互+’,学校复活了。”
  “早在几年前,教学点学生人数是越来越少,有些教学点已被列入撤并计划。但近几年,像徐会、迳头、志坑等小学学生逐步回流、人数增加,学校才保留到现在。‘互+’打破了空间壁垒,打通了全县乡村学校走出‘贫困’的最后一公里,乡村教育出现了新气象,让这些濒临撤并的‘贫困’学校起死回生,焕发新的活力、魅力。”陪同采访的县教科体局办公室负责人说。
  截至发稿,“互+”在宁都县220所乡村学校开课3.84万校次、5.1万班次、近130万人次学生受益,习总书记嘱咐的“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在宁都变成了现实。
   “贫困”教师“名师级”成长大突围
  教师是“贫困”学校脱贫的主力军。“互+”不仅让乡村学校从“贫困”的生命线中崛起突围,也让乡村教师快速地从“贫困”中成长突围。   在“互+”启动当初,宁都县教科体局组建了由20名骨干教师组成的首批助教团队,全程指导全县开展“互+”,这支被“互+”总部誉为“宁都铁军”的队伍,通过“互+”推出的“青椒计划”迅速壮大到5000余人,“零”成本地开启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群化乡村教师培养模式,让一大批此前的乡村“贫困”教师从“青椒计划”中脱颖而出,成为校内外、县内外、线上线下的知名“网师”。
  徐会教学点的陈权就是其中的一名“网师”,他在全国3万多名教师筛选100名优秀教师参加青椒计划“百人青椒、相约北京”的研修活动中脱颖而出,在研修总结大会上作为“互+”学习代表发言,用自己的力量让全国的老师看到“小布娃娃”参加互加网络课程后的改变。
  管美金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又回到大山的“网师”,大学毕业后就选择了地处偏僻、生源少的肖田乡带源教学点——距县城75公里、她读书生涯最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她从第一次接触“互+”时的不知所措到后来学生时时离不开“互+”,她让学生体悟到了“学习原来那么有趣”。“互+”给学生创造了多彩的七色童年,点燃了憧憬未来的梦想,也改变了她,让她成为实至名归的“孩子王”——2018青椒学员、宁都助教团成员、2019微认证通过者……
  “我是宁都县钓峰乡曾村教学点的万志军老师,我1972年的,在申请助教的人群中,我是偏大了,可是我的教育热情依然是一团火,我会认真地向你们学习,我想让教学点的孩子们能从美丽乡村公益课堂中学到很多,让他们走得好,走得稳,走得远。谢谢大家。”在一人一校的万志军,从多方面了解“互+”后,抓住2018年下学期全县招聘“互+”助教时,毫不犹豫写下报名申请。应聘成功的他,与“互+”牵手前行,每天课前他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课后坚持学习打卡,自制美篇分享到微信老师群和家长群里,晚上对全县的“互+”情况进行整理汇报和安排第二天的预告……一年后,他先后被“互+”评为全国“百位优秀助学”、全国“万师互教、众师成长”专题百位入选作者、阿福童悦读优秀榜样教师。提起这些,他乐呵呵地说:“真是辛苦,但幸福着。没有‘互+’,全县六七千人的教师队伍,领导是不可能知道我这个老教师的。”
  “梦想,就像夜空中的星,那么遥远,但又指引着方向。我要成为追梦路上的一颗星。”在村小教学十几年的梅江镇志坑完小校長杨莹告诉记者,她于2017年10月与“互+”邂逅后,教学生涯和人生轨迹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首届微认证导师到N师结业、“互+”美丽乡村年度“百位优秀助学”“万师互教、众师成长”专题百位入选作者、助教团队中的星光学员,她视这些为幸运给她最好的礼物。“越努力越幸运,我就是那个幸运的人!”
  “2020年3月30日至4月2日,全县又组织了3000多名教师参加‘互+’培训,整体提升了疫情期间教师线上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全县后续开展专递课堂培养了‘后备军’,为乡村师生触摸世界的梦想打开了成长的大门。”宁都县“互+”团队负责人曾新宁说。
   “贫困”资源从输入到输出大突围
  “互+”落户宁都,带来了上海专业名师团队,带来了宁都县专递课堂20多节直播课程,网络扶智模式为宁都的乡村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新生后的宁都乡村教育,生命力越加旺盛。2020年5月,宁都县教科体局趁势成势,吹响了自创直播课的集结号,挑选53名骨干教师分组创编,建设宁都县网络专递课堂,面向县内小学也向“互+”全网直播。截至2020年6月底,《跳动的音符》《巧手美术》《智绘美数》《宁都人文》《笔韵书法》《小荷绘本》6门29节直播课相继出炉,在线播放5900次/班,约10万人次学生在线受益。
  杨莹是《小荷绘本》组组长,她说《小荷绘本》中的“红色棒棒糖”的创意来源于一次亲子阅读。第一次编创课程,进行了不下10次磨课,经历了几十个挑战。经直播预告,课一推出来就吸引了一批外县、外省的师生,直播班级101个,回放437次、1.3万人次参与。
  田头镇车头完小的谢忠灯、梅江中心小学的钟芳英都是《小荷绘本》组成员,在参加组里的多次研讨活动后,他们分别创编了“爷爷一定有办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的直播课,让学生在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中悟道理、明事理,孩子特别爱看,效果特别好。直播当天,有140+个班级参与,甘肃、吉林、河南、江苏、湖南和赣南地区的学校参与直播,收到147个班级的反馈打卡。“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可,这让我对《小荷绘本》的前景越来越有信心,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钟芳英说。
  竹笮乡赤坎小学距县城10公里,是宁都“互+”第一批试点学校,也是记者在宁都采访中见过的最精致的教学点,有一至四年级、88名学生。校园不大,但方正整洁,规划井然有序,一条长方形植物园里长满的长豆角增添了校园活力,一幢两层的教学楼走廊、教室墙上贴满的学生儿童画、制作画亮出了学校魅力。校长黄莉担任《巧手美术》组组长,在学校设立了美术创作室和作品展示室,摆放着师生就地取材而来的花、草、蛋壳、蛋糕盒等材料创作的画画作品。她们相继开发的“美丽的蛋壳”“创意花瓶”“漂亮的清花瓷盘”“如何制作手抄报”“爱躲猫猫的小动物”5节课,累计播放1300+次/班。
  “这里的学生完全变了一个人样,思维活跃,美术作品富有创意。”学生陈浩的姑姑在广州打工,得知家乡学校的变化,想将在广州城里读书的孩子转回家乡来。学生陈可心的妈妈是一名画画爱好者,她说:“孩子从6岁时就在校外参加画画班、舞蹈班,花钱又费时。现在到了学校,不需要再去校外报班了。”她感慨女儿画画长进大,自叹不如,期望学校能够增办五、六年级,让孩子在这里继续接受这样好的教育。黄莉说:“有了‘互+’,我们不仅能像省、市名师一样录播线上课,而且富于个性化创作的课还被省内外的其他学校选用。虽在教学点工作,但一点也不感觉在乡下。”
  2020年8月12日,人民网以《富脑袋鼓口袋 习近平指导教育扶贫托起贫困山乡未来》为题例举了宁都县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经验做法。
  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硬指标。网络扶智模式为宁都全县乡村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缩小了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完成了由师资、课程资源引进到师资本土培养、课程本土研发并向外共享的华丽转身,复活了乡村学校,改变了乡村娃娃,培养了乡村教师,促进了教育公平,实现了教育均衡、教育公平。
  “教育是民生工程,教育脱贫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又是慢效工程,宁都教育既立足当下又惠及长远。面向未来,宁都将加大力度推进全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把乡村教育振兴放到党和政府实施乡村振兴的中心工作中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教育振兴的人才队伍,形成城乡教育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良性循环。”温英俊说。
  在宁都,一场突围战之后,另一场新的突围战又开始了。◆
其他文献
主题思政教育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是以国家重大政治活动、节庆日、纪念日以及社会生活热点事件、话题为契机,围绕某个主题实施的思政教育活动。“浸润式”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积极创设教育情境,注重氛围营造和过程参与、体验,促进学生学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主题思政教育活动是载体,“浸润式”教育是方法,二者有机结合,可有力提升学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020年“七一”到来之际,
期刊
他是大学教授,却皮肤黝黑更像农民;他不是农民,却比农民更爱农村。作为大学教授,他本可以很光鲜地出现在农村,但他却选择光脚走在农村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田间地头,把种植技术变成农民手中的真金白银……  2020年教师节前夕,担任东华理工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黎川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团长的“农民教授”李荣同被评为第三届“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消息传到他所服务的黎川县,百姓纷纷为之叫好。  “我是
期刊
身为中共婺源县委书记的吴曙,站在“感动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颁奖台上发表获奖感言后,主持人用富有磁性的声音朗读了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词:“书记身份,甘当教育勤务兵;师者情怀,乐做校园监护人……财政小县建成教育大县,书香文脉点亮最美乡村。” 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 吴曙正在带领全县人民倾情打造美丽江西“婺源样板”,同时凝聚全县力量大手笔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为美丽再做一道加法。  
期刊
20年很长,每一次都是心灵的陪伴。20年也很短,因为他一直乐在其中。   从无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守护者   从无到有,从一个人、一部电话、一张办公桌,到覆盖全校的“六位一体”体系,20年来,在一所工科高校里,心理健康教育能落地生根、開花结果,他倾注着满腔的热血与挚爱。  时针拨回到2001年,舒曼开始担任1998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辅导员。那时,随着大学扩招、就业困难、网络普及等,一种叫“
期刊
历史重大事件会加速改变固化的生活学习模式,推进社会的变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数千万大中小学生在家通过互联网平台等进行在线学习,这其中暴露了一些问题,诸如自控能力较弱、时间规划不合理、浅表学习的现象较多、部分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等。如何实现线上深度学习,如何实现线上教育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衔接,江西师大附中以线上学习共同体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线上教育教学活动。  一、背景  日本教
期刊
他,红军后代,3年援疆,行程12万公里,做励志演讲16场、逾万名师生聆听,自筹资金2.2万元,建起“‘长征源’爱心点赞超市”,雪山草地遍布他的足迹,长征精神播撒在帕米尔高原;  他,名师引领,创建“‘梦想语文’名师工作室”,上公开示范课27节,9次“订单式”送教到农牧区,组织县级国语培训3场,培训新入职教师1500多人;  他,身兼数职,江西援疆前方指挥部办公室秘书、雪松中学副校长、语文教师,协助
期刊
家校社合作是学校教育的新途径、社会共育的新桥梁。2017年以来,峡江县将家校社合作教育纳入县委、县政府总体工作部署,出台了《峡江县加强家校社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用 “有形之手”调动社会“无形之手”,合力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共育平台,推动形成“大教育”格局。  经过三年实践,该县家校社合作教育引起吉安市教育局、江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一县一品牌”亮点工程。2018年,该县获批江
期刊
金秋时节,收获之季。10月17日是国家第7个“扶贫日”。为迎接这次“扶贫日”,萍乡市教育局机关党委组织党员来到上栗县彭高镇沽塘村,通过消费扶贫、共学共建、农事劳动等多种形式,开展“扶贫日”暨主题党日活动。  支部共学共建  在沽塘村,局机关党员与村党员共学共建。局领导分别围绕推进脱贫攻坚、推进驻村扶贫、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扶志扶智等方面给村里的党员上了一堂堂生动的微党课, 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
期刊
“当一名好老师”是崇仁县第一中学教师吴科喜的初心。高考填报志愿时,以他的分数,当年完全可以填报综合性大学的热门专业,但他主动填报师范院校,为的就是实现教书育人的梦想。  从教18年,吴科喜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虽然没有创造出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先后被评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西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 抚州市“师德先进个人”、抚州市中小学校名班主任……荣誉的花环接踵而
期刊
井冈山小学,原名毛泽东小学,始建于1951年,是当年全国唯一一所以“毛泽东”命名的小学。学校现有班级67个,教职工204名,在校学生3650人。  井冈山的孩子从小生长在红土地上。井冈山小学积极开展“党建+红色德育”实践活动,从育苗、护苗、壮苗三方面入手,将红色基因融入孩子的血脉中,为每个孩子打上井冈烙印,让根红苗正!  育苗:播下红色种子  在井冈山小学,有一堂很受欢迎的课——《朱德的扁担》,这
期刊